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學習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英語作為一種語言的學習也不例外。農(nóng)村小學,孩子們生活中缺少使用英語的環(huán)境,需要開口說英語的環(huán)境也就僅限于每周那僅有的幾節(jié)英語課上。由于學生平時訓練的少,詞匯貧乏,即使是在課堂上學生也不愛主動開口說英語,只是鸚鵡學舌般地重復老師的句子。作為一名戰(zhàn)斗在農(nóng)村小學英語教學一線的老師,如何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達到小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的要求呢?下面是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就如何調(diào)動學生課堂積極性的一些見解,與大家探討。
一、認真?zhèn)湔n,有備而來
要想上好一節(jié)課,備課是前提。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同步進行的,因此備課不僅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只有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了解及分析,才能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
(一)研究學生,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指導作用。所以在備課之前一定要做到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心理年齡及心理發(fā)展都不同,而且對事物的認知方式也存在著差異。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孩子們的個體差異,努力提高自身素質(zhì),課堂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課堂動靜結(jié)合、圖文并茂,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課堂上找到自己喜歡的一片天地。
(二)鉆研教材,靈活運用教材
教材是構(gòu)成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是教學內(nèi)容的載體,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共同學習的依據(jù),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中介。教材體現(xiàn)了課程的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是完成教和學雙邊活動的重要工具。但是教師決不能迷信教材。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要認真鉆研、吃透教材,通攬全局、整體把握,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做適當?shù)男菡透木帲兂蛇m合自己學生的內(nèi)容,把教材這“一滴水”變成“一桶水”,變成知識的“海洋”。
二、采用多元的教學方式,迎合不同學生的口味
正因為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這就要求老師在上課時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避免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臺錄音機;老師先講,然后學生跟讀、學生訓練、學生呈現(xiàn)訓練內(nèi)容的課堂模式。
(一)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讓每個學生“活”起來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情境,學習語言更離不開情境。情境能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語義,使之變得簡單、便捷和快速。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接近生活的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營造出具有活力的氛圍。
(二)任務型教學,減少訓練的盲目性,增強學習效果
任務型教學,是英語口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帶著任務訓練,可以很大程度減少訓練的盲目性,曾強訓練的效果。俗話說:“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鄙险n也是這樣,如果不給學生一點方向,漫無目的的學,學生很快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所以,每一節(jié)課我都為學生們布置下大大小小的個人任務、小組任務讓他們?nèi)ネ瓿伞?/p>
每當一單元學習完畢以后,我都會帶領(lǐng)學生上一節(jié)別開生面的活動課,針對本單元的內(nèi)容,打破常規(guī)的課堂模式,以活動的方式,師生、生生之間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本單元的內(nèi)容進行呈現(xiàn),可以編排課本劇,可以繪畫介紹的方式,也可以通過改編歌曲的方式等,形式不限只要能夠把本單元的知識完整的呈現(xiàn)出來就可以了。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盡情的享受著自己的表演,課堂效率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拓展學生視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生,特別是農(nóng)村的孩子,生活的范圍是有限的,家長忙于勞動,很少有精力或財力帶孩子去外面的世界轉(zhuǎn)轉(zhuǎn),所以視野相當貧乏,很多東西都沒有見識過。多媒體作為一個新興事物走進課堂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極大的突破。多媒體技術(shù),可以把教材中單調(diào)的單詞,靜態(tài)的圖畫,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形象、生動、直觀、逼真地展示出來,創(chuàng)設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
三、小組評價,增強學生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
英語學習作為一種語言的學習必須要做到學生之間的互動,小組合作學習是英語學習中必不可少的活動,小組分角色表演對話,分組練習,小組調(diào)查等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小群體中得到提高和訓練,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但是在分組的過程中,就如何分組必須做到認真的考慮。
(一)合理編排小組成員
小組成員編排的是否合理、是否公平是小組合作學習成敗的關(guān)鍵。因此在編排小組時,我根據(jù)班內(nèi)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分組,按照“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的原則,即小組內(nèi)學生的學習成績、交際能力、性別、個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而小組之間卻基本上是相似的、均衡的,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生合作的過程中做到組內(nèi)合作、組間競爭,讓每一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進步,讓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通過幫助別人、取得成功獲得自信。使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小組活動中來,都可以體驗到參與所帶來的愉快感,成功所帶來的幸福感,不僅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還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二)小組評價是小組活動的催化劑
小學生的好勝心比較強,老師可以抓住這一點,在課堂上設立評價機制。單獨對個人的評價往往會使學習困難的學生造成壓力,使課堂成為少數(shù)學生表演的舞臺。而小組評價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小組活動評價很簡單,哪個小組完成的任務好哪個小組就得星,操作也很容易。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學習比較弱的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往往被忽視,為了避免此類事情的發(fā)生,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小組活動必須全員參與。盡管學習困難的學生有時只是一個很小的角色,但是他也能從參與并獲得成功中體驗到快感,增強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總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作為一線的英語教師我們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去適應千變?nèi)f化的孩子們。讓課堂四十分鐘成為每一位孩子的快樂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