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
(一)道德感的缺失
道德感是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中學生的道德感:一是道德標準模糊。中學生已認識了一定的社會事物,具有初步道德認知,但他們對道德標準的認識較模糊,也就是說他們的違背道德標準行為常常是無意的。二是道德認知不全面,沒有把握道德是涉及雙方的情感體驗。三是道德判斷缺失。
(二)理智感的缺失
理智感是在認知活動中,人們認識、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中學生的理智感體現(xiàn)如下:一是“成人感”開始出現(xiàn)但不成熟。一方面他們要求成人理解、信任,而不是過多的“保護”和無微不至的“關懷”,而另一方面,他們缺乏獨立自我的各方面能力.二是情緒偏多而情感偏少。三是理智感不堅定。當他們產生情緒體驗時,往往來得較快也消退得較快,較難有深刻的情感體驗。
(三)審美感缺失
審美感是指人們在審美過程中所獲得的情感體驗。中學生已從周圍事物中獲得了一定的審美認知,從而產生了審美體驗,但由于體驗不足出現(xiàn)審美感的缺失。一是只重外表不重實質。中學生由于缺乏審美經驗和不善于深入思考,一般來說審美還是只重外表而不重實質。二是審美情緒化,僅憑自身的喜好審美。三是尋求刺激陶醉自我。
二、中學生情感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情感發(fā)展
中學生的心智發(fā)展時期中,身體的成長與心理的成長并非同步,心理成長往往滯后,而情感又是心理成長的反映,人的情感發(fā)展從社會認知開始、經歷了不斷反復的心理體驗、從而產生了較為穩(wěn)固的情感。對于中學生而言,隨著他們身體的不斷成長發(fā)育,他們從社會認知中獲得了各種心理體驗,產生了與其成長階段相符的情感特征。
(二)生活體驗與情感的形成
人的情感形成與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人的情感是隨著人的成長不斷增進的,成長經歷影響情感的形成。對于中學生而言,一是他們所經歷的人生較為膚淺,他們的情感也比較脆弱。少年時代的天真爛漫,到青年時代的多愁善感,隨著人生的成長,生活越來越繁雜,學習壓力越來越大,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總會有挫折與失敗。但他們沒有足夠的生活體驗。他們會因為得到成功而沾沾自喜,會因為失敗而抬不起頭,對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氣.二是社會情感體驗。中學生生在新社會長在甜水里,他們沒有真正體驗生活的甜、酸、苦、辣,他們的社會情感體驗還是比較欠缺的或是不完整的。
(三)教育作用與情感的培養(yǎng)
《三字經》云:“性相近、習相遠”,說出了人在初生下來時,性格相近似,是學習使人性格產生了差距,說明了教育對情感具有培養(yǎng)作用。教育對情感的培育是直接的、有目標的促使情感形成的行為。一是教育增加了人的見識,使人明白事理,產生了理智感。二是教育充實了人的思想內涵,豐富了人的情感。對中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從知、情、意各個不同層面受到感化,他們基本明白一定的事理;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的“愛”較多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要較少關心;在學校教育教育方面,由于教育的功利化傾向,片面追求分數(shù)和升學率,造成教師和學生心理壓力,而缺少內心上的關心愛護和情感培養(yǎng)。
三、中學生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加強心理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
一是普及心理知識,讓他們明白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了解人的心理現(xiàn)象,知道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等正常的情緒變化,掌握排除不良情緒的方法,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
二是積極開展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使他們學會對自己有一個較全面而客觀的評價。要提高他們探究自我的積極性,將認識和了解自己看成一件樂事,并幫助他們積極評價自我、體驗自我和悅納自我,從而形成一個正確衡量自己的尺度。
三是建立健全心理預防機制,對心理上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做好提前心理疏導及心理干預,使他們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早或及時的解決。
四是心理咨詢常態(tài)化,對學生進行心理保健。中學生時代可謂“多事之秋”,必須讓他們在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能得到及時幫助和及時的化解,保持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
(二)參加社會體驗培育社會情感
一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服務、志愿服務或家庭互助等,讓學生通過走訪社會各個行業(yè)、各個角落,全面了解社會、認識生活和體驗生活,這樣才能學會思考社會問題,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二是讓學生投身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讓學生切身處地體驗活動的艱辛歷程,感受活動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感,提升他們的社會情感,樹立正確的社會幸福感,培育他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真情實感。
三是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和學會生活。浪漫和激情是一時的,生活是平淡的。我們要教育中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幸福,學會感恩。
(三)有目的地培育學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
一是學校教育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培育,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情感,提高他們情緒情感的自我調控能力,幫助他們對自我、環(huán)境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如教師必須把“真愛”奉獻給學生,真正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培育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是家庭教育要把孩子的情感放在首位。作為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物質需要,更要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積極與子女溝通,從生活中教育子女建立道德觀念,培養(yǎng)分辨是非的能力,學會觀察事物,欣賞別人等。
三是全社會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社會環(huán)境對教育的成敗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如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社會功利化現(xiàn)象層出不窮,人心浮躁,造成“分、分、分是學生的命根”“考、考、考是老師的法寶”,教師的壓力過大,學生的負擔過重等,有礙學生情感的培育,傷害學生健康成長。
但愿全社會的人們都能以平常的心態(tài)、共同造就有血、有肉、有情的教育新天地,用真情實感培育我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