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出了問題,想要重啟學生通往語文樂園的大門,讓學生在語文的樂園里自由自在地遨游,教師必須做好教學的多方面準備。
一、提高教師的文學修養(yǎng),感染學生,讓學生愛語文
要想讓學生喜歡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是語文的愛好者,必須有著相當扎實的語文功底和寬厚的文化積累。只有這樣,才可能厚積而薄發(fā),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愛語文。為了這一目標,我付諸了多年的努力,我特別注重自身語文理論學習,努力去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盡量以美的教學語言去感化學生,平時特別注重用優(yōu)美的語言和學生的交流。在學生的作文本上我經(jīng)常會寫上優(yōu)美的激勵性語言,讓學生慢慢對名言、古詩感興趣,讓他們逐漸積累名句,現(xiàn)在我班同學基本上每個都有一本自己的名言名句摘抄本,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走進了語文的樂園。
二、運用語文本身的魅力吸引學生
語文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是社會文化傳承的載體,是與人類共存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語文中有無窮的魅力等著我們?nèi)ネ诰颉?/p>
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運用增添趣味的教學方法,這是一種很有實效的教學方法。它能刺激學生積極去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參與實踐的能力。比如,在日常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我經(jīng)常利用早讀、課間或中午等時間讓學生進行文字接龍的活動,有時進行咬文嚼字的糾錯能力大比拼,或進行成語故事演講比賽,又或是進行幾分鐘的小小演說比賽,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文字起源大挖掘,比得好的對他們進行口頭表揚或是用小獎品獎勵一下他們,他們就會很積極的去做,并且很高興,這樣就會大大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這些活動每天花的時間不多,如果能堅持不懈,一樣可以收到特別顯著的效果。這樣做,我就把讓學生感到頭痛的文字簡單化、日?;?,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讓他們產(chǎn)生一種追根究底、不達到目的勢不罷休的激情。因此,語文學習的效果便達到錯字率大幅度降低、語句比以前更通順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每次語文測驗,學生的得分明顯地提高了。另外,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他們也明顯感覺到我們祖先造字的偉大和神奇,對我國的漢字產(chǎn)生一種崇拜感,這也就間接地了提高他們對古文和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因此,利用母語對學生進行激趣,能夠促使學生更深層次領悟祖國文字的精妙,產(chǎn)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就會更有興趣去學習和運用它。
點課本中的佳句美文,讓學生反復感受。課本中很多寫人、敘事,或是描景、狀物的課文,都充滿優(yōu)美的意境,迷人的段落。如果能緊緊抓住課文中每一個真、善、美要素的亮點,激發(fā)學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賞,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熏陶,讓他們的心靈得到凈化與提升。經(jīng)過誦讀,讓學生真正地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比如《濟南的冬天》是美文,很適合反復誦讀。
三、利用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誘導學生樂學語文
作為老師應該懂得,教學是一種藝術。應努力賦予語文教學方法以藝術美,讓學生感受到快樂、喜悅,并迷戀語文。
第一,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運用好課堂教學的四十分鐘,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當中樂學語文。尋求學生興趣與課堂深度的契合點,抓住學生最感興趣而又同文章重、難點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的問題。問題涉及要講究發(fā)問方式,要琢磨提問的角度,盡量使問題提得巧,問得新,產(chǎn)生“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使課堂從始至終都充滿挑戰(zhàn)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講《蘇州園林》時,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同學們,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桂林出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蘇州美在園林,蘇杭園林有什么特點呢?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樣設疑導入,即創(chuàng)設了問題的情景,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創(chuàng)設了情景,使課堂由平面變得立體,使課堂成五光十色、富有張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場,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樂學語文。
第二,分小組進行探究學習,讓學生在研討中析語文。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我在班中組織了學習小組,每一組都有小組長,大家各有分工。課堂上,我首先將學習材料轉換成問題情景,接著小組內(nèi)按自學、發(fā)言、討論、小結、互評的程序展開學習活動,然后大組交流學習情況和結果,進行適時的點拔和指導,最后就產(chǎn)生結論。
如第十冊實踐活動“創(chuàng)辦班級圖書角”,利用班委會,號召全班學生創(chuàng)辦班級圖書角。圖書管理員全班輪流擔任。大家分工合作,討淪、探究怎樣為圖書登記造冊,設計制作什么樣的借書卡, 制訂書籍借閱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調(diào)動。靈活采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營造探究氛圍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很容易激起學生興趣,探究氛圍容易形成。再如開辟第二課堂, 在學生中成立文學社、攝影組、宣傳組等課外活動學習小組,教師只當參謀和觀眾, 為學生營造探究的氛圍。還可以開展實踐活動,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請學生親自做實驗驗證伽利略的話的正確性等。
第三,走向社會,使學生在實踐中用語文 學生的學習,大多必須以其生活體驗為基礎,因而應該強調(diào)在自然中學習,在社會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比如讓學生找找身邊的不規(guī)范字,廣告詞。有同學說豐田車設計的廣告“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不規(guī)范,如果能堅持讓學生在生活中用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學生必將取得很大的進步。老師必須要轉變觀念,堅持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的教學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師要努力把握住好語文教學的教學本位,就是重積累、重感悟、重讀書。讓每一堂語文課都上得有聲有色,有情有趣,讓學生真正地愛語文,讓學生真正地懂語文,讓語文課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