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身反應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語言與行動協(xié)調(diào)的基礎上,通過身體活動來教授語言的方法,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開口說語言之前的聽力理解能力。本文從全身反應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出發(fā),討論全身反應教學法在學前兒童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闡述其教學原則,教學形式并且分析運用全身反應教學法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全身反應教學法 二語習得 學前兒童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3)09-044-02
一、引言
近年來,學前兒童英語教育成為家長們關注的熱點,“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jīng)成為家長們的共識。每年參加各類培訓的學前兒童過億人次,其中接受英語培訓人數(shù)的比例高達56%,遠遠超出其他早期教育培訓類型。針對4到6歲的學齡前兒童,各家培訓機構和幼兒園的課程設置主要以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最基礎的語言知識和基本聽說技能為主,在各種教學方法的指導下,以歌曲、童謠、繪畫、游戲等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本文將就學前兒童英語教學中最常用的全身反應教學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以下簡稱TPR) 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作出討論和闡述。
二、TPR教學法的產(chǎn)生背景和理論基礎
TPR教學法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由美國心理學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外語教學方法,最初是用于美國移民兒童的英語教學。隨后,這種方法在其它國家許多地區(qū)被采用,成為外語教學法流派中非常重要的一支。Asher認為人的左右腦分工各有不同,左腦負責記憶、模仿等與語言有關的功能,右腦則主管肢體動作等非語言功能,因此Asher也稱TPR教學法為右腦教學策略。
在研究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中,Asher發(fā)現(xiàn)父母針對小孩的語言大多數(shù)是命令句,小孩一般先用身體動作對父母的指令作出反應,一段時間以后才開始用語言作出反應。這就構成了兒童學習語言的一大特點,即先用動作回應外部指令,然后再開口說話,TPR教學法理論由此產(chǎn)生。
在上述研究基礎之上,Asher還借鑒了心理學理論,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教學法中的情感因素為TRP教學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從心理學方面看,TPR教學法與“記憶痕跡”理論密切相關。該理論認為,經(jīng)常并且強烈地追溯記憶連結,記憶聯(lián)想就越強也越容易被喚起,書面練習和身體活動相結合的活動有助于增強并且喚起記憶聯(lián)想。從學習理論方面看,Asher認為成人學習外語的過程與幼兒習得母語的過程相似,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另外,人本主義教學法認為保證語言學習成功的關鍵就是減輕學習者的學習壓力,緩解學習者的焦慮心理,輕松愉快的語言環(huán)境可以有效提高學習者的興趣和動力。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TPR教學法強調(diào)聽的重要性,以學習者為主體,通過各類以肢體活動為主的游戲,在大量理解性的聽的輸入的基礎上來培養(yǎng)學習者說的能力?;窘虒W形式是,教師發(fā)出口頭指令,并伴隨肢體動作示范來幫助學習者了解指令的意義,當學習者充分了解語句的意義時,以身體動作對教師發(fā)出的指令做出正確的回應。
TPR教學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這三方面原則體現(xiàn)了Asher在二語習得研究方面的觀點,既第二語言習得的順序是理解在先,表達在后以及二語習得的策略是主動動作反應。
1、在發(fā)展學習者聽力理解能力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說的能力
在研究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中,Asher發(fā)現(xiàn),在前語言期,也就是每個幼兒在學會說話之前,他們就已經(jīng)具備理解成人的話語的能力。例如:嬰兒在開口說單詞之前就已經(jīng)能夠理解成人的指令,比如“把單詞卡片遞給媽媽”之類的話。隨著幼兒能理解的語言數(shù)量越來越多、結構越來越復雜,他們就自然獲得了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心理準備,之后就會開口說話。當然,這其中會有許多錯誤產(chǎn)生,在成人的指導下其語言在語法和語音等方面的錯誤才會慢慢減少。
2、以“聽指令,做動作”為主要教學形式
“聽指令,做動作”是TPR教學法的顯著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通過“Follow Me”或者“Simon Says”的游戲,讓學生跟做動作,這樣可以使學生理解指令與動作之間的關系,并準確地做出相應動作。指令從簡單,單一逐步過渡到復雜、連續(xù),例如,“Stand up!”, “Sit down!” 以及“Go to the door, open the door and walk out!” Asher認為,右腦雖然是沉默的,主管與非言語性相關的功能,但是可以通過聽指令、作出適當動作進行表達,實現(xiàn)與他人的交流。左腦是主管言語性相關功能,可以進行語言表達。因此,學習外語的關鍵是利用人的右腦,建立外語與身體動作之間的聯(lián)結。
3、輸入的語言形式以祈使句為主,其他句型為輔
