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衡》突顯的文學風格

    2014-04-29 00:00:00韓中華
    名作欣賞·學術(shù)版 2014年9期

    摘 要:《論衡》是一部具有文學性的政論散文著作,突顯出繁博、質(zhì)樸的文學風格特征。《論衡》的文學風格既與王充本人的學者氣質(zhì)、人格個性及文章觀有關(guān),更是受漢代學術(shù)知識化的影響和社會虛妄風氣的刺激。《論衡》的文學面貌是漢代政論散文的突出折射,具有承上啟下的文學史意義。

    關(guān)鍵詞:王充 《論衡》 繁博 質(zhì)樸

    《論衡》突出呈現(xiàn)繁博、質(zhì)樸的文學風格特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說:“故辭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風趣剛?cè)?,寧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眥1}《論衡》的文學風格既與王充本人的學者氣質(zhì)、人格個性有關(guān),又與其“為世用”“求真美”的文章觀有關(guān)。同時,更是受漢代學術(shù)知識化的影響和社會虛妄風氣的刺激?!墩摵狻返姆辈┯欣谡撧q的充分詳細,但也有蔓衍冗沓以致影響文氣的弊??;《論衡》的質(zhì)樸是王充“疾虛妄”“求真美”寫作態(tài)度的反映,但也多被人批評為寡于文采?!墩摵狻返奈膶W面貌是漢代政論散文的突出折射,既有對先秦諸子散文、西漢政論散文的借鑒,又開創(chuàng)了新的政論散文風格。

    《論衡》的繁博是其突出的風格特征,后人也多以此褒貶《論衡》的寫作水平,或贊其論說辯析入微,或批其“繁而無要”?!墩摵狻返姆辈w現(xiàn)在用事的旁征博引、論說的鋪陳往復、語言的知識化上,這與王充“見事而作”的明理目的有關(guān),也與他文章創(chuàng)作上追求“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自紀篇》)的寫作風尚有關(guān),又與漢代社會因經(jīng)學發(fā)達、解經(jīng)風靡而形成的知識化特征有關(guān)。

    梁啟超《湖南時務(wù)學堂學約》:“夫書之繁博而難讀也既如彼,其讀之無用也又如此,茍無人董治而修明之,吾恐十年之后,誦經(jīng)讀史之人,殆將絕也?!眥2}這是維新變法式的極端思想,但其所謂“繁博而難讀”卻是常理,《論衡》雖用于淺明,但其思想深刻、“用事沉冥”、“訓詁奇觚”,自然難讀。但“繁博而難讀”并不是“繁而無要”,因為《論衡》不是語言材料的簡單堆砌,或是只為如一些漢代解經(jīng)家們似的炫耀才學,而是引經(jīng)據(jù)典以作為詳實精當?shù)恼摀?jù)。錢鐘書說:“竊意《新論》茍全,當與《論衡》伯仲。傅玄《傅子》譏其‘繁而無要,詞雜而旨詭’(《全晉文》卷四九),自應(yīng)持之有故;然據(jù)殘存章節(jié),吾尚未甘傭耳賃目,遽信斯評。”{3}《論衡》雖然繁博,但都是圍繞一個中心論點來鋪陳的,這也是《論衡》能夠以氣結(jié)篇又氣貫全文的根本原因。以此看,《論衡》是有繁博中含簡約意味的。至于說“詞雜而旨詭”,劉熙載說:“王充《論衡》獨抒己見,思力絕人,雖時有激而近僻者,然不掩其卓詣?!眥4}此處,應(yīng)以范曄云“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為是。摯虞說:“古詩之賦,以情義為主,以事類為佐。今之賦,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情義為主,則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為本,則言當而辭無常矣。文之煩省,辭之險易,蓋由于此。”{5}《論衡》以事形為本,其文繁博也有此原因。

    《論衡》的繁博與王充的文章觀有密切的關(guān)系,他說:“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領(lǐng),斯蓋吾書所以不得省也?!袷嵵露?,華虛之語眾,指實定宜,辯爭之言,安得約徑?”(《自紀篇》)他要“疾虛妄”以“求真美”就不看重文章的簡省問題,只要能論述清楚才是他的追求,而繁博能使論據(jù)堅實有力。他既批評世俗之人的不分好壞,又指出論辯之言不能簡省。王充的繁博又與其能夠“博通眾流百家之言”有關(guān)。謝夷吾說:“充之天才,非學所加,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揚雄、劉向、司馬遷,不能過也?!眥6}不僅王充,觀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尤其范曄《后漢書》所錄文人、學者大多能夠博覽經(jīng)學、匯通幾家之言。這與文學自身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有關(guān),各種文體都會逐漸分化、復雜化,如先秦四言詩到漢代五言詩再到魏晉七言詩,又如漢大賦的興起到漢末抒情小賦的獨樹一幟,但作為《論衡》文學風格的繁博更是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逐漸形成的社會風氣有關(guān),“漢代文學的知識化,是西漢前、中期‘體國經(jīng)野、義尚光大’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也是漢代處于知識大整合、大發(fā)展時期,當時全社會崇尚‘博物’觀念的產(chǎn)物。漢代文學的知識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文學的體質(zhì),文學作品兼有了知識文章甚至學術(shù)文章的某些品格。這種體質(zhì)特征,使得漢代文學擁有了另一種魅力;但過度追求知識化,也會給文學性造成損害?!眥7}漢代社會學術(shù)的知識化加深了《論衡》的繁博程度,《論衡》的繁博又影響了其文學性,但這不是說《論衡》不具有文學價值。

