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班會作為課表上獨立的一門課程,是教育行政部門以“指令性教育計劃”的形式,發(fā)揮班主任進行班級教育職能所提供的教育時段。有些班主任把班會搞成以下幾種形式。一是批斗會式。老師在臺上批評一周犯錯誤的學生,一番點評下來,除了少數(shù)學生還目視前方外。大部分學生已低下了頭。二是老師獨角戲式。老師在臺上淘淘不絕地演講,底下坐著的學生一臉的茫然。三是班干部表演式。班干部承擔了整個班會的策劃與組織,他們在臺上自如地展示著自己,其他同學擔任觀眾,結果只是班干部得到了鍛煉。這是現(xiàn)在學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
二、本課題在國內(nèi)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xiàn)狀與趨勢分析
發(fā)揮班隊會的作用,很早就引起了國內(nèi)外研究者的注意,從目前對“班隊會”的研究現(xiàn)狀看,研究論著多,理論也較成熟,但是他們都沒有與實踐相結合,所以在現(xiàn)實中都沒有很好的發(fā)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研究班隊會,必定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支撐本課題研究的重要理論
馬卡連柯認為:“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集體主義者。其中,有效組織班會是這一教育的最好載體?!庇行ЫM織集體活動(班會)要遵循前景教育原則。
布魯納認為,有效組織班會課堂要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方法,創(chuàng)造良好的情景,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前后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把新認知納入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成為自己的知識,或者改掉已有的錯誤認知。班會開展過程中,形式、方法、情景最關鍵。
四、課題核心內(nèi)容的界定
第一,班會召開時間的選擇要有預見性、與時俱進,或以偶發(fā)事件為契機。
第二,班會內(nèi)容選擇上要有鮮明的主題,具有代表性,參與面要廣。
第三,班會的形式上以多種形式為載體,讓學生參與活動過程中學到東西。
第四,班會結束后要對效果進行評估,以作為下一步工作的參考。
五、研究目標
通過班主任的實際觀察,委派班干部深入調查,或調查問卷的形式,全面掌握班級情況和學生思想動向,結合當前社會大環(huán)境,與時俱進,以確保召開班會的時效性、必要性及內(nèi)容的針對性。根據(jù)內(nèi)容特點及學生實際安排必要的活動作為班會的有效支撐,班會結束后,積極展開效果評估,參與評估的人員構成要廣,包括班主任、各任課教師、班委、家長等,評估結果作為下一步工作的有力參考。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及研究思路
首先,班會召開時間的選擇要有預見性、與時俱進,或以偶發(fā)事件為契機。
用好班級聯(lián)絡員,及時捕捉班級動向,全面掌握學生思想。
完善各任課教師齊抓共管機制,掌握學生不同科目、不同教師眼中的印象,以評估是否有召開班會的必要性。班主任要關心時事,與時俱進,走在信息的前沿,適時召開班會。
其次,班會內(nèi)容選擇上要有鮮明的主題,具有代表性,參與面要廣。班會的選材要精心,針對班級出現(xiàn)的普遍的問題或風氣開展旗幟鮮明的主題班會,內(nèi)容要有代表性、普遍性、針對性。內(nèi)容不在多,而在于精??谧硬灰碎_太大,針對某個問題深入開展工作。內(nèi)容選擇要有預見性,問題暴露剛有苗頭之時,就要適時召開班會。
再次,班會的形式上以多種形式為載體讓學生參與活動中學到東西。積極探索適合學生特點、符合學校實際的班會活動。
最后,班會結束后要對效果進行評估,以作為下一步工作的參考。評估的人員要廣。班主任觀察;班干部觀察反饋;任課教師反饋;家長反饋等。綜合反饋作為下一步工作的參考資料,評估問題是否得到有效解決,是否有采取其他措施的必要等。
七、研究過程設計
第一階段:完成班會召開的時機把握的研究,能夠做到在適當?shù)臅r候恰到好處的召開班會。
第二階段:完成確定班會主題的理論研究,做到正確選擇,準確定位,旗幟鮮明,效果良好。
第三階段:完成班會組織形式的研究,做到充分發(fā)揮班主任特長,結合學生特點,符合學校條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班會服務。
第四階段:完成班會反饋形式的理論研究,做到綜合、全面、客觀地評估班會效果。
八、研究方法設計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行動研究法、文獻法、個案分析法、調查法、實際操作總結法。具體措施有以下四點。
第一,采用現(xiàn)代信息化信息化手段查閱班會有效組織的理論文獻資料,組織課題參加人員將收集到的文獻資料整理分類,提取對有效組織班會有益的元素運用到班會實際操作中去。
第二,通過對理論的加工整合,重新定位教師、學生的角色,小范圍內(nèi)推廣驗證,參加課題研究人員明確分工,及時收集相關信息,及時反饋,評估。
第三,通過系列理論研究、實踐操作、反饋評估,形成從理論中來,再回到理論中去的研究模式。
第四,依據(jù)本課題的研究的思路講研究成果進行整理、總結,把研究過程中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并以書面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同時將研究成果運用到班會有效組織的實踐中,并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更好地發(fā)揮課題研究的功能和實效。
九、可行性分析及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參與研究的人員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刻苦的鉆研精神、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jīng)驗,曾參加過多個課題的研究,為完成課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參加課題組的老師均為學校學科教學的骨干教師,有著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和教科研研究能力,都長期奮斗在學校教育第一線,善于總結教學經(jīng)驗,不斷進修,努力學習理論,有多篇論文獲獎,多篇論文發(fā)表,使本課題的研究有了很好的理論基石。
學校領導重視,班子團結,班額充足,互聯(lián)網(wǎng)暢通,圖書、報刊資源豐富,諸多硬件資源為課題的順利完成保駕護航。加強對課題的管理與指導,做到教研機構健全,課題研究人員職責分明,分工合作,相互促進。抓好過程的管理,保證研究的規(guī)范化,及時進行小結,記錄完備,資料完整。加強學習,提高研究人員整體素質,特別是能否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提高研究的質量。及時請教有關專家,為課題有效實施提供保證。不同階段,用不同方式評價課題研究工作的進展情況和取得的成果。通過綜合、反饋、分析,形成班會組織的研究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