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語文教師大都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音解詞,作者簡介;再劃分段落,概括段意;然后歸納中心,分析寫作特色。條理清晰,接近機械化。試想:這樣僵化的教學,學生能喜歡嗎?難怪有些學生上語文課時不是看課外書,就是做其他作業(yè),有的甚至睡覺、逃學。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上語文課呢?根據(jù)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只有讓語文課“趣”起來,才能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輕松愉快地學習,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烏申斯基也強調“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教師對學生不感興趣的知識,采用強迫性的手段,學生不但不會學好,而且會產生厭學的態(tài)度和情緒。因此,語文課進行興趣教學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讓語文課“趣”起來呢?本文就以下四個方面與同行一起來探討讓語文課“趣”起來的有效途徑。
一、“游戲”讓語文課“趣”起來
當我們教師問學生“在什么情況下你們學得最好?”他們肯定會回答:有興趣的時候我們學得最好。語文有優(yōu)美的語言,豐富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生動形象的人物描寫,如果我們抓住課文的特點,在課堂上以“游戲”的形式講授內容,學生在有趣的游戲中就能學到知識,并將知識拓展延伸。如在教《核舟記》時,為了能讓學生深刻體會文中對“核舟”上人物的生動描寫。我將學生分成四組,每組自我找搭檔,分別扮演蘇東坡、黃魯直及佛印,還有舟尾的兩個舟子的情態(tài),四個組的同學分別給扮演者打分。對于學生的扮演情況,老師不要急于矯正或評價,讓學生仔細觀察,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他們發(fā)言,指出表演學生的優(yōu)缺點。小組間的良性競爭,及時的反饋表彰,激發(fā)起學生更大的參與熱情。有的同學扮演得很逼真,有的同學扮演得很別扭,整個課堂充滿著快樂的氣氛,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主持人。學生在活潑、寬松、和諧的氣氛中很快就理解了課文內容。游戲不但使課堂有趣起來,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在趣味中有所思,有所獲,使課堂氣氛活躍、和諧、溫馨。
二、“討論”讓語文課“趣”起來
語文課具有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課堂教學需要的是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識,放飛想象和聯(lián)想的翅膀。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能否更深入地思考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或者是學生本是模糊的認識,需經過討論交流才能明確的;或者是學生本是膚淺的認識,要經過討論才能逐漸加深的;或者是要鼓勵求異,導出豐富多彩的答案的。因此問題可以是就課文的疑難處出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由于學生的觀點不同,角度不同,知識水平不同,答案的多姿多彩,使整個課堂教學“趣”起來。如教《愚公移山》一課,我設計了一個討論活動“愚公愚否”,讓一個學生充當主持人,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找愚公不愚的理由,一組找愚公真愚的理由。學生紛紛發(fā)言,說愚公不愚的理由:移山目的明確“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之利“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說愚公真愚的理由有:工具簡陋“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勞動強度大“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勞動個體單薄……通過激烈的討論后,學生知道了愚公精神的感人之處就在于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有克服困難的決心。整節(jié)課在融洽、熱烈、和諧的氣氛中進行,學生也在“趣”中理解了愚公精神。趣中學、趣中思,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課本劇”讓語文課“趣”起來
語文有豐富而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教師一味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分析、講解,倒不如讓學生親身體驗故事情節(jié),這樣比教師“灌”更有成效,更直觀。如教戲劇《欽差大臣》時,我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當扮演市長的學生讀信中的話“像一匹灰色的閹馬”時,引得大家捧腹大笑,在笑聲中學生掌握了故事情節(jié),把握了劇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和人物形象,領悟了作者的諷刺內涵,了解了沙俄制度的黑暗腐朽及其荒唐的反動本質。由于課本劇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智慧火花,調動學生與教材的一致性,學生把繁重的學習任務當作一種樂趣,表演中不知不覺地汲取知識的營養(yǎng),學習語文的興趣越來越濃。
四、“多媒體”讓語文課“趣”起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利用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技術,擴展語文學習的渠道”。這就要求把語文教學與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有機結合。中學生處于求知好動時期,直觀形象的演示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征,投其所好,學習效果就會出來。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能根據(jù)教材,適當?shù)厥褂枚嗝襟w教學,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變得聲情并茂,形象生動具體,讓學生領略到無限的學習樂趣。如講《巴東三峽》一課,先掛出地理教學掛圖“祖國地形圖”,初步讓學生了解三峽的地理位置,然后邊講課文邊播放三峽風光的畫面,使學生置身于圖文聲并茂的教學情景中,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真正領略到了三峽的美麗風光。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在嘖嘖的稱贊聲中,從贊美三峽中使學生產生熱愛三峽再到熱愛祖國的感情,從而達到了最佳教學效果。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在我們的記憶中,憑直覺得來的印象是特別鞏固的,甚至對于抽象概念,也可輕易地、鞏固地糅在已往嵌入我們腦中的圖冊上?!?/p>
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內部的興趣?!睂W生有了興趣,就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能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在教學中,只要我們根據(jù)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方法,使語文課堂“趣”起來,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