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的條件優(yōu)越,由于父母對子女的嬌慣和溺愛,滋長了孩子們的自我意識,一切活動都以自我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學校則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知恩圖報已離他們太遙遠。對父母的養(yǎng)育,師長的教誨,大自然的賜予等,都覺得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從來都是一味的接受而沒有想到回報。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費時,早已經忘卻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把父母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當然,他們記得住自己的生日、偶像的生日,卻記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此類種種,讓人擔憂,為了我們的民族,為了我們“禮儀之邦”千百年的榮譽,更為了我們祖國的花朵,我們必須教育我們的學生學會感恩,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品質。因此,我認為,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資源,找準感恩教育的切入點,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學生從小學會感恩,學會感激,學會回報。那么,應該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呢?
一、深入剖析教材,查找可利用資源
小學語文教材在對學生滲透感恩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教材中所表現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涉及愛國題材的,如《一面五星紅旗》《長城》《趙州橋》等,有體現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題材的,如第六冊的《媽媽的賬單》中為孩子付出一切但是不求回報的母親;孟郊所寫的古詩《游子吟》中特別慈善、無比牽念兒子的母親;《“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巴迪的父母兩種不同方式的鼓勵等。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濃濃的父母之愛。教材中一篇篇真摯的散文、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首首瑯瑯上口的詩歌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基礎素材,更是對學生進行著感恩教育的重要題材。小學語文教材里有許多文質兼美的贊歌,我們應充分發(fā)掘教材中的有關感恩教育資源,認真琢磨,細細品讀,深入課文的意境之中,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賞析、領悟,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在課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
在語文課堂中,以課文為載體,充分利用課文進行角色體驗、情感體驗、情景體驗來引導學生知恩、感恩、施恩,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讓感恩的心延續(xù)。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文特點,引導學生從中篩選信息,明白對誰感恩,感什么恩。如《桂林山水》《長城》《頤和園》等課文,在對這些課文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從景物特點、從事物特點中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燦爛文化,感知大自然之恩。如《王二小》《小英雄雨來》等寫人記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或事件的意義,讓學生感受小英雄的祖國心、民族義,感知祖國之恩。在讓學生知恩之后,還要讓學生角色體驗情感,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有著深刻的記憶,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感恩意識的目的。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是情感體驗的重點,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最后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fā)感恩情感的語段,教師應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如《可貴的沉默》一課,要反復朗讀有關孩子們怎樣去知道父母的生日的語段,體會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如《觀潮》一課中對潮來時描寫細致的語段,引導在反復的朗讀中深入意境,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fā)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會大自然的神奇。
三、在閱讀賞析中啟迪學生的感恩心智
在優(yōu)秀的課文閱讀賞析課上,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閱讀課文,用優(yōu)美的語句和真摯的情感來啟迪學生的感恩心智。在學習《再見了,親人》時,文章寫到大娘丟下孫子救護傷員,小金花的“搗米謠”和大嫂的雙拐,體現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國際大愛,軍民魚水情。讓學生知道朝鮮人民對自愿軍的感激之情和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依依惜別之情,更要讓學生明白,沒有陽光,就沒有日子的溫暖;沒有雨露,就沒有五谷的豐登;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世界就會是一片孤獨和黑暗。我們應該感謝生活的贈與;感謝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謝朝霞捧出了黎明,感謝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謝大地哺育了生靈,感謝母親賜予我生命,感謝生活贈予我友誼與真情。在學習杜甫《春夜喜雨》時體會詩人夜晚行船至成都時,一場春雨立刻讓他欣喜地感念天地的滋養(yǎng)之恩。讀《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科技人員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實驗……”時感受國家新一代建設者的奉獻之恩!
四、在生活細節(jié)中將學生的感恩意識內化為行動
大家知道課堂教學中“三維目標”之一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并非一蹴而就,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逐漸養(yǎng)成感恩的心態(tài)和習慣,使“感恩”成為一個人的不自覺的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并作為個人個性品質的組成部分恒久地存在,對親人、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常懷感激之心和致謝之情。我為此經常教育學生用感恩的心態(tài)體察生活中細節(jié),并在自己的日記中記下點滴的人生感悟。比如,我們一生下來,應該感謝父母給了我們鮮活健康的生命;我們出外郊游,春光明媚,愜意舒暢,應該感謝自然的賜予之恩;我們學業(yè)有成,應該感謝老師的諄諄教誨之恩;我們物質豐富,生活富足,感謝勞動者的創(chuàng)造之恩;我們欣賞藝術,陶冶了心靈,應該感謝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之恩;奧運盛典,神十傲游太空,我們感謝祖國的和平強盛之恩,我們遭受挫折,經歷苦難,也應該感謝生活的磨礪之恩。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人生的杠桿是精神,精神的支點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煥發(fā)出無窮的力量。感恩既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涵,又是提高學生品德修養(yǎng),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豐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和報恩,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在抓學生學習的同時,努力使學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樂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為自然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