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當代小說家威廉·巴勒斯一直以來都以“垮掉的一代”的爭議形象和后現(xiàn)代主義先驅作家的地位著稱,于1952年發(fā)表的處女作《癮君子》從多方面體現(xiàn)了作者極具個人特色的寫作主題和敘述技巧,但也具有和日后典型的巴勒斯小說截然不同的早期特色。本文從敘述學、社會學、原型隱喻等多個文學批評角度,對《癮君子》進行一次深入的剖析,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部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經(jīng)典之作。
關鍵詞:威廉·巴勒斯 《癮君子》 隱喻 毒品亞文化
五十二年前,當一心想出名的凱魯亞克因擔心聲譽受損而拒絕為《癮君子》作序時,他大概怎么也不會想到,威廉·巴勒斯,那位當時名不見經(jīng)傳的“垮掉”前輩的處女作竟會被后世奉為當代文學、歷史學、社會學乃至心理學的經(jīng)典文本,其作者也一躍成為“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領袖和無數(shù)青少年崇拜的教父級偶像。就其內容而言,這是一本關于毒品和癮君子的半自傳體小說,早年的巴勒斯并未像日后為人所熟知的那樣采用大量后現(xiàn)代技巧進行文字實驗,而是大量采用線性寫實手法,以毒品活動為內容核心,冷冷地勾畫出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下層社會的浮世繪。而作品最為吸引人之處就在于,虛構的世界幾乎與真實的世界重疊,小說通常會進行的敘述主體分離的活動在此遇到了阻塞,“讓事實說話”的情節(jié)對讀者來說不僅更具有沖擊力,而且也成為寶貴的社會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材料。雖然副標題為《一個無可救藥的吸毒者的自白》,但此書卻并非一本“醒世勸道”的懺悔錄,小說的敘述者非但始終未表現(xiàn)出絲毫懺悔之意,反而大肆鼓吹毒品的“益處”?!栋a君子》(以下簡稱《癮》)成為文學經(jīng)典自然有其獨特的原因,我們有必要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對其進行一次剖析。
“毒品時間”:從自然主義到超自然敘述
在不知作者何人的情況下第一次讀《癮》的讀者,可能會將作者誤認為20世紀初的自然主義作家:傳統(tǒng)到不能再傳統(tǒng)的線性情節(jié)、不動聲色的冷眼旁觀筆調、大量趣味細節(jié)的堆砌、作者觀點穿插于樸實的敘述中……初讀起來會發(fā)現(xiàn),這本書“兼顧了真實性和可讀性,它說得如此清楚,就連最愚蠢的人也能明白”①??v觀現(xiàn)代意義上的毒品亞文化,建立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大量在軍營服用麻醉劑的士兵退伍后無法擺脫毒癮,到處尋求貨源,暴利的商機帶來地下供應鏈,麻醉品也從19世紀的上流社會的奢侈品逐漸成為中下層社會的流行消費品。此后,政府的長期干預造就了公眾的“恐毒”心態(tài),而《癮》正是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第一部關于毒品亞文化的實錄文本,此前公眾對毒品的認識還停留在敬而遠之的偏見層面。毒品和處方藥的界限模糊、二手癮君子的大量存在、毒癮發(fā)作時的真實生理反應等等,巴勒斯從一開始就把關于毒品的一切赤裸裸地暴露在讀者面前,從此意義上說,《癮》是相當接近自然主義的“個人歷史文獻”。
