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播就是要打通數(shù)千年來橫亙幾萬里、各自歷史千百年的文化障礙,改變“文明沖突”為文明融合和文明和諧,所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僅意味著國際貿(mào)易中文化產(chǎn)品和服務的出口,而且指通過多種多樣的文化交流渠道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態(tài)。在“文化走出去”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傳承和文化創(chuàng)新,高校正是國家培育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陣地,因此建設高校文化、提高高校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文化傳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前加州大學校長克拉克·克爾做過一項研究:1520年前建立的85個組織,至今仍以同樣的方式、使用同樣名字、做著同樣事情的,其中70個是大學,余者都是宗教組織。大學何以能成為偉大而經(jīng)久不衰的組織?就是因為大學一直在以研究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傳播文化滿足著人們永恒的需要。歷史的不可割斷性源于歷史文化具有綿延傳承性,文化可以改造但不能割斷。大學的恒久性就基于大學的文化性,并以文化影響和改造社會為己任。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也離不開中國歷史上各類學?!叭宋囊曰商煜隆钡囊庾R和行動。中國儒家經(jīng)典《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彼^“明明德”,即明了、彰顯光明之德性;“親(新)民”,即與民親愛,或與之一同更新;“止于至善”,即追求至善的理想,永不休止。
一、高校文化軟實力現(xiàn)狀
應該說,在近代之前,中國傳統(tǒng)的大學教育重視人倫,講修身,強調人格的養(yǎng)成,各個朝代的太學、書院等高等教育機構在傳承中華人文和科技方面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使得中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而進入近代以來,中國大學以服務于振興中華、抵御外侮為目的,具有鮮明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片面強調學習西方科技,忽視、排斥傳統(tǒng)文化,所以近現(xiàn)代大學與“明明德、親(新)民、止于至善”的中國大學傳統(tǒng)發(fā)生了斷裂。改革開放后,在學習西方大學辦學理念和大學文化的過程中,中國高校經(jīng)歷了從“文化覺醒”走向“文化自覺”的過程,然而大學的文化傳承和文化創(chuàng)新的使命感由于多種原因而被大大削弱。這主要是因為首先在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強大攻勢下,“那種高尚激昂的騎士熱情、狹義的血性、小市民的溫情等,都通過網(wǎng)絡、光盤、大片來沖擊我們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使我們有的國人開始‘言必稱希臘’,看不起中華文化,出現(xiàn)了不少‘文化赤字’?!钡搅水敶S著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沖突更加頻繁,高校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前沿陣地,接觸各種新鮮事物較快,但同時也極需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辨析新事物的系統(tǒng)指導,因為高校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走向歧途。如果高校文化缺乏一個明晰的體系,就會喪失高等教育的文化創(chuàng)新、引領和傳承功能。孫玉萍對這點做了深入的剖析:
中國高校在當代文化傳播中的這種陷落,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80年代。這一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中國高校對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與對本土文化的盲目否定,導致民族虛無主義盛行。沒有在社會轉型初期為人們提供可供觀照、選擇的價值體系,起到應有的價值定向作用。第二階段為90年代初中期。這一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中國高校對大眾文化的逆向追隨與對精英文化的自我放棄,導致社會文化平庸泛濫。沒有盡到作為文化市場堡壘的文化批判責任,不再是“社會的良心”。第三階段為90年代中后期。這一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中國高校對市場經(jīng)濟的盲目適應和對自我本質的本末倒置,導致教育質量大幅下滑,沒有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時代所迫切急需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中國高校文化傳播的專業(yè)權威被嚴重侵蝕和削弱。