這一原則是由教學形式?jīng)Q定的,指令性語言的形式只能是祈使句。教師直接使用祈使句,在不對外語進行翻譯的情況下,讓學生做出適當?shù)姆磻獎幼?。如果學習者的外語水平較高,可以讓學習者運用祈使句發(fā)出指令幫助水平較低的學習者。另外,對于越來越復雜的語言學習,教師可以將陳述句轉(zhuǎn)化為祈使句給學習者發(fā)出指令。
三、 學前兒童英語教學中常見的TPR教學活動
1、以指令和游戲為主的教學活動
指令和游戲是貫徹TPR教學原則最基本有效的教學形式。在一連串的指令和游戲當中,兒童的學習興趣會被充分激發(fā),學習效果得到加強。常見的游戲,例如“Simon Says”,教師發(fā)出指令“Simon Says,stand up!” 這時,所有孩子必須都站起來,如果有孩子未能做出正確動作,就會被淘汰。但是,當教師發(fā)出“Stand up!”的指令時,如果有孩子做出站起來的動作,就會被淘汰。又如,“Say and Do”,教師課前準備了一些常見玩具或用品,如西瓜皮球,書本,釣魚竿。教師發(fā)出指令并做示范,在兒童理解指令后,教師停止示范,兒童根據(jù)命令做相應的動作,如“Play the ball”,“Open the book”,“Go fishing”,通過反復的練習,兒童可以自己邊唱邊做相應的動作。
2. 融入童謠歌曲的教學活動
TPR教學法理論基礎之一的情感因素強調(diào)讓兒童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外語。在學前兒童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會加入童謠或者歌曲的教學,孩子們伴隨音樂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語言。例如,在教授身體部位的單詞時,教師可以挑選或者自編童謠或者歌曲,首先,教師需要通過肢體動作的示范講解身體部位的含義;然后,兒童隨著教師的動作用手分別觸碰自己身體部位。這樣,原本對于兒童來說很難的詞匯或句子都隨著教師的動作示范和學生的學做而變得簡單便于記憶。
3、與畫畫相結合的教學活動
出于好動的天性,兒童喜歡通過自己動手畫畫來參加教學活動。教師通過展示或者繪畫出黑板或卡片上的圖片來幫助兒童建立對新的語言知識的直觀印象,調(diào)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更好地記憶教學內(nèi)容。例如,教師在說出“Draw a circle!”之后,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圓,并反復幾次,直到兒童理解動詞draw和名詞circle的含義。然后教師發(fā)出指令,讓學生自己在黑板上或紙上畫出相應圖形。在兒童掌握了新知識以后,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復習活動,將兒童分為兩組,教師說出需要畫出的圖形或者物體的英文,兩組各派出一名組員到黑板上,畫出相應的圖畫,教師以速度和準確度為標準評出勝出的小組。
4、 與詞匯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活動
由于學齡前兒童認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不可能通過朗讀和拼寫識記單詞。但是他們對于直觀的視覺刺激有較好的接受能力,天性活潑好動,樂于模仿和參與。針對學齡前兒童這一學習特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TPR 理論結合詞匯教學,尤其是便于用肢體動作展示的動作指令性詞匯,如stand,sit,walk,run, jump,stop等。在教授這些詞匯時,教師應充分利用肢體語言將這些動作準確直觀地展示出來,并讓他們通過肢體動作的模仿進行理解記憶,最終達到掌握應用的目的。
四、 TPR教學法應用的優(yōu)勢、問題
綜上所述,在學前兒童英語教學的應用中,與其它外語教學法相比,TPR教學法的優(yōu)勢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 教師輔以動作的教學展示能夠幫助兒童實現(xiàn)對語言的快速理解;
2、 反復用肢體動作來表達語言有利于兒童對語言的“長期記憶”;
3、 豐富的課堂活動讓兒童在“零壓力”的情況下學習外語,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效果;
4、 兒童和教師雙方都能在輕松,歡樂的環(huán)境下學習和教學,加強了學習效果,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但是,TPR教學法在學前兒童英語教學中也存在下列問題:
1、利用圖片、實物、肢體動作等手段所教授的詞匯和語法內(nèi)容有限。TPR教學法比較適用于具體詞匯和簡單句的學習,很難應用在抽象詞匯、復雜句和時態(tài)的學習中。所以,TPR教學法的運用局限在學前英語教學這樣的初級階段,對更深程度的外語學習不適用。
2、由于肢體不靈活,模仿不到位或者模仿過度等種種原因,教師可能作出與語言表達不相符的動作,這樣會給學習者帶來誤解,影響學習者的理解過程,降低學習效率,影響學習效果。所以,在TPR教學法的使用中,教師應該準確無誤地表達出目標語的動作,避免讓學習者產(chǎn)生誤解。
3、大量的活動、游戲充斥課堂,容易引起學習者的過度興奮和活躍,難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對課堂教學效果起到反作用。教師應該建立有效的課堂管理方法,在維持良好課堂紀律的基礎上,靈活運用TPR教學法,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James J. Asher,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s (4th Ed.),Sky Oaks Production Inc., 1993.
[2]James J. Asher, “The learning strategy of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some age differences”, Children Development Vol. 38, No. 4 December, 1967.
[3]廖曉青. 全身反應教學法. 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7.
[4]楊文. 幼兒英語教學法.[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
[5]張湘君. 肢體反應教學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1, 5-6.
[6]張志遠. 兒童英語教學法.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