然而,《癮》的寫作手法卻并非真正的自然主義。這位日后被凱魯亞克稱作“斯威夫特以來最偉大的諷刺家”貫穿寫作生涯始終的最大個性,便是無處不在的諷刺。大到政府、警察、媒體等體制機器,小到可憐巴巴的開處方的小郎中和他那兇神惡煞的妻子,所有事物只要經(jīng)過巴勒斯的打字機一過濾,便自動產生黑色幽默的諷刺。盡管《癮》整體寫實,但正常的敘述時空經(jīng)常土崩瓦解。“癮君子活在毒品時間里,一旦毒品被切斷,鐘就停下來了……一個犯癮的癮君子在永恒的時間面前無路可逃,無處可去?!雹诎屠账固岢觥岸酒窌r間”的概念,主觀描繪癮君子毒癮發(fā)作程度不同時所展現(xiàn)的不同意象,這就走向了超自然敘述,并在他日后的文本中大量出現(xiàn)乃至成為其個人風格的最大標志。在“毒品時間”的潛移默化下,讀者幾乎感受不到敘述時間的存在,仿佛一名真正的癮君子,被作者的文字游戲牽著鼻子到處亂走?!鞍屠账沟乃囆g表現(xiàn)打開了一個藝術空間,敞開了一個更為廣泛的意識領域,他努力使無意識成為直接通向意象與之真理之途徑”③,這在《癮》中已初現(xiàn)端倪。
文本對作者的無意識叛離
《癮》的寫作動機,用巴勒斯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以最為準確也最為簡單的方式把我作為癮君子的親身經(jīng)歷寫下來。我當時想要出書,想要賺錢,想要知名度”④。于是,小說的內容便與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緊密相關,作者所要做的,僅僅是在打字機上記錄自己所熟悉的畫面。巴勒斯的寫作模式來自查爾斯·杰克遜1944年的暢銷小說《失去的周末》,現(xiàn)實中的酒鬼將自己的酗酒人生和盤托出且不帶絲毫悔意,這同我們所讀到的威廉·李講述自己的故事如出一轍。兩個聲音在《癮》中顯得如此接近,而這種作者和敘述者的無意識接近,帶來的是文本對作者的無意識叛離。
在墨西哥寫給金斯堡的信件中,巴勒斯稱自己“最近兩年里已經(jīng)戒掉了五次”海洛因,顯然“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言論中的諷刺意味”⑤。而細讀《癮》的讀者也會發(fā)現(xiàn),文本自身對于作者一貫所持的觀點多有矛盾沖突之處。盡管作者始終在為癮君子開脫罪責,同時把嘲諷的槍口對準體制中的社會,但文本卻總是不自覺地挖苦周圍有關的一切。一方面反復強調關于毒品有哪些公眾誤區(qū),政府和媒體是如何夸大毒品的危害;另一方面卻不惜筆墨挖苦癮君子的各種丑態(tài)和毒癮發(fā)作時的慘狀,仿佛作者并不屬于他們中的一員?!霸谏习a的過程中,吸毒者會選擇性無視一些東西……只有等到供貨被切斷時,他才體會到毒品對他來說意味著什么。”⑥這也正是全書的寫照——文本一旦脫離作者的控制,作者的觀點便無關緊要,只剩文本對作者觀點的逃逸所帶來的諷刺張力。讀者所面對的已經(jīng)不是作為小說作者的巴勒斯,而是同作者一刀兩斷的文本自身。這種張力還間接體現(xiàn)在第一敘述者和書中其他各色人物的觀念沖突之中。《癮》并未預備對毒品做一次道德上的是非評判,而是邀請讀者一道走進這個在公眾眼中已被妖魔化太久的世界一探虛實,至于此后讀者會持何種看法,這并非作者所關心的問題。
正如《失去的周末》歷經(jīng)被全國查禁又被好萊塢改編成賣座電影的跌宕命運,《癮》的全部手稿直至1977年才得以重見天日且為巴勒斯帶來巨大的聲譽,這可以算作是兩場文本叛離敘述者的勝利,即文學本身的勝利。
斯多葛與需求代數(shù)的隱喻
而真正讓《癮》在文學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是文本中大量存在的隱喻。在再版導言中,金斯堡稱贊了作者“對龐大社會學的把握、對官僚主義和法律的革命性態(tài)度,以及對罪行投以的斯多葛式的冷冷嘲諷的目光”⑦。為何金斯堡認為巴勒斯的嘲諷是斯多葛式的?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的基本主張是理性下的絕對宿命,人應學會樂天知命。今日,“斯多葛”一詞已成為冷靜處事的代稱,而這也正與巴勒斯“在寫作時并不尋找字眼,而是在欣賞一幅幅轉瞬即逝的畫面”⑧ 的風格如出一轍?!栋a》中的雷子、郎中、跳灰販、葉槍……所有人物仿佛都成了滑動的能指,現(xiàn)實世界與文本世界所共同構建的“邏各斯”早已模糊不清,只有敘述者在那個混亂地帶的邊緣一邊欣賞且一邊嘲笑著包圍自己的一切。
