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3)09-084-02
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馬克思也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币虼苏f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喚醒。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猶如一只只美麗的蝶,絢麗多姿。只有學生自己最清楚蛻變所付出的那份痛苦和掙扎。在“新我”和“舊我”的摩擦碰撞中,他們有著太多的困惑、否定和難以割舍。他們需要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
教育面對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靈魂,而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確實需要細心呵護每一顆敏感的心靈。也許我們要面對太多的誘惑,也許我們有太多的無奈,也許我們也身不由己,但是當我們面對鮮活的生命時,老師啊,我們真的需要調動起每一個細胞的活力與智慧用一種神奇的力量,讓學生喚醒自己,也喚醒他們接觸的人。
師愛,它是人世間最崇高的感情流注:似春雨之潤物,潛移默化;似陽光之播撤,均勻流布。不使任何一個學生的心田因得不到它的滋潤、沐浴而干涸、黯淡。
教育者只有首先對學生充滿博大無私的師愛,再加以教育喚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理解,寬容和諒解,賞識和鼓勵,期待和督促,啟發(fā)和引導,教育才會變得靈巧而有效,從而產生“神奇的力量”,跨越情感的壕溝去喚醒年輕的心靈。
一、喚醒學生自尊、自信的天性
在每一個班或多或少都有后進生,對待這部分學生,教師應從培養(yǎng)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啟發(fā)誘導,激發(fā)興趣,去喚醒學生內在的動力,使其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tài)度,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是一個極其艱苦的過程,教師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有人說“教育的全部秘訣在于愛”,那就是讓我們的教師去關愛后進生,去關注他們每一點的進步。我們要用滿腔的愛去喚醒他們“沉睡的心靈”,用愛去填補他們心靈的鴻溝,用愛去消除他們情感的障礙,用愛去找回他們的自信和自尊。只有這樣,才能使后進生打開心扉,樂于接受我們的教育。
記得有這樣一個例子------ 那天剛放學,忽然下起了雨,唉,真是倒霉,昨天考試,學生的平均分不如別的班;現在,我沒帶傘,老天居然又下起了雨。我心靈的天空也正淫雨霏霏。雨越下越大,我走進雨幕,任由風雨吹打著我疲憊的身心。突然,一個男孩沖了過來,把他的傘撐在我的頭頂,為我營造了一方晴空。原來是性格內向、言行拘謹的他。我教他們班才幾天,就聽其他任課老師說,他成績一塌糊涂,??紓€位數。我也發(fā)現,他自卑、怯懦,似乎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走一步路。 “老師瞧不起他,同學諷刺挖苦他,使他成了整個班級被大家遺忘的人。
我決定要幫幫這位自卑的同學,有一天下課后,我送給他一張紙條: “別封閉自己,打開心窗吧,快樂正注視著你。少一些煩惱,多一分努力,給生活燦爛的微笑,你會發(fā)現你心靈的天空原來正艷陽高照?!?/p>
這以后,他變了,見到我會大著膽子跟我說幾句話。漸漸地,他告訴我,父母離異,都不管他,他十分孤獨。加上同學嘲笑,老師厭棄,使他幾乎要喪失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安贿^,老師,你放心,我不再會犯傻,你理解我,有什么心事,可以跟你講。告訴你,老師,我最喜歡上你的課……” 他滔滔不絕,一臉的真誠,與先前蜷縮在教室一角的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沒想到我小小的關注與鼓勵,掃卻了他心頭的烏云與陰霾,換回了他學習上的進步、生活態(tài)度的轉變。孩子的心是透明的,不合任何雜質與灰塵,你對他真心一點、平等一點、關愛一點,他就會心滿意足、“受寵若驚”。重新建立起做人的尊嚴,抬起頭來自信的面對每一天。
二、喚醒學生做人的良知
良知是人的道德底線;沒有了它,你就成了次品、廢品,甚至危險品。良知埋藏在心里,如不挖掘,便會泯滅。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個孩子身上都有某種善良的東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燒。教育者要時時事事處處為學生提供一塊純真、善良、友愛的沃土。不是憑教條灌輸,而是堅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種教育手段、力量,引導學生做出善行善舉,從而使學生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長。蘇霍姆林斯基主張,喚醒學生做人的良知,要從喚醒學生熱愛自己的母親開始。讓他們了解和體貼母親的憂傷和難處,力所能及地分擔母親的家務瑣事。然后擴而廣之.為學校家鄉(xiāng)獻出愛心,付出辛勞;又擴而廣之,為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獻出愛心,施以善行;再下一步,為素不相識的路遇同胞,做出善舉。蘇霍姆林斯基又說:“粗魯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低級本能。”現實教育中,如果一個學生在生活學習道路上遇到了教育者的冷酷無情、蠻不講理,那么會使學生向善的心靈變得粗暴,會使學生變得冷酷和殘忍。這正好表明教育藝術的重要規(guī)律:以人格才能喚醒人格,以高尚才能喚醒高尚。教育者要以自己人格的魅力呼喚學生內心“良知的聲音”。
