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春寒料峭之時,迎春花總是在百花中第一個迎接春天,綻放笑臉,給姹紫嫣紅的春天一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開端。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亦是如此,它也需要一朵迎春花—— 導言。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如果在課堂上能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導言,使課堂變成絢麗多姿的花的海洋,學生一定樂在其中,學在其中
關鍵詞:導言 活力開端 課堂教學 迎春花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211-01
所謂導言,就是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本著一定的教學目的,根據教材具體特點,精心設計一小段(3~5 min不等)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引,以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就像火車開動要鳴笛,輪船出航要啟錨,戲劇安排要有個序幕。
要想學習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首先就要做到精心設計導言。通過對導言進行精心設計,可以起到渲染課堂氣氛、啟發(fā)學生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引發(fā)學生強烈求知欲的目的。但是,對于導言的設計需要注意幾點問題,如下所述。
1 目的性
一個具有鮮明目的性的導言才能被稱之為好的導言,他是緊緊圍繞教學目的、教學難點和重點進行設計的。相反的,那些無的放矢,畫蛇添足的導言只會弄巧成拙。
2 針對性
指導言要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相適應。導言要根據教學內容,因課、因人、因地、因時而宜,不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所以設計的導言要簡潔,盡可能用少量的語言把學生的思路帶入一個新認知情境中,讓學生對新的內容產生認識上的需要。
3 啟發(fā)性
指導言要使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通過淺顯而簡明的事例,使學生得到啟發(fā),以富有啟發(fā)性的導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新教材。
4 趣味性
是指導言設計要引人入勝。讓教材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和促進學生去接受新教材,克服學生的厭倦心理。
5 概括性
一個好的導言,完整的概括性是必須的,一般都是用概括性強的語句和精當的詞語表現(xiàn)課文的相關內容,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可以使得學生在聽新課之前就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6 藝術性
主要是指教師的語言要扣動學生的心弦,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導言設計因語文課文內容的豐富多彩而呈現(xiàn)多種多樣,在教學中我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6.1 音樂渲染
音樂渲染是課堂導入的一種重要手段,它訴諸于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對音樂的選擇,應以課文內容為依托,選擇所表達的情感與之共鳴以及選擇與之相通的時代之音。音樂與語文都是反映社會生活,表情達意的工具。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真正實現(xiàn)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lián)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七年級下冊中《土地的誓言》,以抗日戰(zhàn)爭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真摯的愛,對關內人民?流離失所的痛楚,對敵人的痛恨,整篇課文彌漫著哀傷。為此我選擇《松花江上》作為音樂,在哀婉低沉的音樂中拉開帷幕,引發(fā)學生共鳴,對營造情感氛圍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
6.2 故事激趣
故事總是吸引著孩子們的。孩子愛聽故事,各種和課文有關的奇聞逸事往往會使學生興致勃勃的進入課文的學習。這其中常見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響常不限于課內,有時還會激起學生課外的閱讀興趣,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音樂巨人貝多芬》等。
6.3 回顧遷移
語文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充實的過程,前后知識相互關聯(lián)相互遷移,回顧學過的知識導入新課,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學習《故鄉(xiāng)》可以通過回顧《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文章加深對魯迅那種對黑暗社會無比的憎惡、對勞動人民深沉的熱愛以及對未來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的思想整體深刻的體驗。
6.4 詩詞導入
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講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種高度濃縮的情境。運用與課文相關的詩詞做鋪墊,可以創(chuàng)設一種優(yōu)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發(fā)學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這一課中,優(yōu)美的文章需要學生的感情去體驗。所以我在課前布置學生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有關初天春天的詩。上課時我請學生起來充滿感情的朗讀這些優(yōu)美的詩句,在老師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現(xiàn)在同學們的眼前,通過詩句的意境的引導,學生們進入了春天的環(huán)境中。在這種情境中,學生自然能夠較好理解課文。
6.5 情境導入
教師講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朗誦幾句抒情性強的詩歌,做一個簡單易懂的實驗,唱一支嘹亮動人的歌。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例如:在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時,我首先讓學生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音樂聲響起,在激昂的樂曲聲中,我介紹道:貝多芬的耳疾起于28歲的時候,自此至57歲逝世,其間二十余年全是聾疾為祟的時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段時期產生。站在演奏臺上聽不見聽眾掌聲的時候,他仍是繼續(xù)創(chuàng)作,終于譜寫出了偉大的《第九交響曲》。所以,貝多芬的偉大,絕不只在于他是一個音樂家,還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極度苦悶并將音樂融入與命運的不屈抗爭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xiàn)。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音樂巨人貝多芬》,看看耳聾后的貝多芬,這個被命運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樣的形象。
6.6 問題導入
只要有問題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學生默默無語。學習源自于疑問。結合課文,在導入中提出疑問,激發(fā)懸念,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心存疑問,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學習。我常在課前給學生來一個“小甜點”,給他們一些語文的趣味問題,從而激發(fā)他們討論和思考的興趣。
6.7 情感共鳴
如在講授《最后一課》時,我以富有詩意的語言作了這樣的開場白:“同學們,你們作為學生上了無數節(jié)課,這其中一定會有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課。有的同學在作文中寫到畢業(yè)前夕在母校的最后一課難以忘卻。想到即將離別同窗共讀的好友,即將離別開啟心靈之窗的良師,即將離別可愛的校園,即將踏上新的人生旅途,心中交織著一種依戀而激動的情感,而法國著名的小說家都德筆下的《最后一課》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飽含了亡國恨,傾注了愛國情?!鼻楦械墓餐ㄒ幌戮图ぐl(fā)了學生的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課伊始,通過巧妙的導言設計,調動學生,創(chuàng)造出學習、競賽、思考、討論等良好的氛圍,是打開學生興趣之門的鑰匙。我相信,在語文課堂這個多姿的百花園中,良好的導言設計定會像賀春報喜的迎春花,綻亮開端,引發(fā)絢爛。
參考文獻
[1]張繼華.我這樣導入語文課[J].教海探索,2008(6):56.
[2]唐章良.同一語文課的多種導語設計[J].語文教研,2008(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