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那么,如何上好品德課呢?
一、精心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導入新課是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開始階段。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采用恰到好處的導入方法,可使學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預備狀態(tài),樂意學習。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游戲、猜謎、看錄像、聽音樂等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生動、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們在課一開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如:我上《我和動物交朋友》時,我讓孩子們猜謎語比賽,看誰猜得多,孩子們興趣盎然的參與比賽,等孩子們把一個個小動物都猜出來時,我及時的引入了新課;我上《我們的國粹》時,由于學生對京劇很陌生,我就播放了一段傳統(tǒng)的京劇《貴妃醉酒》讓孩子們欣賞,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在上《我們的國慶節(jié)》時,我從學生熟悉的過生日這一生活情境入手,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教師要激發(fā)學生主體學習的興趣,就必須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來啟發(f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情境中誘發(fā)學生探究性的思維活動,以增強教學的感染力。
我們可以多方面采集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讓課本上的圖畫,課本上的事例活起來、動起來,讓事實說話,將遙遠的拉近,讓歷史復活……這樣就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
如上《我家門前新事多》時,讓學生了解了家鄉(xiāng)有那么多的變化后,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沒有了這些變化,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學生自主地發(fā)表意見,有的說:“沒有水泥路,我們就要走在泥濘的泥土路上,下雨天總是兩腳泥,教室里也到處都是泥土。”也有的學生說:“沒有了學校的教學大樓,我們還要擠在低矮陰冷的平房里,冬天還要燒爐子,家長還要送引火的木材?!边€有的學生說:“沒有了食堂和宿舍,我們就吃不上可口的飯菜,每天都要非常辛苦的擠校車。”學生通過這些回憶,體會到家鄉(xiāng)的變化是那么美好,從而也有了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三、聯(lián)系實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我們在教學中應遵循兒童的生活邏輯,注重兒童自身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努力促使他們在自身的經驗、體驗中學習,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考慮問題,用多種廣泛的知識來探討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這樣才能使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如我在上《我們的班干部選舉》時,我通過列舉一些代表性的現(xiàn)象,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討論,明白我們在選舉干部時應行使好自己的權利,應做到公平、公正,從集體利益出發(fā),選出大家都滿意的干部。并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自己班級在選舉中已進行過的改革或還可進行哪些改革。明確干部選舉制度在發(fā)動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培養(yǎng)鍛煉學生中所起的作用。
另外,學生在課堂上明白的道理,還應回到生活中進行體驗,從而使之成為學生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就應及時討論,聯(lián)系課堂上的道理,讓學生明白時時處處都要牢記這些道理,用它們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讓課堂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
四、走出教室,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品德課程是建立在學生生活的基礎之上的,無論是經驗的積累,自我認識的提高,能力的發(fā)展,品德行為的形成都需要學生直接的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切實地與周圍自然、社會、人、物發(fā)生實際的接觸和相互作用,從而產生真實的感受和情緒體驗,這一要求不是僅僅依靠四角教室內的單方面的傳授或者形式上的手腦活動就能獲得的。很多時候是要求我們和孩子一起走出教室,走出課堂,大自然無疑是最好的學習天地。
如在教學《春天來了》這一課時,我就帶著學生走出了教室,來到了學校旁邊的田野里,讓學生親身去感受春天的生機盎然,發(fā)現(xiàn)春天的變化, 感受春天陽光的溫暖和戶外活動的快樂,表現(xiàn)對大自然的親近。
五、調整內容,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學要求教師把教材看作一種資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師要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來使用,努力開發(fā)并積極利用各地區(qū)蘊藏著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思想品德課程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在教學“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這一內容時,教材中的諸如“四大發(fā)明”的例子顯然為學生所熟知,教師若直接使用,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就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知識信息,在“四大發(fā)明”之外又列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孫子兵法、中藥的奇用、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影響、中國服飾文化、茶文化、中國的書法繪畫藝術等,并結合一定的圖片、文字。在教學中,經過我的講述,學生自主發(fā)言,課堂精彩紛呈。
在本學期的一節(jié)品德與生活課上,上課鈴聲響了,同學們還亂作一團,原因是教室里飛進來一只小燕子,同學們都在抓這只小燕子,我馬上調整了原定的教學計劃。將《我和動物交朋友》一課提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已經不能單以說教為手段,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營造愉快的教學氛圍,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以此達到提高學生道德認識,養(yǎng)成良好道德習慣,培養(yǎng)良好道德品質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