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3)09-036-02
經(jīng)典的名篇閱讀教學,教什么,怎么教,貌似簡單卻一直是語文界的大問題。
孫紹振老師是我很崇敬的老師,他創(chuàng)設(shè)的微觀文本分析還原法和比較法讓我深深著迷。但苦于才力不逮,凡是孫老師分析過的文章我都有醍醐灌頂之感,但獨自運用孫老師的理論自己解讀經(jīng)典作品進入教學我還是感到躊躇。又一次執(zhí)教《動人的北平》,我下定決心,要自己來面對這篇大家經(jīng)典之作。運用還原法、比較法來分析這部作品。
的確,經(jīng)典的文本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shù)品,天衣無縫,你很難深入其中說出個所以然。但不能深入分析文本直接被文本俘虜,理解作品的深度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感覺到了的,不一定能夠理解,理解了的,才能更好的感覺。
孫先生的還原法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感覺的還原。把作家省略的、變異的感覺還原為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規(guī)的一般的感覺。比如李白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作者只寫到“猿聲”,就是詩人省略選擇的結(jié)果,現(xiàn)實生活中李白聽到的一定還有別的聲音,風聲水聲談話聲。第二種:把情感邏輯還原為理性邏輯,并把兩者加以比較。第三種:把道德價值、科學價值還原到審美價值。第四種:歷史的還原,把作品放到作品產(chǎn)生的年代加以考察,并給以歷史的評價。孫先生認為,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我們通過還原,可以在天衣無縫的經(jīng)典作品面前“找到其中的矛盾,進入分析的層次”,獲得對作品分析理解的操作性,并沿著文學鑒賞的正確軌道去體悟作品的真實情感與藝術(shù)價值。
現(xiàn)在,作為一個沒有任何背景材料的讀者,面對《動人的北平》是什么感覺呢?我們運用藝術(shù)感覺還原法來看這篇文章,把作者省略了的,變異了的,用推理和想象還原出來。
有點啰嗦,有點散,不像《故都的秋》筆觸細膩,更不用說沒有《荷塘月色》的優(yōu)美辭藻。 多數(shù)學生會感到十分不解,不能明白,為什么要把這樣的文章選到課本中來,沒覺得有什么高超之處。再看標題《動人的北平》,文中寫的北平動人嗎?如果說“珠玉之城”華貴富麗,“國王的夢境”應(yīng)有盡有,城市宜居,動靜合宜是動人的理由是比較能理解的,但“北平有多樣性——多樣的人。他有法律與觸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與作奸犯科的警察,盜賊與保護盜賊的人,乞丐與乞丐之王”這一部分不是很奇怪嗎?有守法的警察說明北平治安良好,有作奸犯科的警察、盜賊和保護盜賊的人不就說明北平治安不好嗎?罪人、除妖的藏人、妓女、中國與俄國的職業(yè)舞女、日本和朝鮮的走私者、 卑鄙的政客這些不良的人物的存在,北平還是動人的嗎?這應(yīng)該叫做城市居民魚龍混雜,素質(zhì)不高啊。
這樣一還原,我們就會覺得很有意思,因為這種表達這不符合我們一般人的情感認知。繼續(xù)還原,我們把情感邏輯還原為理性邏輯。從理性來說 ,北平可愛的地方很多啊,美好的東西很多,而他卻偏偏不寫那些詩意的。從理性來說,一個人應(yīng)該贊美美善批判丑惡,而林語堂卻偏偏不嫌惡那些混亂和丑惡。一個人如果這樣說話,我們只能說他的愛是偏愛,這就是林語堂獨特的情感邏輯。他竭力要回避的是一個美好的詩意的北平,他竭力要表達的北平是一個良莠并存的,善惡兼有的世界,允許接納各色人等。而且他就喜歡這樣的地方。這樣的感受就很獨特了。我們每個人都把家形容為心靈的港灣,因為在家里你不必費心的掩飾自己,討好別人,你的缺點放心流露,不用擔心被驅(qū)逐被嫌棄。北平給予林語堂的就是這樣的閑適舒坦自然的家園之感。這樣就我們摸到了林語堂對北平的情感的獨特點之所在。
繼續(xù)歷史的與現(xiàn)實的還原,把作品和歷史、現(xiàn)實作比較,北平是林語堂的故鄉(xiāng)嗎?
我們知道,林語堂的故鄉(xiāng)是漳州平和的坂里村。這就有意思,一個人為什么會把一個非故鄉(xiāng)的地方當做自己的故鄉(xiāng)?我們就進入了一個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人還可以有一種故鄉(xiāng),精神的故鄉(xiāng),文化的故鄉(xiāng),所以林語堂對北平的感受是一個異鄉(xiāng)人對北平表達的一種文化認同,精神上的歸屬感,所以說,北平給予林語堂的是一種精神家園之感。
那這種認同感的核心是什么呢?
