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本質是人與人溝通的一種工具。語言源于生活,只有在真實的場境中得到運用,才能真正發(fā)揮出價值。對一個單詞或句子機械、重復地講授,是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只有把英語融入學生的生活,才能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英語的魅力。小學英語新課標倡導“在用中學,在學中用?!睘榇?,我一直在追求一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從實際出發(fā),努力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努力使語言生活化,使課堂生活化。
一、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模仿的教學情境
兒童是善于模仿的。從母語學習的規(guī)律看,一個人的語言能力,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生在模仿課文語言時,能獲得發(fā)現(xiàn)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實踐的情境,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句型,精心設計練習,引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運用直觀教具巧設生活化的情境
小學英語的大部分單詞都是表示具體事物或具體的動作和表情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是從感性到理性,沒有感知就沒有認識。直觀教具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媒介,它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逼真的語言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英語教學變得形象化,生活化。
(一)運用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
以實物展現(xiàn)、演示某種特定的情境使學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認識客觀事物,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單詞教學可以通過實物來呈現(xiàn)。例如,在教學生heavy、light、catch、throw這些單詞時,我把乒乓球和籃球帶進教室。
T(雙手分別托起乒乓球和籃球): What’s this?
Ss: This is a basketball. This is a ping-pong ball.
T: How do I feel with my hands?
Ss: 一只手輕,一只手重。
在此情境中,我順勢引出heavy/light這兩個單詞,接著組織學生運用新詞來練習表達“The ping-pong ball is light”“The basketball is heavy”這兩個句型。然后我拿起籃球做出接球和扔球兩個動作,引出catch/throw兩個動詞。這樣一來,實際上就把課文內容生活化,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幫助學生直接理解并運用所學的內容。
(二)運用多媒體再現(xiàn)情境
美國現(xiàn)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的主觀原因。”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把被感知的對象形象直觀的呈現(xiàn)出來,通過音響、色彩、動態(tài)畫面等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把學生帶進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氛圍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三、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新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與他人進行交流,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币虼?,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中要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努力做到生活化。
例如在課前三分鐘設立“Free talk”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輪流以匯報的形式用英語說出今天的日期、星期、天氣、新聞等。這樣既可以營造出濃厚的英語學習氣氛,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英語課堂應向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使用英語的場合和機會。采用游戲教學能夠盡可能地將枯燥的語言現(xiàn)象轉變?yōu)閷W生樂于接受的、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英語的氛圍,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小學生好奇,好模仿,好動,且集中注意的時間短大約為二十分鐘左右,游戲教學法剛好符合學生的這個特點。
四、讓英語走進學生的生活
學習一種語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慢慢地積累的。因此,我們應該從學生剛接觸英語起就給他們創(chuàng)設英語學習的環(huán)境,鼓勵他們盡可能多地使用英語。如上學碰到同學和老師時,主動用英語和他們打招呼“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放學回家,讓學生把每天所學的英語教給爸爸媽媽。
五、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認為:“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諧關系,這將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諧是教育的追求,因為和諧能夠產生動力,提高效率,產生最佳效益。在教學中,民主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學生、文本的平等對話等,都是和諧課堂的重要體現(xiàn)。
愛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橋梁,只有師生關系處在關愛、平等的和諧氛圍之中,學生才能直言面對教師,大膽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去。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像愛自己的孩子似的去愛學生,應該俯下身去傾聽她們的心聲,關心他們的生活。
這學期我教的六年級有一個女孩,性格很孤僻,經常是獨來獨往,很少有朋友和他玩,學習也不主動,課堂上沒少被批評。我注意了她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這位學生的眼里總會有些憂郁。有一天我便試著和她談心,她告訴我媽媽在去年去世了,每當看到別的同學拉著媽媽的手撒嬌,就很羨慕,經常會想起自己的媽媽。聽了這些話,我心里有些酸澀。是啊,缺少母愛的孩子原本就是應該憐愛的孩子。于是,我告訴她其實我們都很喜歡她,只要她能好好生活、好好學習,媽媽在天上也會替她高興并保佑她的。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只要這位學生在課堂上有一點點的突出表現(xiàn),我就會乘機表揚并且鼓勵她,同時我還鼓勵其他同學和她交朋友,就這樣一點一滴的關懷和鼓勵使原本可能會消沉下去的孩子有了學習的信心,有了生活的勇氣。
英語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要求運用者能夠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里靈活地運用。因此,英語教學必須基于學生的生活,基于真實的教學情境。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課堂也由過去“死”的課堂轉變成為了“活”的課堂,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