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4)07-052-02
英語課堂提問既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法。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提問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尋找對策。
一、“提什么樣的問題”——要正確處理問題類型選擇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關(guān)系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設計提問,不僅有助于教學效果和質(zhì)量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nèi)容,而且對于培養(yǎng)學生興趣、激起探究知識的愿望、啟迪學生的思維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作用。新課標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親身的體驗,主動獲取知識或信息,運用信息去解決問題,完成交際任務,而這一切都與問題有關(guān)。如果把學生的大腦比作一泓平靜的池水,那么教師富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課堂提問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啟迪學生的心扉,開拓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處于思維的最佳狀態(tài)。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層次和要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學習內(nèi)容。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思維的積極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設計情境式問題,誘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所謂“溫故而知新”,在講授新知識之前,要有意識地復習與之有關(guān)的舊知識??稍O計一些彼此關(guān)聯(lián)的、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并預示新課題,借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極切企盼“探個究竟”,自覺或不自覺地啟動自己的思維,而后層層遞進,逐步闡述有關(guān)的知識點,使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思維去發(fā)現(xiàn)、理解新的知識。如此反復,可使學生鞏固、拓廣舊知,發(fā)現(xiàn)、掌握新知,同時使學生有了思考問題的興趣,進而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如學了各種職業(yè)名稱后,可通過What do you do?引入What do you want to be?使新語言的引入合情合景、真實自然。這樣,學生既展示了自己的理想,又滿足了想學這一語言點的欲望。
設計發(fā)散式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我們經(jīng)常聽到有的學生說:“上課聽得懂,一做題就發(fā)怵?!本科湓?,就是思維缺乏靈活性。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目的地根據(jù)同一問題設計發(fā)散式的問題,增強思維發(fā)散與知識交叉,增加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如Pollution一課是一篇科普文章,課堂結(jié)束前可呈現(xiàn)給學生幾幅美麗的圖片,并提問:Can you imagine what will happen after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has been solved completely?這一問題不僅啟發(fā)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而且使本堂課達到了高潮。學生給出了許多回答,如:The sky above us will be bluer and bluer. The water will be cleaner and cleaner. The grass will be greener and greener.很好地達到了本課所預設的教學目標。
3.在適宜處提問題,正確處理預設問題與問題生成的關(guān)系
應該說,有許多提問是可以預設的,這些問題的設計要到位,課堂進程往往圍繞這些問題來展開。但也有許多問題是在課堂里動態(tài)生成的,特別是語言交際的課堂。但是強調(diào)問題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師不要預設,而是強調(diào)更多的預設,在備課時應該預設學生學習活動過程,預計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能生成的問題。我們要研究的是如何預設得不留痕跡,如何在教師高超的預設下使學生感到自己的主動創(chuàng)造很多。
1. 在布置預習處提問。指導學生會預習是搞好學習的重要前提。教師要指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預習習慣,同時要教給方法,設計好提綱。要讓學生不僅能根據(jù)教師的提綱看書預習,而且可以邊看書邊生疑,提出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提高自學的能力。
2. 在引入處提問。用設問方法引入新問題情景,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tài),使大腦皮層出現(xiàn)“優(yōu)勢興奮中心”,產(chǎn)生一種探索新知的強烈愿望。如Go for it! Book 1 Unit 12主要學習各種規(guī)章制度的英文表述,筆者首先讓學生聽一首他們熟悉的流行歌曲,然后請他們發(fā)表對這首歌曲的看法,進而讓學生討論在教室里能否聽音樂,自然引出帶情態(tài)動詞can 和can’t 的句型以及以Don’t的祈使句。
3. 在結(jié)尾處提問。在結(jié)束時,引導學生歸納小結(jié),并有意創(chuàng)設疑問,促使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創(chuàng)新。如Go for it! Book 1 Unit 9 主要學習對過去活動的表述,筆者在本單元結(jié)束時設置了Do you think everyone enjoys his weekend? 的思考題,讓學生在本單元已知知識基礎上進行信息加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4. 在重點處提問。每堂課都有重點,它是學習的核心部分,學習效果如何,主要是看學生能否圍繞重點展開思考。因此,教師應在學生所接觸的重點處設問,引導他們正確掌握知識的本質(zhì)。
