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張建立一種“為政以德”的理想社會,講求一種以“仁義”為核心的社會道德行為準則??鬃拥牡掠枷肱c其“以德治國”的政治觀密切聯(lián)系,充分發(fā)展道德教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洹钡娜瞬?,通過賢士治理國家,最終實現(xiàn)國泰民安的政治理想。所以道德教育成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
一、孔子以“仁”“禮”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內(nèi)容
孔子道德教育內(nèi)容最主要的就是“仁”和“禮”,以“仁”為內(nèi)在核心;以“禮”為外在形式??鬃訉Α叭省钡乃枷霕O其重視,在《論語》中“仁”字就出現(xiàn)了109次,孔子對“仁”有兩方面的闡釋。第一是廣義上的,稱之為“仁道”,是一種政治統(tǒng)治的理念;第二是狹義上的,就是“愛人”,關(guān)愛一切人,是道德的一種。而“禮”是立人之本,沒有“禮”在社會上無法立足,“禮”是一種與人交往時所必備的基本素質(zhì)和規(guī)范。
(一)仁愛
孔子認為“仁”的最基本內(nèi)容就是“愛人”?!皭廴恕奔词钦f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關(guān)愛他人,“愛人”成為一個人具有高尚道德的情感基礎(chǔ)??鬃又v的“愛人”并不是狹隘的、有選擇的愛某些人,而是強調(diào)要愛一切人。但是“愛人”是有一定層次的,首先就是要愛親人,就是“孝悌”之情;最后要達到愛眾,也就是愛天下的所有人?!墩撜Z》中提到“茍至于仁矣,無惡也”,認為一個人只要心存“仁義”,就不會起惡心、邪念,可見孔子將“仁”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地位?!叭省钡牧硪粚觾?nèi)涵就是“克己復(fù)禮”。
(二) “孝悌”
關(guān)于“孝悌”的理解《論語》中寫道:“入則孝”,是說在家對待父母必須要孝敬、恭順;“出則悌”,是說在外對待兄長必須要尊敬。對于父母的“孝”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就是“無違”??鬃咏忉尀椤吧?,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本褪钦f,父母在世的時候,要按照禮的要求去服侍他們,去世后,必須按禮的要求去安葬和祭祀。第二是“其疾之憂”,就是說會為父母的疾病而擔憂。第三是“敬”,孔子認為對于父母的孝不應(yīng)僅僅是奉養(yǎng),必須要有敬順之心。第四是無改其“道”,孔子所談及的孝,并不僅僅局限于一時,還體現(xiàn)在父親去世后,是否仍能堅守父親留下來的正道,認為能夠做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以說是孝了。
(三)“誠信”
“誠信”在孔子的道德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罢\”的基本涵義就是真誠、誠實、誠懇、誠摯。“信”就是不失言于人,不欺人、守諾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實踐一個人的諾言??鬃拥摹罢\”更多地指“內(nèi)誠于心”,“信”則偏重于“外信于人”。誠信是誠實守信的簡稱。
“誠信”的思想貫穿在孔子修身和德育思想的整個過程。于統(tǒng)治者而言,孔子強調(diào)取信于民,執(zhí)政者只有用禮、義、信去教導(dǎo)民眾,正所謂“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同時,“信”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中孔子對于“誠信”的論述,首先要樹立人無信不立的觀念,把誠信當作每個人都應(yīng)具備的基本品德,做到“內(nèi)誠于心”。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做到“外信于人”,建立良好的信譽度以使別人能夠信賴自己。
二、孔子的道德教育方法
(一) 教育者方面
1.“愛生忠誨”的精神。
作為教師,要有“愛生忠誨”的精神,孔子曾在《論語·憲問》中提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就是所,如果你熱愛這么工作,怎么能不為其盡心盡力呢?作為教師來說,對于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yè)必須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和堅持,只有這樣對于學(xué)生的道德教育才更具有影響力和感染力。顏回對于孔子有極深的崇敬之情,曾專門寫道“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知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p>
2.“言傳身教”的德育模式。
孔子強調(diào)“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鬃诱J為只有教師自己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學(xué)生。強調(diào)個人的道德人格魅力對于學(xué)生的影響巨大,所以主張言傳身教。要求教師就必須克己內(nèi)省,克制自己的言行,不斷的自我反省,以期在自身修養(yǎng)上不斷提升。只有教師具有良好的品質(zhì),才能潛移默化的感染他的學(xué)生,使學(xué)生的道德品質(zhì)得到提升和發(fā)展?!墩撜Z·子路》“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就是這個意思。
(二) 受教者方面
1.志存高遠、持之以恒。
孔子對于弟子的教育,首要的就是要求其學(xué)生要樹立遠大的志向,要立志做君子。孔子自己在十五歲時就“志于學(xué)”,以此,其一生都在執(zhí)著于對知識的探索?!墩撜Z》中關(guān)于“志”就寫道:“三軍可奪其帥,匹夫不可其志”??鬃诱J為一個人的志向是否高尚遠大,直接影響到他的日常言行。他所說的志向更多的是指道德層面的理想目標,他認為道德意志的源泉和動力源自于志向的高遠,即“仁”的道德品質(zhì)的追求。可見,孔子認為一個人必須樹立遠大而高尚的志向,并為自己的志向而不斷地求索,持之以恒。
2.嚴于律己、反觀自照。
孔子在對學(xué)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最為強調(diào)的就是“克己內(nèi)省”。所謂“克己”學(xué)生就必須要嚴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論語》中就寫道“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說,道德到高尚的人會對自己嚴格要求,可見孔子將“克己”作為君子必備的素質(zhì)之一。
3.知錯能改、向善而行。
孔子認為要在道德上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做到知錯能改、向善而行。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改過遷善”,首先必須就應(yīng)具備分辯善惡的能力。《論語》中大量關(guān)于“君子”、“小人”的論述,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孔子的善惡論,君子所要具備的品質(zhì),就是善的體現(xiàn),與之相反的就是惡。其次,在分別善惡的基礎(chǔ)上,付諸實踐,改過遷善。關(guān)于“改過”:孔子認為有錯而不改的才是真正的錯誤,知錯能改是自身道德提升的一種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