    文本內(nèi)部也是會有矛盾的,或者思想內(nèi)容上,或者語言形式上,《論衡·佚文篇》說:“周、秦之際,諸子并作,皆論他事,不頌主上,無益于國,無補于化。造論之人,頌上恢國,國業(yè)傳在千載,主德參貳日月,非適諸子書傳所能并也。上書陳便宜,奏記薦吏士,一則為身,二則為人。繁文麗辭,無上書?!蓖醭涫侵鲝埥袒模运灀P漢代以補教化,可是這卻與他的“疾虛妄”“求真美”科學精神是矛盾的;然而,他反對繁博的麗辭無為君主,但其《論衡》依然呈現(xiàn)繁博風格,盡管繁而有要,卻與他的主張略不相符。先秦典籍多是首創(chuàng),唯《周易》哲思深邃、《尚書》佶屈聱牙類外皆是淺凈之作,而至西漢時逐漸引經(jīng)據(jù)典以為假托。文學發(fā)展是呈波浪式,如蕭統(tǒng)說:“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辯士之端……語流千載,概見墳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雖傳鄉(xiāng)簡瞳,而鴦鼻笆亳,今鄉(xiāng)所籃,亦所不取?!彼浴笆鲁鲇诔了?,義歸乎翰藻”不錄子書等文,且認為其繁博。《論衡》句式有駢體化傾向,這符合魏晉審美標準,但其繁博卻不被認可,似乎是沒有雕琢的緣故。

    《論衡·自紀篇》云:“夫文由語也,或淺露分別,或深迂優(yōu)雅,孰為辯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滅遺,故著之文字。文字與言同趨,何為猶當隱閉指意?……經(jīng)傳之文,賢圣之語,古今言殊,四方談異也。當言事時,非務(wù)難知,使指閉隱也。后人不曉,世相離遠,此名曰語異,不名曰材鴻。”王充的意思是他贊成口頭語言,反對隱藏文意的書面語言,并且賢圣的話不是一定有鴻才,而是因為語言不通的關(guān)系。這造成《論衡》一書語言平實質(zhì)樸的基本思想?!墩摵狻肥敲骼碇模怨延谖牟?。

    “質(zhì)樸”一詞在《論衡》中多次出現(xiàn),或說古人單純樸實(《說日篇》《答佞篇》《是應(yīng)篇》《齊世篇》),或說古代社會風氣淳樸(《道虛篇》《譴告篇》《順鼓篇》《是應(yīng)

    篇》《實知篇》),皆是稱許有加,而對后世浮華則頗有微詞?!墩摵狻分械摹百|(zhì)樸”雖不是論及文章的寫作,但是卻有共通之處。自西漢社會末期始,社會風氣就已經(jīng)走向浮華之態(tài),這看似與政治權(quán)勢聯(lián)系緊密,卻“乖道謬典”離教化遠矣?!熬蛢蓾h文章大體比較而言,東漢作品在氣勢、力度與感情的投注及行文的揮灑自如上遜于西漢,但對辭采、駢儷等形式美的重視與追逐的風氣則比西漢愈益普遍、濃重,用王符的話說,就是‘爭著雕麗之文’,從而對六朝駢文的成熟及興盛產(chǎn)生了更為直接的影響,所以后世如韓愈、柳宗元等倡導古文排斥駢文體者,在漢文中推崇的是西漢文?!眥8}王充就是要著眼教化,批判浮華的社會風氣,自然他就贊成質(zhì)樸的社會風氣,表現(xiàn)在他的文章觀里就是明理而忽視麗辭。王充的認識自然影響《論衡》的寫作風格,如他《論衡·自紀篇》說“沒華虛之文,存敦龐之樸,撥流失之風,反宓戲之俗”,所以《論衡》呈質(zhì)樸的風格特征。另外,董仲舒說:“此皆圣人所繼天而進也,非情性質(zhì)樸之能至也?!眥9}王充所論質(zhì)樸大概也是對董仲舒“天人感應(yīng)”之論的反對吧。