5. 在難點處提問。每堂課都有難點,這也是我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突破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運用提問手段引導學生解決難點,必須從思維角度去鋪路搭橋,以攻破思維障礙,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二、“向誰提問題”——要正確處理面向全體與學生個體的關(guān)系
課堂提問對教師來說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每個教師都會用,每堂課都在用。但在聽課中不難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有的教師常先選學生,再提問題。其結(jié)果是,一個學生思考,其余學生“事不關(guān)己”。這種不能激活大多數(shù)學生思維的提問,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有效的提問。
在課堂上教師所提的問題,有時指向全體學生,有時指向個體學生,也有時是指向小組的。問題指向全體,能夠為全班學生提供一個思考、回答問題的機會,促使所有學生參與,課堂氣氛熱烈,但缺乏針對性,教師無法從學生的集體回答中診斷出學生個體間存在的問題。問題指向小組,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經(jīng)驗共享。問題指向個體,能夠提高提問的針對性,防止濫竽充數(shù)、蒙混過關(guān)的情況發(fā)生,教師能夠從學生的回答中診斷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但這樣教師往往容易只關(guān)注少數(shù)幾個學生而忽視大多數(shù)學生的課堂參與,影響提問機會的均等。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將三種指向的提問結(jié)合起來使用。雖然不可能在45分鐘內(nèi)提問每個學生,但我們應使每個學生感到教師的提問不是針對某一類學生的,所有學生都有被提問的可能。如討論Chocolate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Do you agree? 時,按以往讓全班或個別同學來回答,得到的答案只能是Yes, I agree/No, I don’t really agree;如果把這個問題指向小組的話,小組成員之間為了能有一致的意見,肯定得互相說服。如:Chocolate can help us run quickly in the school sports meeting, so I agree to it./ Eating too much chocolate will make us get fat, so I don’t agree to it./ Chocolate is a kind of good food when we feel hungry, so I agree to it.這樣自然而然地拓寬、拓深了問題。
三、“由誰來提問題”——要正確處理教師指導與學生主體的關(guān)系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如何提出出色的問題對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提好問題都起著潛移默化、不可估量的作用。反過來,學生好問題的提出也能促進教師的提問藝術(shù)。在這里,筆者還特別強調(diào)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教師應通過反問、追問等方式啟發(fā)學生大膽地質(zhì)疑問難,然后引導他們思考并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用句當下時髦的教學術(shù)語就是“信息反饋,及時反彈”。陶行知老先生在教學上所取得的成績是有口皆碑的,他在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們英語教師一學。他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睈垡蛩固挂苍f:“學生提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樣道理,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中多提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也可見一斑。我們可以從為取得以下目的著手,來提高學生的提問水平。
1.敢于提問。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興趣,鼓勵質(zhì)疑問難,大膽提問,大聲提問。平時注意向?qū)W生灌輸提問的重要性思想,并盡量多地在課堂內(nèi)外與學生多溝通交流,縮小師生差距,從而使學生克服羞怯心理,消除緊張情緒而敢于提問。
2.善于提問。教師要想方設法地激活學生的思維,逐步提高要求,指導學生善問,使他們能根據(jù)課堂教學進度,緊扣教學要求,選準新的角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積極展開討論,乃至于激烈的辯論,使所提問題成為知識與能力的紐帶,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來。
3.樂于提問。教師可以采用鼓勵法、激將法、輻射法等使反彈盡可能自然一點,巧妙一些,千方百計地激發(fā)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引起思維的“開竅”反應,培養(yǎng)應變能力。適時中肯的褒獎,如“Wonderful!” “Great!” “Super!” “Cool!” “Well done!” “Quite clever!” “What a bright girl!”“Smart!” 等是很有必要的。同時盡量多地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可使學生體驗“問”所帶來的交流之樂,使他們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具體做法是:在每天的Duty report教了新的Dialogue,或讓學生快速閱讀了 Reading material 后,放手讓學生根據(jù)具體內(nèi)容進行組與組的ask and answer比賽。通過學生們的自問自答活動,他們的聽說讀寫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總之,在教學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手段,促使學生樂于提問、敢于提問、勤于提問、善于提問。我們的教學目標不應該是把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沒有問題的學生,而是應該把沒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有問題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