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課堂的教學是一種多層次、多功能、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感官的活動,是一個需要教與學雙方相互作用的復雜而又細致的過程。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如何真正有效地處理好教師與教材及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如何在課堂上有更為準確的定位,如何形成和諧、活躍、開放的英語課堂教學氛圍,已成為教師應認真考慮并加以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課外活動參與性角色轉換人文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的不斷更新,英語課堂教學逐漸成為了一種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運用活動,課堂也成為一個教與學雙向作用的復雜而又細致的過程。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最適合課改要求,什么樣的教師更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新課改對這些命題都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教學內容的飛速翻新,教學方法的日益進步,教學手段的逐步現代化以及終身教育觀念的逐步深入,都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接受在職教育,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專業(yè)水平,在教學中對自己的角色要有更為準確精細的定位。
作為一名三尺講臺的一線英語教師,對新課改下的教師角色定位,在“摸著石頭過河”的不斷嘗試中,筆者有了深刻的理解。傳統(tǒng)教師總喜歡抱著,牽著學生,而事實上,教師更應著重于支架作用,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綜合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僅僅考試得分的能力。教師在新課程中的角色應該是課程價值的思考者、學科專業(yè)的播種者、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合作探究的協(xié)作者、資源保障的服務者以及終身發(fā)展的示范者!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不斷改進提高已有的教學模式
面對新課改,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應當是教學中的主導,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臺,這也應該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之一。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的目的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作交流和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最終讓同學們體會到通過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
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fā)。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應輕易的告訴其方向,而是引導其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正如當學生畏懼登山時,教師不是將其拖著走,而是激起其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其不斷的向上攀登,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fā)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學到許多知識,同時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更愿意把老師當成他們的學習伙伴,愿意與之進行探討、相互交流。
二.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性地活用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并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生動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自己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教師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要盡力在日常教學中轉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從學生已有的能力、學習任務和目標、生活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學習愛好、生活樂趣著手,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寓樂于教;要不斷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并采取開放的教學姿態(tài),教師之間、師生之間都應加強溝通和交流,共同探討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同時必須不斷地提升自身專業(yè)素質,新課程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這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為語言學習首先是一個模仿的過程。因此,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汲取新的知識,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研究如何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文化知識,通過英語課程促進學生積極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
三.重視情感交流,打造民主和諧課堂
有時學生會認為老師所講的,除了應付考試外,和自己再無更多聯系。這時更需要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及時轉變其思想,使其親其師而信其道。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發(fā)揮電視錄像、甚至網上教學的優(yōu)勢。制作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教學課件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庇⒄Z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要熱愛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疑惑點,發(fā)掘學生學習的興趣、意志和情感,通過教學的巨大熱情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fā),進行最優(yōu)化教學,引導學生自覺地參加語言活動,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練習。同時注重合理使用現代化教學媒體,組織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來增強課堂的生動性、直觀性和趣味性。其次,積極開辟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唱英語歌,辦英語角,組織英語晚會,觀看英語電影等,使學生感到英語是一種看得見、聽得著的實用語言,寓學于樂,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使所有的同學都愿學敢說,勤學多問。這樣一來,同學們學得有趣,學得輕松,學習的效果自然會好。
四.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重視人文因素
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特別要尊重意見和自己不一致的學生;尊重智力發(fā)育遲緩的學生;尊重學業(yè)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尊重孤僻不善表達的學生;尊重有過錯的學生;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只有既尊重學生,又贊賞學生,學生才有可能愉快地學習,才有可能產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火花。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這就意味著要尊重學生,也意味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辱罵學生,不冷落嘲笑學生,更不能隨意當眾批評學生。
同時,在對待教學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教怎樣促進學呢?教的職責在于幫助: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發(fā)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在化;幫助學生發(fā)現自己的潛能傾向。
五.重視工具特點,發(fā)掘課堂教學潛力
新課改強調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向課堂僅有的四十分鐘要效益和質量。教師通過認真?zhèn)湔n,積極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重點句型和語言目標的操練,有針對性地設置問題,以期達到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語言只有通過反復操練、實際運用才能達到掌握運用該語言的核心目的。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睕]有量就談不上質。在40分鐘內,教師除用少量的時間進行精練的講解外,其余絕大部分時間要和學生一起進行豐富有序的聽說活動。學生通過口語訓練,敢于開口說英語,口語才會越來越流利,口齒也會越來越清晰,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就逐步培養(yǎng)起來了。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教學信息交流就可以直接通過口頭進行,從而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一節(jié)課應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保持學生的興奮度,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防止教室有“冷場”的死角出現,提高全體學生的聽課積極性和效率。通過快節(jié)奏、大密度并有梯度層次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嫻熟地掌握基本知識,做到當堂內容當堂掌握。
六.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有機結合,創(chuàng)設人文性的教學平臺
激發(fā)學習動機,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創(chuàng)造性,是新課改的中心思想之一。新課程改革的主體性原則要求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和處理信息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與應試教育把學生當做被動的受教育者,采取傳統(tǒng)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面對學生的潛能和個性,教師更要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著重開發(fā)培養(yǎng)學生自我激勵、獨立獲取知識、自求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教師要圍繞學生學會學習而教,使學生具備自我學習的意識,要教會學生學習英語的全套本領,讓學生掌握如何提高英語綜合能力的途徑,幫助他們找到并掌握適合自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例如如何使用工具書、如何預習新課、如何進行歸納、鞏固和復習等。只有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授之于漁”,從而為進一步的深入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學必修四Module 3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時,為了加強學生的直觀印象,筆者采用了這樣的活動方式:把學生分為四大組,把事先寫有提示肢體語言的英語卡片平均分給每組同學,讓他們走上講臺根據英語提示表演出相應的肢體語言(如pride、satisfy、trapped、sorrow、happiness,astonished等),各組其他同學積極參與競猜活動并用英語表達,以最短的時間完成者為獲勝組。為了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上臺的同學使出了渾身解數。在這樣的游戲課堂中,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又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教學平臺,提高了課堂質量和效益,取得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效果。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新課改的推進使筆者進一步深刻意識到,作為一名一線英語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更要有更高的教育教學藝術高度,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把教學與課改目標緊密結合,把熱情帶進課堂,把笑容帶進課堂,把趣味帶進課堂,把鼓勵帶進課堂,做到精泛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并隨時對課堂教學進行及時的反思和改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材駕馭者。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與新課程共同成長,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積極主動地探索出一條更為高效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