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神話作為人類較早的文學樣式,其中包含著許多集體潛意識的東西,而集體潛意識的主要內容表現(xiàn)在神話中就是原型,中西方神話的原型意象在形式上雖有諸多相同之處,都真實地代表各自不同民族的集體記憶,卻由此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就原型問題從英雄和女神原型兩個方面來探討中西方神話由此而反映出的差異。
關鍵詞:神話 原型 比較 英雄 女性
神話是世界文學的最初源頭,也是人類文化共同的源頭,是人們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形式對大自然和實際生活認識的藝術加工。神話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原始人類初期的許多意識形態(tài),而這些意識形態(tài)一旦被記錄流傳下來,就勢必會對后世人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
神話是原始人心理狀況和實際生活的真實寫照。按照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原型就是集體潛意識的主要體現(xiàn),它記錄了一個民族的集體歷史經(jīng)驗和生存記憶,最后以神話、宗教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其中,神話便是一個非常重要且相對系統(tǒng)的載體。
中西方神話的原型意象雖在形式上有諸多相同之處,都真實地記錄了各自不同民族的集體記憶,卻由此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如西方的人性觀,倡導個人欲望優(yōu)先;中國的神性觀,崇尚集體榮譽優(yōu)先。本文就原型問題從英雄和女神原型兩個方面來探討中西方神話由此而反映出的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神話英雄原型比較
英雄神話反映了一個民族的英雄觀,即對英雄的判斷和認同標準。不同文化的英雄認同標準也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個性精神和價值取向。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英雄,英雄情結存在于每個歷史發(fā)展時期人們的內心深處,因此英雄便出現(xiàn)在了我們的文化長河中的每個階段,這種英雄情結也正反映了遠古時期人類在面對種種困難時對于領導者的無限渴望和無比崇敬的思想感情。神話中的英雄也有自己的原型,且中西方神話中的英雄在原型表現(xiàn)是也是異同共存的。
希臘的英雄神話,著名的有阿爾戈英雄的故事、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等;中國耳熟能詳?shù)挠⑿酃适掳ㄑS聯(lián)合戰(zhàn)蚩尤、大禹治水等,逐鹿大戰(zhàn)確立了黃帝中華民族始祖的地位。到現(xiàn)在,我們仍然說自己是炎黃的子孫,炎帝和黃帝也就成了中國最早的英雄原型。
中西方神話中英雄原型形象的巨大差異就體現(xiàn)在“神本主義”與“人本主義”的不同觀念。西方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塑造出的是人性化的神和英雄。而相比之下,中國神話里的英雄則是超凡脫俗的純粹的神。
首先,在希臘神話中,英雄大多是神■與人的后代,他們的人性首先表現(xiàn)在他們具有人的外形、性格及其人的情感。他們有愛有恨,有七情六欲,有著種種屬于人的生活需要。他們有的正直勇敢,有的殘忍享樂。所以,在希臘神話中,英雄便不能簡單地用“善”或“惡”的標準來判斷。如伊阿宋成功盜取金羊毛,可以算他英雄偉業(yè)的一方面,但我們不能忽視的還有他對婚姻和妻子的不忠,這在我國的神話英雄中是不可能會發(fā)生的事。
其次,希臘神話英雄人性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他們的率直、真實。他們敢愛敢恨,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內心,從不壓抑和掩飾自己的情感。如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神廟里初次見到海倫的時候,對海倫的愛慕不能自已,覺得自己帶兵遠征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海倫,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搶走了海倫,引發(fā)了特洛伊戰(zhàn)爭。他們大多做事隨心所欲,但因此也缺乏責任感和道德約束。
第三,在西方神話中,英雄的個人利益和名譽是不容冒犯的,否則就會造成武力沖突。曠日持久的特洛伊戰(zhàn)爭的起因是海倫被劫,海倫的丈夫召集各路英雄對特洛伊實施報復。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沖突中,他們的天平通常會傾向前者。
而中國傳統(tǒng)的英雄在很大程度上被神化了。首先,他們是美德和全知全能的化身,至善至美,無常人的缺陷,他們做事的出發(fā)點全是為了天下蒼生,以犧牲自我為代價換取黎民的安定生活,是典型的“高大全”的完美形象。
其次,除了美德和賢能,中國神話中的英雄更具有憂患意識和普救眾生的壯舉。中國神話中英雄做事一定是為全人類的,無論是神農還是后稷,他們的事業(yè)無不關系到天下蒼生的生死存亡。因此,他們的壯舉反映出的是一種務實精神和造福黎民的意識??涓钢鹑?、大禹治水、后裔射日,為的就是解除人民的苦難,同時也反映出了中國神話中英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思想觀念中的“民本”傾向。
再次,中國神話英雄被神化的另一體現(xiàn)是他們的“性”缺位。這些英雄大多有美德而無性,他們既無父子親情,亦無男女性愛。即便有了家庭,他們也可以因社會重任而置之不顧。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致使妻子化為石人。這種“性”缺位在中國神話中的補充就是,英雄多是“感應受孕”而出,或由圖騰感應或由神氣等自然物感應而產(chǎn)生。性的缺位直接導致的就是英雄父親的缺失,因此也造成了我國的神話并沒有系統(tǒng)的神系家譜。
