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幸福,即心理欲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tài),一種持續(xù)時間較長,對生活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xù)愉快的心情。隨著高考壓力、就業(yè)壓力的加劇,當代的高中生似乎越來越多出現了消極心理,很少能感受到理應在學習生活中的幸福,他們忽略了幸福的存在。本文對高中生低幸福感心理表現形態(tài)及所產生的幸福感低心理的成因進行分析,以幫助高中生找到學業(yè)中的幸福感。
關鍵詞:高中生 幸福感低 體驗幸福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247-01
近年來,學校家長為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可謂煞費苦心,不斷更新硬件設施、為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等。但高壓下的高中生仍有很大一部分幸福感受偏低,如在學習中相對弱勢的學生中有一部分學生抱怨學習上的不公平,具有強烈的厭學情緒,而學習中相對成績突出的學生中也有一部分學生覺得自己全憑個人奮斗才有這樣的優(yōu)異成績的,沒有看到學習之外家長、老師、同學給予的幫助,對他人和社會不講回報,對弱勢學生缺少不必要的關心,具有冷漠情緒。很多中學生普遍認為學習壓力大,人際關系處理不如意,生活不順心。
1 高中生幸福感低心理的表現形態(tài)
由于高中生的個性和心理基礎的差異,高中生幸福感低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有所區(qū)別,高中生幸福感低心理表現形態(tài)大致為以下四種。
1.1 角色轉換帶來的幸福感低
高中生要面對著一個相對平庸化的問題,也就是說高中生到了高中之后,由于考入同所高中的學生處于同一分數段內,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有些高中生發(fā)現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自我評價比過去有了顯著的降低,或者原來的相對優(yōu)勢不復存在。在心理上形成失落感又無法排遣心理上的失落,產生較大的心理沖突,從而萎靡不振 ,相對平庸化的心理落差使不少高中生情緒波動,甚至出現厭學情緒。
1.2 學習、職業(yè)規(guī)劃的迷茫帶來的幸福感低
很多高中生對高中的學習成績不滿意,認為自己學習還是像初中一樣的努力,但是就是取得不到初中時的成績。有同學表示,自己初中時都考取90分以上,進入高中后只能考60了,認為自己學習倒退了,學習壓力很大,認為自己這樣下去不能考上滿意的大學,之后就不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在心理上形成學習壓力,甚至懷疑自己的意志力,責備自己不夠刻苦,未能完成自己的計劃,達到自己的目的。
1.3 人際交往帶來的幸福感低
對于高中生來說,同學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同一寢室同學的關系)是困擾高中生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有些高中生在剛入學時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在與同學交往中受挫而引發(fā)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曾有名同學要求要退學,理由是不能與寢室同學相處,要求回家練習與人相處。一些新生自尊心太強或心胸狹隘,當不愉快產生之后,雖有和解誠意但又礙面子而缺乏勇氣,因而陷入無端的苦悶之中,產生一種莫名的失落感和孤獨感。
1.4 高中住校的生活環(huán)境帶來的幸福感低
很多高中生都是第一次住校生活,和小學、初中自己在家里“小皇帝”的生活完全不同,脫離了父母在生活上的照顧,缺乏日常的生活能力或者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容易產生想家等生活上幸福感低心理。在心理上形成回歸心理,希望再回到父母的身邊,這些在現實得不到滿足就會形成厭煩、抵觸心理,甚至排斥周圍環(huán)境。
2 高中生幸福感低心理的成因
在高中生之中,產生幸福感低心理成因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2.1 以往的成功感日益消失
高中生很多在初中階段都是學習的佼佼者,活在每天被老師表揚,被同學仰慕的世界里,總有一種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感覺。但進入高中后,大家處于相對平庸化狀態(tài),很少受到老師的贊揚、同學仰慕。隨之而來的是高壓的學習,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后發(fā)現還是不見起色,很少有成功的體驗,自尊心得不到應有的滿足,意志薄弱,時間長了,以往的成功感日益消失。
2.2 對學習成績的不合理認知
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輿論導向使家長和學校都重視分數。家長和老師時時為他們敲響優(yōu)勝劣汰的警鐘,處于這種壓力之,高中生對學習成績的敏感性加強,只要分數比初中低了,就認為自己退步了,擔心自己成績不好會受到家長、同學或老師的歧視,抬不起頭來,背負著沉重的心理負擔,卻忽略了高中初中的學科知識難度不同導致高初中學習評價系統(tǒng)不同的客觀事實。
2.3 找不到適合高中的學習方法
有些高中生依舊延續(xù)初中時的學習方法,看似刻苦學習,但沒能收到實際效果。當遇到學習困難或者連續(xù)幾次失敗時,他們容易對自己過分指責而產生失敗感、內疚感甚至負罪感,自信心動搖,成績會下滑。
2.4 擔心自己高考失利而導致的對高中的迷茫
目前,社會上用人單位的要求提高了,只有高學歷,才能獲得高收入。這種現象通過各種載體傳遞給高中生,無形之中加重了高中生的焦慮情緒。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高中生開始認為,他們只有獲得高學歷才有很好的將來,使他們在面對學習失利情況下產生對未來茫然的消極情緒體驗,不知是繼續(xù)求學還是放棄高中選擇技?;虼蚬ぃ瑥亩鴮е履繕?、理想、方向的迷茫。
2.5 獨生子女式的家庭教育
現在的高中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在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等親人寵愛下長大。由于家里都是長輩,全家人都讓著、寵著,從不鍛煉孩子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沒有對其進行很好的平等交往、關心他人的教育,使現今的學生不知如何平等待人、如何關心理解別人,而是普遍存在任性、依賴性強、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這些學生進入高中生活后,不得不手忙腳亂地開始自己照顧自己。同時,走進了平等的人際關系網絡,嘗嘗是唯我獨尊,不包容別人,遇到同學之間產生矛盾不想著化解方法,總認為別人應該多照顧自己。這些致使高中生在日常生活、處理人際關系上存在問題。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伯恩斯.新情緒療法[M].北方文藝出版,2007.
[3]俞敏洪.從容一生[M].群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