正是在斯多葛哲學的基礎上,巴勒斯提出了一整套名為“需求代數(shù)”(The Algebra of Need)的概念公式,用來解釋癮君子的心理運行機制,他對此的定義:“如果考慮到一個方程式中的已知因素,而這個方程式包含某種形式的絕對需求,你都可以預見到結果如何。將一個饑渴難耐的癮君子關進藥店的倉庫里,那便只可能導致一種結果?!雹岫酒返淖羁膳轮幉⒉辉谟趯】档奈:Γò屠账乖跁猩踔琳J為適量吸毒有助延年益壽,諷刺的是,這些說法后來都被出版商加上了“沒有科學依據(jù)”的腳注),而在于無底洞般的渴求心理——這才是置癮君子于萬劫不復境地的根因。他還認為此公式適用于包括饑餓、恐懼在內的其他原型,我們也可以從《癮》中看出,需求代數(shù)公式所影射的遠非毒癮一種?!懊看文愣啻蛄艘稽c兒額外的毒品,你總能找到理由說這是例外。最后,毒品沒了,而毒癮如初。”這是在需求代數(shù)公式下導致的必然后果,這里所隱喻的包括情欲食色在內的所有讓人們欲罷不能的各種“心魔”,此公式也適用于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合法社會。如一個游離于理性邊緣的斯多葛派學者,巴勒斯一直在冷眼提醒著我們:人本質上就是一種容易上癮的動物,這是我們的宿命。一旦我們失去對其的控制,無論這種癮開始時有多么微弱,它們最終都會將我們吞噬。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作家?巴勒斯告訴我們,用自己熟悉的手法,寫自己最熟悉的事物,這就夠了,文本會幫你完成剩余的工作?!拔覈L試創(chuàng)作一些擁有自身生命力的東西,但那卻將我置于真正的危險中?!雹?巴勒斯后來如是回顧自己當年“毒品三部曲”(《癮君子》《酷兒》和《裸體午餐》)的創(chuàng)作。寫作不僅成為他日后擺脫心理和生理陰影的最佳途徑,而且引領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的革命,最終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符號,這一切都始于《癮》中那個穿著體面、自信滿滿、內心卻掙扎不已的冷眼敘述者——威廉·李。
那么最后,《癮》究竟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答案?也許戒毒后的巴勒斯本人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看法:“還有什么比毒品更多余呢?答案:吸毒者?!眥11}
——————
①②⑥⑦ [美]威廉·巴勒斯:《癮君子》,小水譯,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26頁,第111頁,第28頁,導言第7頁。
④ [美]威廉·巴勒斯:《酷兒》,孫越譯,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第144頁。
⑤⑩ [美]比爾·摩根:《垮掉》,龍余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4頁,第98頁。
③⑧ 李順春:《美國“垮掉的一代”與東方佛禪文化》,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26頁,第228頁。
⑨ Miles, Barry. William Burroughs: El Hombre Invisible.Virgin Books,2010:109.
{11} [美]威廉·巴勒斯:《裸體午餐》,馬愛農譯,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9頁。
作 者:陳新儒,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