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難點,又是重點,如何幫助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教師要有良好的導學意識。按照“二畫法”進行導學,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正確審題和分析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從而突破應用題教學的難點。
所謂“二畫法”是指:一畫審題符號,正確審題;二畫應用題,正確分析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
一、畫審題符號,正確審題
解答應用題的關鍵在于審題,許多學生在應用題解答中出現(xiàn)的錯誤,其主要原因都是在審題上。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審題符號,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審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減少失誤,這是解答應用題的前提和基礎。
在實踐中我采用的符號有:單行線“ ”表示已知條件;雙行線“ ”表示間接條件(中間條件);曲線“ ”表示問題;黑點“ … ”表示關鍵詞語;圓圈“ ”表示要引起注意的單位名稱;三角“ ”表示標準量。
例如:工人們修一段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F(xiàn)在每天比原來多修3米,現(xiàn)在幾天修完?
在使用這些符號時要注意:①各種符號表示的意思要統(tǒng)一,不要朝令夕改;②使用各種審題符號要從低年級開始,讓學生養(yǎng)成習慣,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一下子全部符號一齊用上,應該逐步有計劃地增添,到六年級教學分數(shù)、百分數(shù)時可添上曲直線“ ”用作表 “分率句”。例如五年級第十冊數(shù)學P84例題是這樣畫的:
小剛家九月份用水12噸,比八月份節(jié)約了1/3。八月份用水多少噸?
③使用符號時要先讀題,按照題目結構先畫上“已知條件”和“問題”,再根據(jù)題目結構畫上“間接條件”(中間問題),關鍵詞語和要注意的單位名稱(尤其是前后單位不一致的,如米與千米、克與千克、分與小時等)。
二、畫應用題,分析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
由于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是抽象的,學生難于理解,因此學生通過畫審題符號,正確審題以后,還應引導學生運用線段分析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這是解答應用題的關鍵。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指出“如果哪個孩子學會了畫應用題,我們就可以有把握地說他一定會解答應用題?!币驗橛镁€段表示題意,較之于在題目中抽象的數(shù)量關系是向形象化、具體化進了一步,符合兒童學習的心理特點,便于學生發(fā)現(xiàn)解題方法。具體做法是:①在低年級首先從實物開始,逐步引入線段圖,因為線段圖本身也是從具體的事物中引申出來的,還含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還是較難于理解,因此在低年級必須要從具體的實物過渡到線段圖。
如:黑旗有5面,白旗有4面,黑旗和白旗一共有多少面?
首先出現(xiàn)的應是:
然后出現(xiàn)線段圖:
黑旗有5面白旗有4面
一共有?面
關系式是:部分數(shù)+部分數(shù)=總數(shù)
②從簡單應用題入手,通過十類簡單應用題所反映的四種數(shù)量關系,即“部分與總數(shù)”“大小兩數(shù)與差”“分數(shù)、每份數(shù)與總數(shù)”“兩個數(shù)與它們的倍比關系”。通過應用題具體的實物或圖示(投影),指導學生理解各類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寫出相應的關系式,然后把應用題概括為反映數(shù)量關系的文字題,再畫出線段圖。
例:《第二課堂》有24頁,小花3天讀完, 平均每天讀多少頁?
概括為:把2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共有24頁
線段圖:
平均每天看?頁
關系式:總數(shù)÷份數(shù)=每份數(shù)
兩步以上的應用題就要讓學生有聯(lián)系地想象出題目中所敘述的情景,判斷并畫出線段圖。
例如:一條褲子75元,是一件上衣價格的1/5,上衣多少元?
?元
首先畫出單位“1”的量:上衣單價
75元
再聯(lián)系想象褲子的單價:褲子單價
上衣價格的1/5
關系式是:上衣價格×1/5=褲子的單價
綜上所述,如果“二畫法”能順利地完成,那么最后列式解答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利用“二畫法”進行應用題導學,既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審題,又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數(shù)量關系,在教學過程中突破應用題教學這一難點,也就化難為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