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師培訓的效率,是教師培訓機構始終面臨的,并一直著力解決的問題。
一、教師的學習行為是影響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
教師培訓是一個由培訓者和參訓教師雙方共同完成的以促進教師專業(yè)水平提高為目的的交流活動。其活動的效果必然受到來自培訓者與參訓教師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從培訓者的角度看,優(yōu)化培訓資源、更新培訓內容、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等是提高培訓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但從參訓者的角度看,參與培訓的過程是一個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消化吸收來自多方信息,形成思想,并使之逐漸轉化為個人行動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教師單一的被動接受來自培訓者的信息的過程,教師培訓的效果最終要通過教師自身的行動體現于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因此,教師在培訓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對學習效率的提高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二、“動起來”是提高教師培訓實效的有效策略
(一)“動起來”是有效的學習活動方式
學習是一種多感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人類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學習主體的不同感官對學習活動的作用對學習效率有著不同的影響。盡管視、聽是人們獲取信息的基本方式,但不是最為有效的學習方式。在教師培訓的過程中,只有讓教師動起來,充分地調動他們身體其它部分的所有感官來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激活大腦,教師才能獲到較高的學習效率。
(二)“動起來”有利于學習內容的消化吸收
對教師而言,培訓過程中被動接受到的信息并不能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產生直接的效果。教師需要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習活動,主動地將接受到的信息,經過消化吸收,將外在信息轉化為內在的變化條件,并經過親身體驗,才可能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深度的影響與直接的效果。
教育教學理論是教師在參與培訓的過程中需要汲取的重要內容。對抽象的概括性很強的理論的汲取不能理解為只是對理論的記憶性掌握,它應是教師理解、消化、吸收,并逐步形成屬于教師自己的思想觀念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教師在實踐中通過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活動來親身體驗理論所蘊涵的思想、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與體現,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使理論為教師所真正掌握。
教育教學技能,因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成為培訓過程中教師倍加關注的主要內容。教師只有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才能感悟技能所蘊涵的教育思想。再者,由于教育教學對象的差異,使得教育教學技能在應用中表現出較強的靈活性,而這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體悟得到。
(三)基于教師是“動起來”的基本前提
無論是培訓機構組織的專項培訓還是學校組織的校本教研活動,每一次培訓都有明確的主題和具體的內容安排。而且,培訓的主題與內容都是與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相聯,并直接針對于教師的日常工作。對此,教師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并有一定的思考與困惑,而非完全陌生?;诮處?,基于教師已有的知識、經驗、困惑,基于教師的現實狀態(tài),是實施有效培訓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師培訓的基本要求。
因此,讓教師動起來,把教師的多種學習感官充分地調動起來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是教師培訓的有效策略,也是培訓管理的重要內容。
三、“讓教師動起來”貫穿于培訓的整個過程
我們不妨從教師學習的角度,把整個培訓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訓前——培訓前期,即教師做好必要的學習準備的階段;訓中——培訓中期,即為培訓者與參訓教師之間直接的交流活動過程;訓后——培訓后期,即教師將訓中所得應用于實踐的嘗試、實驗過程。
(一)訓前讓教師“想”起來
充分而必要的準備,是完成各項任務的前提。教師參與培訓、進行學習亦是如此。訓前,讓教師“想”起來,對已有知識、經驗、困惑作深入的思考,是實施有效培訓不可忽缺的重要一環(huán)。它能夠激發(fā)、調動教師的學習潛能與學習興趣,使他們以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充分的專業(yè)狀態(tài)投入到培訓之中,避免盲目參訓。這樣,既可以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培訓需求,又可以促進他們對培訓內容的深入學習與思考,使他們有備而學,能夠帶著問題參加培訓。
(二)訓中讓教師“悟”起來
隨著教師培訓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發(fā)展,傳統的講授式培訓模式忽略教師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忽略教師在學習中的思考、行動中的感悟,從而導致培訓與學習的分離、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等弊端日益凸顯。事實上,理念、經驗、技能只靠專家灌輸或機械接受,沒有教師的自我反思與親身體驗,是難以內化為教師自己的觀念,并轉化為具體的有效行動的。目前廣泛開展的反思性學習、參與式培訓,把教師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重要的培訓資源,不僅能夠調動參訓教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經驗和發(fā)展?jié)摿?,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深入地參與,教師才能悟得透、學得真,進而在實踐中用得活。
(三)訓后讓教師“試”起來
教師參加培訓、進行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進教育教學,促進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如果說教師在訓中感悟很多,收獲很大,但不能把訓中獲得的思想、形成的技能落實到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之中,轉化為日常的工作行為,體現為工作的效率,這樣的培訓是沒有意義的。
然而,這樣的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曲折、艱難,甚至痛苦的過程。它需要教師有敢于改變自我的勇氣、堅定不移的信心、堅持不懈的毅力,以及不斷完善自我的能力。為此,培訓機構或組織部門可以將培訓周期適度延伸至教師的行為跟進,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特別要充分發(fā)揮參訓教師所在學校的作用,借助他們的力量,以校本研修為平臺,通過鼓勵、幫助、促進教師做好培訓后期的行為改進,讓培訓效果落到實處。
總之,教師培訓要更多地從參訓教師學習的角度來設計與實施,充分激發(fā)參訓教師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他們的多種學習感官、自身潛能,發(fā)揮他們的經驗與智慧,讓參訓教師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培訓者成為參訓教師學習的服務者與促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