    孟子《萬章上》云:“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眥10}他的本意不是談文學風格的,但是卻對文學鑒賞提出了真知灼見,細觀《論衡》,也有“平淡中見警策”意味。其實,盡管自兩漢之際,甚至東漢初期社會浮華之氣盛行,但處在悠久的中國古代文學的前期,整體看來漢代不論社會風氣還是文學風格,尤其是文章風格,都是呈現(xiàn)古樸的面貌特征的?!吨軙ぬK綽傳》云:“惟天地之道,一陰一陽;禮俗之變,一文一質(zhì)?!眥11}正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樣,雖然表面如此,然而社會卻是在發(fā)展中前進的。文風的變化也是如此,但這只是表象,文學作品的文學史高度卻并不一定后世超古,這是后世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重要原因。王充《論衡》是漢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作。

    《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眥12}老子反對虛偽的具有修辭之美的語言,因為不可信服,王充亦如此。在樸質(zhì)的言辭上,《論衡》呈現(xiàn)出質(zhì)樸的文學風格特征。韓非子說:“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zhì)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zhì)而惡飾。夫恃貌而論情者,其情惡也;須飾而論質(zhì)者,其質(zhì)衰也。何以論之?何氏之壁不飾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zhì)至美,物不足以飾之?!眥13}王充“非韓”是反對韓非子法家思想趨勢離禮,卻在文章寫作上有共同之處,不僅如此,先秦很多作家及東漢論辯之文也是如此,如王符《潛夫論》云:“教訓者,以道義為本,以巧辯為末;辭語者,以信順為本,以詭麗為末?!眥14}王符也主張教化,反對詭辯麗辭,這即是當時論辯文寫作的共性之處。王充說“人如無文則為樸人”,他并不是完全反對修飾之文,而是反對虛妄的文辭害意。王充的特別之處是發(fā)展了質(zhì)樸的風格,注重淺明語言的選用及更加深刻的質(zhì)樸之風。

    《論衡》的繁博與質(zhì)樸的風格特征是相互作用的,范曄將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并列入傳,觀《論衡》《潛夫論》《昌言》的文學風貌,皆有相似之處,這既是政論散文的共性,也是與東漢社會的文學風氣有關(guān)。鐘嶸說:“東京二百載中,惟有班固《詠史》,質(zhì)木無文?!眥15}雖然他是針對五言詩而說,散文亦如此。當然,《論衡》的文學風格更與王充本人的氣質(zhì)性情有關(guān)。蕭繹說:“繁則傷弱,率則恨?。淮嫒A則失體,從實則無味。……能使艷而不華,質(zhì)而不野,博而不繁,省而不率,文而有質(zhì),約而能潤,事隨意轉(zhuǎn),理逐言深,所謂菁華,無以間也?!眥16}《論衡》既繁又博,既質(zhì)又散借駢形,言事明理皆深刻,是另一種“菁華”。劉勰《文心雕龍·風骨》篇云:“情與氣偕,辭共體并?!眥17}情意與文氣相結(jié)合、文辭與風格相配合才能使文章卓越。《論衡》作為東漢政論散文之首,與其繁博、質(zhì)樸文學風格的突顯密不可分。

    {1}{17}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注》(下),范文瀾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505頁,第514頁。

    {2} 梁啟超:《飲冰室書話》,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484頁。

    {3} 錢鍾書:《管錐篇》(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第1547頁。

    {4} (清)劉熙載:《劉熙載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頁。

    {5} (清)嚴可均輯:《全晉文》(中),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版,第819頁。

    {6} 轉(zhuǎn)引自(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充傳》注(一),(唐)李賢等注,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630頁。

    {7} 徐公持:《漢代文學的知識化特征——以漢賦“博物”取向為中心的考察》,《文學遺產(chǎn)》2014年第1期,第17頁。

    {8} 王琳、邢培順:《西漢文章論稿·前言》,齊魯書社2006年版。

    {9}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74頁。

    {10} (戰(zhàn)國)孟子:《孟子》,岳麓書社2000年版,第161頁。

    {11} (唐)令狐德:《周書·蘇綽傳》,中華書局1971年版,第393頁。

    {12} 張震點校:《老子·莊子·列子》,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20頁。

    {13}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鐘哲點校,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133頁。

    {14} (漢)王符:《潛夫論》,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頁。

    {15} (南朝梁)鐘嶸:《詩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頁。

    {16}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七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頁。

    作 者:韓中華,河南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漢魏六朝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冕宁县| 肃宁县| 泰宁县| 河北区| 梅河口市| 卫辉市| 车险| 绍兴市| 拉孜县| 龙岩市| 赣榆县| 光泽县| 沙坪坝区| 淮阳县| 大厂| 涟水县| 岱山县| 庆安县| 咸丰县| 旬阳县| 蒙阴县| 西宁市| 湘潭市| 龙胜| 调兵山市| 翁源县| 白水县| 太保市| 灵璧县| 抚顺市| 伊通| 施甸县| 绵阳市| 晋州市| 高州市| 汝城县| 宁远县| 溆浦县| 仙游县| 宣化县| 桃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