因此,如何建設高校的文化軟實力不僅僅關系到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而且關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力和國際競爭力。劉克利在《大學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的戰(zhàn)略地位》一文中總結了我國大學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一部分教材、一部分教師,對文化中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高與低、對與錯的鑒別與選擇能力還比較欠缺;一部分師生對思想政治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重要地位缺乏深刻的理解;缺少學習的自覺性;少數(shù)教師對理論創(chuàng)新、知識創(chuàng)新不熱心、不善為、不作為;還不能為政治強、業(yè)務精、作風正、紀律嚴、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奉獻精神的文化研究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歷史文化認同在一些大學中還存在政治上和學理上的挑戰(zhàn),等等。
二、高校文化走出去的策略
針對以上的問題和不足,結合目前國內多所高?!拔幕叱鋈ァ钡拇胧P者認為中國高校要想建設好自己的校園文化,提高軟實力,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在文化建設和傳播中要明確一個大方向。這個大方向就是:國內高校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人才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核心思想。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時,各種思想文化交流碰撞,很多社會思潮被片面理解或放大扭曲,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許多困惑和負面影響。高校要想避免在市場經(jīng)濟和西方意識形態(tài)沖擊下迷失自我,就必須用這一核心價值觀教育自己的老師和學生,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文化建設和傳播過程中既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也不能一葉障目,夜郎自大。目前我們的高校過于強調知識傳授,技能培訓,關注市場效益而忽略對學生思想品德、文化素質的教育和熏陶,長此以往是很難培養(yǎng)出合格的文化傳承人才的。
第二,在文化建設和傳播中要提高創(chuàng)新力。文化創(chuàng)新是文化繁榮和傳承的生命線。何志鵬認為,“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文化能夠成為主流文化,具備建設軟實力的資格。沒有創(chuàng)新的文化,即使存在短暫的繁榮,也僅僅是表面的浮華、虛假的繁榮,而不會是真正的昌盛”。傳播學中的“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theory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雖然主要指一項新的觀念、事物、技術引入社會體系時的演變過程,但是卻能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新帶來啟示。單項創(chuàng)新會通過不同傳播渠道擴散到受眾之中,直到被多數(shù)人接受,并隨著拓展創(chuàng)新、追隨創(chuàng)新和效仿創(chuàng)新等逐步喪失其核心地位。國家文化也是如此,文化創(chuàng)新能形成一種先進的文化,它就會成為世界各國關注、追隨和效仿的核心。但要想始終保持這一核心地位,就必須不斷地推陳出新。高等院校人才薈萃,思想活躍,理應擔負起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任以適應國家、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甚而引領國家與社會的發(fā)展。游家勝認為“社會和大學永遠處在變化發(fā)展之中,然而二者不可能始終以同樣的節(jié)奏和脈動變化發(fā)展的步伐,在不斷出現(xiàn)的時間差中,社會總會周期性地要求大學趕上它的需求變化,或在前面為社會引領發(fā)展路向,這些要求會不斷推動大學的理念創(chuàng)新、制度變革以及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等等”。高校的文化創(chuàng)新也是促進高校不斷發(fā)展、使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內在動力。
高校的文化創(chuàng)新既需要外部環(huán)境的驅動,也需要內部機制的驅動,還需要理性歷史的眼光,獨立進取的精神和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首先外部社會環(huán)境是否寬松、自由很重要,思想不能禁錮,這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前提。同時,傳播創(chuàng)新成果的渠道也很重要。缺乏有效的傳播渠道,再好的文化創(chuàng)新也無法長時間地傳承下去。既然高校是創(chuàng)新文化的最佳傳播途徑,那么高校自身的創(chuàng)新機制就是重中之重。高等院校應注重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制定,并促進良好的組織生態(tài)的形成和學術自由環(huán)境的營造。大學是“以自由為基本價值的一種組織,因為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前提條件”。大學文化研究和創(chuàng)新必須在自由的學術環(huán)境中方能獲取動力,不斷前進。除了外部和內部的驅動力之外,文化創(chuàng)新主體還需要理性歷史的眼光,獨立進取的精神和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首先要回歸本民族文化的內在精華和核心價值繼而認真反思。其次要思想獨立,樂于探索,尊重差異,博采眾長。另外,高校之間的校際交流、合作與競爭也不斷激發(fā)著高校的文化創(chuàng)新。同質校園文化和異質校園文化使對比競爭轉化為啟迪和互補。
