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xiāng)、別妻離子出外打工,這樣就產生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社會轉型期特殊的社會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日益突出,引起了全社會的共同關注。我校也開展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實驗課題研究。
通過這幾年“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課題研究,我發(fā)現(xiàn)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確實存在很多負面影響,我對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也越來越感到擔憂和困惑。
一、家庭教育缺失,學習習慣較差
一方面,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yè)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缺乏硬性約束,將孩子的學業(yè)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從我班的調查情況來看,有89.4%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親戚或熟人監(jiān)護的僅占10.6%。作為一個特殊的監(jiān)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是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二、性格內向孤僻,缺乏親情關愛
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廣東等沿海地區(qū)為主,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閑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lián)系較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jiān)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tài)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本期一天下午放學時,一群孩子跑進教室七嘴八舌地對我說:“李老師,李老師,徐勇的奶奶來了”“老師,徐勇的媽媽來了?!薄熬烤故钦l來了?”我大聲問道。 “徐勇的奶奶和媽媽都來了?!薄罢埶齻兊纫坏龋蠋燅R上回辦公室?!蔽疫呑叱鼋淌疫呄耄盒煊碌膵寢尶苫貋砹?,四年了,這孩子一直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學校離他家比較遠,為了孩子上學方便,從一年級起,爺爺、奶奶就在離校不遠的地方租了房子,周一至周五,奶奶就在出租房照顧孫子的生活,周五放學后就領著孫子回家和老伴團聚。由于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奶奶在生活上給了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但由于奶奶沒念過書,無法在學習上給孩子以幫助,孩子的成績一直處于中等偏上。在班集活動中,他總是一個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長期沉默寡言……徐勇的媽媽問我:“李老師,我家徐勇的成績和表現(xiàn)到底在學校咋樣?我和他爸爸這幾年出門在外拼命地打工掙錢,孩子在家多虧了他爺爺、奶奶和老師。我家就這一個孩子,他兩個姥姥也有職有業(yè),我們全家都希望這孩子將來能有出息,我每次打電話想跟他說點什么,可他連電話都不接。這次我特意請了七天假想回來看看這孩子,可他卻對我不理不睬,好像他不是我生的。”說這話時我分明看到了她眼眶里噙滿了淚水。透過這雙充滿哀怨、疲憊的眼睛,我看到了一個打工母親的心。誰都明白親子撫養(yǎng)比隔代撫養(yǎng)和寄養(yǎng)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親情關系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的發(fā)展??墒怯捎诟改覆辉谏磉叄羰貎和L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會造成人際關系緊張,人情淡漠。
三、心理障礙嚴重,言行舉止怪異
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教師,第二為同伴,第三才是監(jiān)護人。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yè)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監(jiān)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fā)種種心理病癥,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jiān)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jiān)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tài)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心理障礙嚴重,言行舉止怪異。今年十一月十二日晚飯過后,我和幾個同事出去散步,不知不覺天已漸黑,回到宿舍已是七點多鐘,我打開手機一看,赫然顯示有八個未接電話,而且是同一個號碼,是學生李肖肖家的電話,這孩子是不是又出啥事了?我趕緊回撥電話,肖肖奶奶哽咽著說:“李老師,肖肖他星期一又在家偷了六十元錢,他自已用了十元,其余的被你們班一個叫唐志的拿去了,這孩子可怎么辦呀?都是小時候我和他爺爺給慣的,是我們沒把孩子教好,他再這樣下去,我們可就毀了他一輩子了呀?!甭犞先四撬盒牧逊蔚目蘼暎业男亩伎焖榱?,連聲說:“大娘,您怎么不早說,今天已經是星期三了,明天我盡力幫您查查吧!”第二天,我放下手中的工作,全力清查這件事。最后結果:這錢除了李肖肖買吃的、玩的用了十元外,其余的都讓他給弄丟了。老人聽到我的消息,蒼老的臉上流下了兩行清淚。
面對這些困惑和憂慮,作為一名從事小學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的農村教師,我期盼著各級政府部門、學校、教師、家庭、社會把“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讓老人們安享晚年,讓這些心靈脆弱的孩子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幸福、快樂地生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