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培養(yǎng),直接關系到綜合國力的競爭。實施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學習品質?,F(xiàn)代教學強調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學習的條件和環(huán)境,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設疑、質疑、解疑的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又將促進教師的積極行動,提高自身的素質。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學生自主、師生互動的境界。
筆者從教學實踐入手,通過兩年多的探索研究歸納出帶規(guī)律性的成分,逐步構建小學語文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教學模式。
一、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前提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自主學習”這一概念本身就昭示著學習是主體自己的事情,體現(xiàn)著主體所具有的能動品質,學習是自主的學習。傳統(tǒng)的語文課教學,基本上是教師在滔滔不絕的講解,領著學生讀課文、認生字,學生總是遵循著固定的模式和思路來學習,沒有自我思考的機會,以被動學習為主。這樣的學習模式,顯然是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
在自主學習的課堂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應該進行轉換,教師以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課堂上,和學生保持一種平等、互動和交流的關系。問題的提出、深入探討以及結論都應該由學生自主完成,讓語文課變成教育主體自主識讀,并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討論,在全班互動的基礎上達到對教材的理解與共識的全新課型。
(二)增強學生的自律性
小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限,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加強對學生自律性的培養(yǎng)。學習畢竟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需要學習者在不斷的知識積累中對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意義以及學習方法有充分的認識,并形成一種自我覺醒和自我約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即便是沒有教師和家長的監(jiān)督,仍然可以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與自我選擇
自我選擇性是指學習主體在探索中對信息的由己注意性。外部信息只有經學習主體的選擇才能被納入認知領域,只有經學習主體注意的信息才能被選擇而被認知,因此,學習是從學習主體對信息的注意開始的。而一種信息要引起注意,主要是由于它與學習主體的內在需求相一致。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有求知的欲望,才有可能主動去探索和學習,因此,使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妙趣橫生,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構建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
自我建構性是指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即其新知識的形成和建立過程,信息經由學習主體的思維加工而發(fā)生了新舊知識的整合和同化,使原有的知識得到充實、升華、聯(lián)合,從而建立新的知識系統(tǒng)。而自我創(chuàng)造性是學習自為性更重要、更高層次的表現(xiàn),它是指學習主體在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能夠指導實踐并滿足自己需求的實踐理念模型。
二、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核心
(一)師生課前都要做好準備
學生預習是學習的前提條件,預習就是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知道明天要上什么課,提前預習,包括讀課文,熟悉課文,劃分自然段,這樣既節(jié)約了時間,老師上課學生也很快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自學生字詞,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因為他們有時候接受的比較慢,如果不提前學習,對教學內容不熟悉,上課時就難以主動起來。
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學習,老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掌握課文,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設計出有利于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其自主探索而獲取知識的教學過程。在設計教學過程前,教師要對學生已掌握哪些知識,喜歡哪些活動方式,想了解哪些知識等情況做到胸有成竹。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應主動與學生調換角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考慮怎樣使學生主動地學,做學習的主人。要考慮安排哪些活動,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和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讓學生自由地、充分地在自主中獲取知識。
(二)課上師生共同學習解決問題
1.老師引導,學生探求,大膽質疑
把學生分成幾組,讓其討論交流,解決疑難,交流心得。在討論交流中,學生的思維會互相碰撞,互相啟發(fā),第一步遇到的問題基本可以得到解決。部分稍難的,部分解決不了的,老師也不必匆匆上陣,最好把問題移交給別組或全班討論。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給予必要的點撥。要記住,老師的示范分析常常有撥云見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學生“山窮水盡”之時。
2.回讀文本,鑒賞批判
在信息接受的障礙完全解除后,老師要讓學生再回讀一下文本。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文本有完整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回讀中學生往往還會發(fā)現(xiàn)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從而對文本的理解進一步加深。為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養(yǎng)成不輕信、不盲從的思維品質,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文本進一步闡釋拓展?;蛘咦寣W生品評一下文本的思想內容、藝術技巧,提高其鑒賞和審美能力;或者讓學生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只要能自圓其說,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3.總結文本,訓練強化
在一堂課程結束之前讓學生進行簡單的練習,當堂測驗,看看學生本堂課程學習的結果如何,學生學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有什么問題還沒有弄明白,這樣老師可以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后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彌補。
(三)課后給學生發(fā)展的空間
教師努力以“共同探討者”的角色和學生平等的出現(xiàn)在課堂上,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活躍氣氛,引發(fā)學生靈感的火花。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保留意見,歡迎質疑,歡迎爭辯。遇到拿不準的問題,教師要坦誠承認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開放、誠實的態(tài)度和學生共同研究思考,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同時,教師適當露拙,對形成激勵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不怕出錯和露短的氛圍大有好處
小學語文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性地學,確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角色,強調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新性,實現(xiàn)認知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索出一條很好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