第三,在文化建設和傳播中要加強傳播力。文化傳播力,也即文化的擴散性,是文化軟實力中的一項重要指標。文化間互相傳播,互相擴散,互相影響,最終形成文化融合和文明和諧。然而,在實際的傳播過程中,同質文化間的傳播較之異質文化間要更為容易,同質文化傳播力或擴散性更強,這是因為其編碼和解碼體系相似。關世杰認為,“跨文化傳播的特點是:編碼是在甲文化中依據(jù)甲文化的碼本進行,而解碼是在乙文化中依據(jù)乙文化的碼本進行。甲乙兩種文化的碼本不一樣,文化中的方方面面都對甲方的編碼和乙方的解碼產(chǎn)生影響?!ㄒ虼耍┘孜幕膫鞑フ咭煜ひ椅幕摹a本’,使乙方能夠較容易地從信息層面發(fā)展到態(tài)度層面和行為層面,達到甲方預期的傳播效果?!睋Q句話說,傳播不是傳播者一方的事情,必須要時刻考慮受眾的思想感受及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否則傳播就達不到目的。有研究者注意到,“目前我國對外傳播存在著兩種無效的傳播形式:客觀上的弱勢傳播——西強我弱的國際傳播格局導致‘傳而不通’;主觀上的無效傳播——保守的對外傳播觀念和傳播形式導致‘通而不受’。其根源在于:落后的傳播觀念、受眾對新聞信息不認同不接受、東西方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差異。”在文化建設和傳播中加強傳播力是為了獲得受眾的認可,提高中華文化的實際影響力,力求讓世界各國不僅能夠聽到而且能夠理解并接受中國的聲音。這就需要從諸多方面努力,比如培養(yǎng)高素質的傳播隊伍,構建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并注重傳播效果的及時分析。
首先,傳播者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中華文化在國外受眾心目中的形象。除了國內官方媒體是對外文化傳播最重要的力量之外,民間媒體、海外華文傳媒、眾多的海外華僑、留學生和普通民眾也是傳播隊伍中的重要成員,而且由于后者的去官方性使得他們的傳播不易引起受眾的心理排斥。國內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和畢業(yè)生構成了留學生和海外華僑的主體。因此,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上要有國際的視野,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并逐步灌輸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有意識地發(fā)揮文化傳播作用。
其次,構建多元化、多角度、多層次的傳播渠道也是提高傳播力的要素之一。目前國內高校努力拓展與國外合作的平臺,創(chuàng)造機會傳播中華文化,如與國外高校合作建設孔子學院,組織協(xié)作中華圖書外譯工作,舉辦國際性學術會議,創(chuàng)辦國際學術刊物,藝術成果國外巡展等等。孔子學院是中國海外文化推廣的重要機構,通過語言教學進行跨文化交流。不僅傳播了文化,培養(yǎng)了國外漢學家,而且修煉了內功,增進民眾對本國文化的關注和研究。中華圖書的外譯與出版為很多不懂漢語的外國人提供了了解中國思想與文化的機會,但是其中也有很多操作層面的困難,中國學者的語言功底良莠不齊,外國譯者又難以準確地理解原作的精髓,因此最理想的模式就是中外合譯。當然,也有研究者認為莫言模式也不失為一個成功楷模,莫言“與其他國家的譯者和文學家成為朋友,充分吸收他們的意見,并允許譯者在其作品基礎上進行符合西方文化解碼方式的‘再創(chuàng)作’,才取得了最佳效果?!彼^符合西方文化解碼也就是說要迎合國外受眾的口味,因此及時分析傳播效果對于調整傳播策略十分關鍵。由于傳播效果的形成需要時間,而且效果評估是個長期、龐大的工程,所以一直以來都是文化傳播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但是這個環(huán)節(jié)又十分重要,缺少受眾的反饋,傳播無異于閉門造車,加強對具體傳播效果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
高等學校是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的主陣地,高校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是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新形勢下,高校應不斷加強自身文化建設,提高創(chuàng)新力和傳播力,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簡介] 劉立,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在讀翻譯學博士,研究方向:文化與翻譯,應用語言學。
何克勇,中央民族大學國際合作處處長,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翻譯協(xié)會專家會員,研究方向:文化與翻譯,翻譯理論與實踐,跨文化交際。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2年度北京市共建基金項目“高校民族文化走出去”(項目編號:104-01100502)階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還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的資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