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指出,要“建立發(fā)展性評價體系”,要“通過建立對學生發(fā)展性評價性體系,改進校內評價,實行學業(yè)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
新頒布的考試招生改革方案中把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學生升學的參考,無疑為學校推進素質教育注入了“強心劑”。
我們圍繞“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內涵開展以下三個方面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
一、學生學業(yè)修習狀況與學分認定
(一)學業(yè)修習狀況學分認定
按照《遼寧省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手冊》的要求,學生學業(yè)修習狀況評價要求以學分形式呈現(xiàn),其內容由三部分組成:修習時間、修習過程表現(xiàn)和模塊考試成績。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及學分認定
第一,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及學分認定。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必修課程,共15個學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設置:每周安排3學時,安排在每周日下午。高一學生在一學年內完成1個研究性課題,高二學生在一學年內完成2個研究性課題,每個課題5個學分,共計15學分。
第二,社會實踐課程及學分認定。
社會實踐課程規(guī)定一學年內必須參加為期1周的社會實踐,我們采取集中安排與分散進行相結合的方式。原則上高一集中安排一周軍訓,高二集中安排一周社會勞動實踐,高三可由學生自主分散進行。
學分認定:社會實踐共6個學分,高一軍訓和高二、高三社會實踐時間不少于一周的各得2個學分。認定程序:學年末匯總原始材料,上交《社會實踐活動登記表》,由班主任根據學生參與的時間和態(tài)度評定學分,上報德育處或團委審核,最后由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認定。
(三)選修Ⅱ課程的開設與學分認定
按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要求,選修II課程主要是學校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fā)展需要和學生的興趣開設若干模塊,供學生選擇。我校的課程設置中規(guī)定在高二年級開始開設選修II課程。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選定授課教師:每個學科選出1~2名教師,每個教師選定2~3個題目,匯總講題印發(fā)給學生,供學生選課。最后依據學生的選課意向排定教學班,實行真正的走班上課。二是鑒于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把選修課集中安排在每學年下學期高三學生離校后,具體時間在6月10日到7月10日。三是加強教學班的管理,授課教師同時兼任臨時教學班的班主任,每節(jié)課認真做好學生出勤記錄。四是開設校內“名師講壇”,選修II課程的每個模塊或專題結束后,組織考試驗收,認定學分,載入學生檔案。
二、學生基本素養(yǎng)的評價
學生基本素養(yǎng)評價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通知評價結果,公示評價等級→申訴復議→學校審核確認→形成學生基本素養(yǎng)評價報告單記入學生檔案。
三、學生個性特長發(fā)展評價
我們采用了“展示型成長記錄袋”即“最佳成果型成長記錄袋”的方式進行。
第一,展示型成長記錄袋收集的內容。
展示型成長記錄袋中收集的是由學生自己選擇的最滿意的反映學習進步的重要資料,即最好或最喜歡的作品,包含有對最好作品的說明及選擇該作品的理由。成長記錄袋的創(chuàng)建基本上由學生自己去完成、保管。在實施成長記錄袋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收集反映自己學習進步成果時,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個性的東西,體現(xiàn)個人的情趣、特長等,所有資料要真實,記錄要詳實。
第二,成長記錄袋建立的基本步驟。
一是通過校本培訓,使參加實驗的教師明確應用成長記錄袋評價的意義及方法。二是通過致家長的一封公開信,使家長明確應用成長記錄袋評價的意義以及如何建立成長記錄袋。三是開設專題講座,指導學生如何收集成長記錄袋的內容。四是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要收集的內容;分學段或學期制作成長記錄目錄;制作一份個性化的個人簡歷,將上述內容裝在成長記錄袋首頁。五是按照計劃有意收集反映自己學習和進步的最佳成果,撰寫對該作品的說明及選擇該作品的理由。對實物型作品,有條件的同學可將實物拍成照片收集。六是每個學期結束交導師指導,主動征求導師的意見和建議,每學年結束時個人要做出書面總結和反思。七是導師的指導與反饋。導師對學生制定成長記錄袋的主題、作品和數量,以及學生對作品的自我反思、選擇說明等方面進行定期的指導。指導除了要求學生按照目標建立成長記錄袋外,還需要有計劃地對學生的一些作品或反思結果進行反饋,提出作品的長處與不足,同時必須要提出改進建議。八是成長記錄袋的交流展示。
在幾年來的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有些問題還需要我們做更深入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與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和學生的健康成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一是建立學生發(fā)展性評價,全程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關注學生學業(yè)成績的同時,更要關注的是和學生學習品質形成有關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紀律、作業(yè)完成情況、課堂學習狀態(tài)和學業(yè)成績等諸要素,從關注結果評價向關注過程評價的轉化。
二是成長記錄袋的建立,為教師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關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師將評價與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與課程和學生的發(fā)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評價的效度。同時,需要引導教師以及家長從單純關注學生考試名次,轉向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學會欣賞學生。在此基礎上,還要鼓勵學生要全面地了解自己,特別是感受自己的不斷成長與進步,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與對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不斷進步。
三是《成長記錄袋》和《學生學業(yè)修習狀況》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重要依據,要把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轉化成為學生本人、學生之間、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結果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學生的真實發(fā)展情況,并被學生所接受。
四是在課改中學分不僅僅體現(xiàn)結果,它主要是一個過程,要重視對學生平時學業(yè)修習情況的考查,更要研究學分在教學管理中的作用。
五是新課程實施后,如何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成績在評價教師中到底應占多大比重,其他因素對評價教師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