林語堂在文章的21、22段說“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們不是圣賢和教授,而是人力車夫?!边@個也非常有意思,很明顯于常理不符合。我們再還原,圣賢和教授薈萃才說明文化層次高啊,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標榜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時,往往會說GDP總值,標榜一座學校質(zhì)量高時會說有多少高級職稱的教師、名師。這是生活的常規(guī)邏輯,一個人認為一個城市最迷人的是常人,人力車夫,這后面一定有特殊的情感邏輯,人力車夫可是社會的底層,作者的情感所系在底層百姓那兒,這是第一層。人力車夫收入雖然只有一元,收入很低廉,照理應(yīng)該心情很不好,對客人態(tài)度也不會好,就像我們廈門機場的出租車,如果你只需乘坐到市內(nèi),又不是住酒店,那你一定會聽到師傅一路唉聲嘆氣直叫倒霉說他賺不到錢虧大了,而善良的乘客也往往覺得自己壞了師傅的財路感到無比抱歉。但這里的人力車夫卻互相取樂笑論別人的遭遇。這樣的人給你什么感受?心靈超越了現(xiàn)實的苦難、窘迫,進入了一種自由的境界,這就是達觀。這樣的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都進入了一種美好的心靈層次的互相欣賞。這是一種多么美妙的人情啊,超越了世俗的名聞利養(yǎng)!這樣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分析,林語堂對北平的認同核心了,那是一種溫潤的人情,蘊含深厚,如同空氣水分一樣的北平的文化精神傳統(tǒng)——寬容達觀。
這樣分析,北平的“動人”才有充分的理由!
如果用比較法進入文本,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什么秘密呢?
從古至今寫北平的文章可謂浩如煙海,他們的作品流傳下來的秘密往往是他們的作品里有作家獨特的風格、氣息,有專屬自己的創(chuàng)造。從相同題材、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尋求對比就是一種比較法。我們通過對比可以品析到作家獨特的風格情調(diào)。
我選擇老舍的《想北平》、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和《動人的北平》做比較。
這三個作家都熱愛在北平的生活。我們分別選取他們描寫在北平的生活片段來做比較分析。老舍“面向著積水潭,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一種孩子和母親一般的溫暖寧馨,老舍對北平的感受是孩子對母親的情感。郁達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庇悬c孤獨落寞,也有點刻意。林語堂“清晨在花園中拔白菜的時候,抬頭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離一家大百貨商店,只有一箭之地?!弊屛覀兿氲健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當然采菊花是太詩意了,采白菜就很生活,抬頭不是見鍋,而是見南山,所以還是很優(yōu)雅的,這是有意的低調(diào),大俗大雅。
如果說老舍的文字里洋溢一種懷鄉(xiāng)的詩意,郁達夫是一種衰亡的詩意,那林語堂是一種不是詩意的詩意,是從俗里開出的雅的花朵。
同樣抒發(fā)對北平非同尋常的愛,三個作家抒情方式有什么樣的風格呢?
“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作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的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地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xiàn)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nèi)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
這是老舍的《想北平》。直抒胸臆,掏心掏肺,是血肉相連的熱烈。
郁達夫《故都的秋》這樣說“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為了故都的秋,寧可舍去生命的三分之二!郁達夫是文人的偏執(zhí),簡潔,犀利,深入骨髓。
《動人的北平》通篇下來,鮮見直接的感情的流露,最直接的一部分也就是“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們不是圣賢和教授,而是人力車夫。從西城到頤和園洋車費一元左右,你或者以為這是很便宜的。這的確是便宜,而車夫卻欣然收之??粗嚪騻冄赝净ハ嗳罚φ搫e人的不幸遭遇,你會有莫名其妙之感?!睕]有情感的宣泄,沒有夸張的抒情。他娓娓道來,閑雅從容,冷靜克制,體現(xiàn)的是一種有別于老舍和郁達夫的理性的節(jié)制的美。
當然,這樣對《動人的北平》的解讀很難說就是很符合林語堂先生的原意的,這些解讀只是想說明孫先生的的微觀文本分析的理論還原法、比較法確實是一個比較有意思又好用的分析工具,在我的閱讀教學實踐中給了我很大的樂趣,讓我找到面對經(jīng)典文本的自信。但是要像孫老師那樣能夠從四面八方對作品進行還原進行比較,不是一件易事,既要有雄厚的文學鑒賞理論基礎(chǔ),還要有美學知識、哲學知識、社會學知識、心理學知識、文化學知識。所以,孫教授的解讀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境界。當然,我只是邯鄲學步,“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