三、喚醒學生自強、自律、自省的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我深深懂得,“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進人的成長與發(fā)展,我們的教育必須以人為本”。 一天,當我開教研會回來后,班長紅著眼跑到辦公室來對我說:“老師,在你出去的半天時間里,教室就亂套了。自習課成了菜市場,校長說要扣分?!甭犓@么一說,我頓時火冒三丈,還沒坐定,就馬上趕往教室。來到講臺前,環(huán)視所有學生,只見有的在竊竊私語,有的在默默等候批評,有的在低頭看書,特別是那幾個肇事者竟還在抿嘴笑。面對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悲從中來。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班主任工作的失職,沒有任何言語,眼里早已噙滿了淚花,先前的憤怒早已被憂傷所取代。我從講桌里拿起一塊抹布,擦了擦講桌,又蹲下擦起地磚。或許不懂事的他們終于感到愧疚,不約而同地跑上前,搶著抹布,認真擦拭著教室的每一個角落。20多分鐘過去了,教室也煥然一新了,學生們安靜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也開始了我教育生涯中一次最為獨特的訓話:“同學們,教室里的每一塊地磚原本都是很光潔的,可由于老師和有些學生的不注意,污漬越積越多,現在已很難去除了,它們破壞了那一份整體美,使得其他地磚也暗淡無光了,老師感到深深地遺憾。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去掉這些頑漬和污漬嗎?”話一出口,立即有幾個學生站起來:“老師,可以用肥皂粉擦。”“老師,可以用小刀輕輕地刻。”“老師,我們可以在上面涂上修正液?!薄袄蠋煟梦倚沦I的大橡皮擦?!?/p>
我又引導學生:“同學們,從這次的‘擦地磚’事件,你明白了些什么呢?”一個小組長:“老師,我明白了剛才您就是在給我們上課,您用地磚來比喻我們,我感到很慚愧。我身上也有污漬,就拿掃地來說,我自己總偷懶,所以我組上的學生都不聽我的話?!薄袄蠋?,我也是塊‘臟地磚’,我作業(yè)總不認真完成,有時甚至還要抄襲人家。” “我感到無地自容,因為我就是班里那塊最臟的地磚?!鞘巧?,不懂事’就是我身上那些擦不掉的頑漬,我總給班級和老師臉上抹黑。但我會努力改,爭取也讓它光亮如新?!?/p>
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更何況十來歲的孩子。作為教育者就要欣賞學生的知錯就改,欣賞學生的睿智活潑,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學會了自強、自律和自省的能力。
四、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喚醒學生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
教學實踐中,我始終銘記一個情景:愛因斯坦問老師:一個人究竟怎樣才能在科學領域留下自己的閃光足跡?老師表示要好好想一想日后予以解答。三天后,老師拉起愛因斯坦就朝一處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徑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們剛剛鋪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們的呵斥聲中,愛因斯坦被弄得一頭霧水,老師卻說:“看到了吧?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腳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那些被無數人、無數腳步走過的地方,你別想再踩出腳印來……”聽到這里,愛因斯坦意味深長地點了點頭。
從此,一種非常強烈的創(chuàng)新和開拓意識,開始主導著愛因斯坦的思維和行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從來不記憶和思考詞典、手冊里的東西,我的腦袋只用來記憶和思考那些還沒載人書本的東西?!庇谑牵驮趷垡蛩固棺叱鲂@,初涉世事的幾年里,進行科學研究,在科學史冊上留下了深深的閃光的足跡。
假如,老師沒有給愛因斯坦如此智慧的教育,只是給他講了一通大道理,甚至冷嘲熱諷了他,愛因斯坦也許永遠只是一個原來的愛因斯坦。所以作為教育者就應該想方設法讓學生把埋藏在心中的問題告訴你,你就應該給他以飽含智慧的回答;作為教育者就應該明白,學生學會思考比記住一大堆過去的知識更重要。
五、喚醒學生自主參與、協作團結的精神
十月一日前夕,學校要求各班組織開展“我為國慶獻禮”的主題班會活動。因忙于自考,我實在無暇輔導,只好在晨會課上簡單說了幾句,主要意思就是讓他們自由、大膽地“搞”,我全力支持。一轉眼,周四下午的班隊課來到了:學生們聯名推薦了主持人,聘請“小作家”撰寫了臺詞,還特地邀請我參加。一走進教室,我就被一股濃烈的國慶氣氛感染了,墻壁、黑板、屋頂都布置一新,就連日光燈上也蒙了一層漂亮的彩紙?;顒娱_始了,學生們有的朗誦自己寫的詩歌;有的用畫筆描繪家鄉(xiāng)新貌;有的合作展覽了自己拍攝的照片;有的拿出了各種各樣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卡”……一堂四十分鐘的班會課,有演講、唱歌、繪畫、舞蹈、競賽等,學生們在自主的活動中自由地展示著自己的創(chuàng)意,生命呈現出斑斕的個性色彩!
通過這樣的活動,使我由衷地敬佩我的學生們!他們用事實教育了我:什么是自主參與的積極性。也督促我以教育的目光重新審視我的教育對象,并欣喜地發(fā)現,學生的個性是豐富的,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不同的認知特征、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創(chuàng)造潛能,從而鑄就了千差萬別的每個學生的個性。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于發(fā)現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讓不同個性的學生團結合作,形成一種集體的力量,使學生到了離開學校的那一天,帶著開發(fā)的潛能,帶著積極上進的個性,帶著協作團結的精神更好的去生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個人。教師只要用自己的愛心、責任和良知,用對教育的全部激情與虔誠,用那顆對學生的拳拳赤子之心,去喚醒那一個個暫時默默地沉睡著但卻永遠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與道德的魅力,精彩而又美麗的靈魂。我想,這也許就是理想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