老子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家,也是唯一一位可以與孔子并駕齊驅(qū)的思想家。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有兩條最為重要,一個是其學說的核心概念——“道”,一個是其思想的基本精神——“自然主義”。老子思想體系的建立,靠的是“道”這一基本概念,通過對“道”的邏輯結構的展開和對“道”的意義的闡發(fā),構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而在這個思想體系中,處處都貫穿和滲透著自然主義這一基本精神??梢赃@樣說,“道”是老子學說的基石,自然主義則是老子學說的靈魂。離開這兩條,我們就無從了解老子的思想。
一、老子的自然思想
老子所謂之“自然”,與我們今天所說自然不同。現(xiàn)代漢語中的“自然”,通常是指自然界或大自然;而在先秦,一般用于“天地”或“萬物”,指稱“大自然”或“自然界”。以“自然”來指稱“自然界”是較晚的事。
我認為,道法自然,是圣人處世的基本原則。老子體察自然, 認為自然之道具,有“仁心愛物(民)” 之情, 圣人因而應效法自然之道,遵循的處事原則, 于無為之中行有為之事。所以,老子所說“自然”是有形還是無形,可以不必深究。這里的所謂“自然”,即“宇宙過程中沒有人力介入狀態(tài)下的自然事物的運行方式”,它包含“自己如此”“本來如此”和“勢當如此”等含義。
老子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的生存狀態(tài),大自然的存在基本在他的視野之外,如《老子》中提到的那五處“自然”, 皆是講人與自然的關系,句句推崇人類“自然”的存在。
二、以“無為”來達到“自然”之狀態(tài)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自然”呢?老子給出了“無為”的答案。老子認為“自然”與“無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自然”構成了“無為”的內(nèi)在要素和實質(zhì)內(nèi)涵。天地無為,萬物自然生長,圣人無為,百姓自然運作?!白匀弧迸c“無為”是互為表里,二而為一的。
“無為”的字面解釋為:不要任何作為,排斥任何人為。老子的“無為”則不能只局限于這字面意思,它的意義要從自然與人為的關系上才能獲得正確的理解?!白匀弧迸c“人為”是一對矛盾,但又不是絕對排斥的,關鍵在于人為的程度、性質(zhì)與其導致的結果如何,會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狀態(tài)。事物本身就具有存在和發(fā)展的一切潛在的可能性,無須附加任何外界的意志制約他。我們應該順任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要的作為或反對強作妄為,順其自然不妄為,實際上也是“為”是一種獨到的,有深刻意蘊的“為”。
“自然無為”是道家政治倫理思想的核心,是老子針對當時統(tǒng)治者強作妄為、肆意伸張自己意欲的“有為”而提出的施政綱領,呼吁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應當效法天道、清靜為本,其目的是實現(xiàn)天下大治。中國歷史上推行老子自然無為的治國之道而使國家富強威震四方的朝代很多,其中以漢初和唐初最為典型。
西漢初期,漢高祖即位之后,社會上最大的問題是人民沒有飯吃?!稘h書·食貨志》云:“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庇纱丝梢姡敃r人民生活是何等困苦。劉邦君臣都直接或間接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采取降低租稅的辦法以減輕人民的負擔?;莸?、呂后統(tǒng)治時期,繼承了高祖約法省禁的政策,以無為化天下,頒布了一系列廢除嚴刑酷法的政令,從而使“吏安其官,民樂其業(yè)”。為了不擾民,不煩民,漢初統(tǒng)治者還比較注意節(jié)儉敦樸。其中,漢文帝被尊為崇尚節(jié)儉的典范。據(jù)《史記·孝文本紀》記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他在建筑自己的陵墓時囑咐:“皆以瓦器,不得以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漢景帝又在十五稅一的基礎上,改為三十稅一,還明令懲治貪官污吏,對人民的刑罰則采取比較慎重的態(tài)度。景帝后元二年下詔說:“雕文刻鏤,傷農(nóng)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農(nóng)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夫饑寒并至,而能亡為非者寡矣。” 漢初統(tǒng)治者輕徭薄賦、除煩去苛、敦樸節(jié)儉等一系列無為政治的推行,使國家在脫離了戰(zhàn)亂之后,上下內(nèi)外都能相安無事,生產(chǎn)得到發(fā)展,人民逐漸富裕,國家由弱而變強,為文景之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唐初與漢初極為相似。唐太宗李世民未當皇帝之前,曾親臨戰(zhàn)陣,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他是很清楚的,隋末農(nóng)民大起義給他的教訓尤其深刻。唐太宗和他的臣僚魏征非常善于遵循和運用老子治國安邦的政治思想。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唐太宗清楚地認識到貪欲是一切罪咎和禍患之源,要使天下安定,人民富足,統(tǒng)治者自身首先必須做到抑情損欲,去奢省費,躬行節(jié)儉。他告訴臣下:“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也。” 輕徭簡政是唐太宗推行無為政策的重要內(nèi)容,他曾下詔免除關內(nèi)及蒲、芮、虞、泰、陜、鼎六州兩年的租調(diào),其他地區(qū)也予免除一年的租調(diào)。他不但自己不濫征勞役,還運用法律手段對官吏濫用人力加以限制。唐太宗在其統(tǒng)治的23 年間,比較注意發(fā)展生產(chǎn),關心人民生活,整肅吏治,善于納諫,量才用人,用刑也比較慎重。唐初統(tǒng)治者推行清靜無為的政策,與民休息,撫外安內(nèi),使經(jīng)濟較快發(fā)展,人民逐漸富足,國家日益強盛,終于迎來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老子的自然主義精神包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而且其作品本身也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面對錯綜復雜、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讀《老子》能讓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把握機會,更好地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