中國神話英雄雖完美無瑕,卻神性有余、人性不足,西方神話雖有諸多缺陷,卻體現(xiàn)出了人的性情與風味。這個區(qū)別也是中西方神話英雄形象的一個最大區(qū)別,因而也導致了中西方神話兩種不同的風格和意蘊:中國神話英雄是一種內向型的形象,追求完美,為民憂患,以道德為準繩。他們都是一些謙謙君子,富于奉獻精神。而西方神話英雄則是一種外向型的形象,追求自由,隨心所欲,富于冒險精神,沒有道德的牽絆。在希臘神話中到處可以看見弒父娶母、父女通婚、兄妹通婚的例子,這在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中是不被允許,甚至是大逆不道的。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中西方在英雄崇拜上表現(xiàn)出如此大的差異呢?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獨特的生活方式以及開放的文化,加之民主制度的社會風氣,都為希臘神話提供了寬松的生存空間。因此,這些希臘神話英雄自由灑脫、敢作敢為。華夏民族的祖先生活在內陸,封閉的地理空間使他們外求無望,只能依靠自己。這種“內求”形成了民族封閉、內斂、含蓄的性格。反映在中國神話英雄身上就是忍辱負重、堅韌頑強的精神。因此中國神話英雄則多表現(xiàn)出理性、莊嚴的格調。
二、中西方神話女性原型比較
女性形象是各民族文學中熠熠發(fā)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神話這一較早的文學樣式中,女性形象描寫更是獨當一面地占據(jù)了神話故事相當重要的部分。早期神話中便有很多生動傳神的女性形象,而這些形象對以后的女性文學的發(fā)展有著某種程度上的指向。
首先,在我國社會,向來就有“紅顏禍水”的古訓,所以在中國神話中的女性都是崇尚完美的典范。而在希臘神話中,對于女性而言,“紅顏禍水”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詮釋。她們往往與災難、罪惡結緣,呈現(xiàn)出的是丑惡的一面,如嫉妒天后赫拉、紅顏禍水海倫、災難之源潘多拉等,著名的特洛伊之戰(zhàn)不正是因海倫而引起的一場長達十年的戰(zhàn)爭嗎?她們雖是生命的創(chuàng)造者,但同時又是厄運的攜帶者和生命的毀滅者。
在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中,備受推崇的女性往往是那些聰明美麗、自由奔放的形象;而中國女性向來所崇尚的則是溫柔善良的賢妻良母,謹遵三從四德。從某種程度來說,不同于中國神話中推崇女性的“善”,希臘神話則更加側重于對女性“美”的塑造,偏向于追求個性的率真,相應地淡化了倫理道德方面的表現(xiàn)。如中國神話中的女神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女媧,當提及女媧,浮現(xiàn)在我們腦海中的印象必定不是美麗。事實上,女媧的地位可與赫拉相提并論,卻從不恃強凌弱,具有完美的品性和道德。她不僅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而且煉石補天是世界的守護者。赫拉天性嫉妒,僅僅由于帕里斯認為阿芙羅狄蒂比她更美,就毫不猶豫地毀掉了這座城市。再有雅典娜,她是智慧女神兼和平女神,一方面她勇敢、善良、英勇善戰(zhàn),另一方面又狹隘、殘忍,僅因美杜莎曾揚言要與之比美,她就將其變?yōu)槊婷渤舐呐?/p>
其次,在關于女性地位方面,中西方神話中的女性形象似乎都處于大體相同的處境,即不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在社會關系中,女性都會受到男性的約束和控制。尤其是在社會事務方面,男性發(fā)揮的作用愈來愈大,而女性只能退隱到家庭后方。男性會讓自己的地位不斷升級,在社會關系中,男性有充分的主動權,可以直接掌控女性的命運,而女性只是被動的受體。
其中略有的不同是,西方神話中的女性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因此希臘神話中的女性形象就會與男性抗爭,以此來爭取和鞏固自己的地位。赫拉作為一個女人,面對丈夫的不忠不惜大動干戈,陷丈夫情人于不義。但我們往往認為希臘神話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很強的悲劇性,體現(xiàn)在女性的抗爭方面往往是徒勞的,赫拉自知無法與宙斯匹敵,所以只好泄憤于和她具有一樣社會地位的女性——宙斯情人的身上,而這樣常常惹怒宙斯,受到來自宙斯君權和夫權的雙重壓迫。但站在女權的角度來看,就女性而言,赫拉的所為實際上是爭取男女平等的先聲,包含著現(xiàn)代愛情的萌芽,這就是西方女性進步的地方。
而中國神話塑造的女性形象,正如中國上下幾千年所推崇的那樣,以做賢妻良母為美德,尋求的是一種和諧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以夫為綱、夫唱婦隨。如造物始祖女媧在中國神話體系中是作為偉大的造物始祖出現(xiàn)的。她做事都不會計較個人得失,專注于為人類創(chuàng)造美好的環(huán)境,從不顯耀自己,處處表現(xiàn)出謙遜的美德。女媧同時專注于對付強大的自然災難。在自然環(huán)境惡劣險惡的時代里,女媧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具有正面意義,她的那種大無畏精神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受到普遍的尊重和頌揚。
三、結語
道德觀念的差異,使中西方神話中的神性人物形象有著不同的文化意蘊。從中國的神話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盡管中國神話整體來說并不系統(tǒng),甚至人物都沒有系統(tǒng)的神系家譜,但他們卻有著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尚德思想,這種獨具東方特色的尚德精神在與希臘神話比較時顯得更加突出。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方神話中的英雄、女神形象雖然在表面看來有諸多相同之處,但細一分析,便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文化心理有著很大的不同,它們分別代表著不同文化的核心內涵。通過二者的原型比較,我們便可以理解中西方的性別文化為什么會存在這么大的差別,相信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異同,并在這異同中尋求溝通雙方文化結合的橋梁,彼此借鑒,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羅竹風主編.宗教學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2] [瑞士]榮格.人及其象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3] 白庚勝,葉舒憲主編.神話中原[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4] [德]奧托·澤曼.心理羅馬神話[M].周蕙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5] 袁珂.中國神話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作 者:宋 茹,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