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們學習《先秦諸子選讀》時,新的教學方式給了我一些啟示,讓我看到新課改的曙光和影子。新課改的課堂應該就是這個樣子: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做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新課改 主體作用 學習 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49-01
近幾年,素質(zhì)教育的春風吹遍各地。各個學校都在響應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進行新課程改革。每年寒暑假,我們都會進行新課程全員培訓。在培訓中,老師們各抒己見,各種有關新課程的觀點和理念充盈著我的頭腦。但在培訓過后,當我真正面對學生、面對教材時,卻又不知道新課改的課堂怎么組織,老師的傳道、授業(yè)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狀態(tài)中,上著一堂又一堂課。反思自己所上的每一堂課,反思著如何才能適應新課改, 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收獲更多。困惑掙扎了好長一段時間,沒想到在我們學習《先秦諸子選讀》時,新的教學方式給了我一些啟示,讓我看到新課改的曙光和影子。
“先秦諸子選讀”這一課程不是一般的知識型課程。這一課程主要從儒、墨、道、法四家的七部經(jīng)典中,選擇重要篇章,組織成專題向?qū)W生講授,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yǎng)德性,提高學生對我國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的熱愛,增強學生閱讀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養(yǎng)學生把握社會、人生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
我認為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很差,而這些選文又屬于古文,學生在理解文本上一定會存在不少問題,更不要說把握孔子、孟子等圣人的思想了。剛一開課我拿著文本卻不知道如何找切入點,如何給生講這些包含著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語段。于是,我只得按照上學時老師教我的方式去教學生,即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應該也叫“填鴨式”)。例如:學習《論語》選讀,先解決字音問題,朗讀兩遍,把文言字詞和文言現(xiàn)象給學生一說,然后再講解這些文段所表現(xiàn)出的孔子的思想……講述的東西不少,學生聽得天花亂墜,似懂非懂。整個課堂成了我唱“獨角戲”的舞臺了,學生一言不發(fā),只是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方式不正與新課改“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要求相違背嗎?況且,對于這樣枯燥的古文,這樣死氣沉沉的課堂,學生怎么會感興趣呢?教學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經(jīng)過再三思考,我決定改變這種教學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去活動了,去思考了,才能使他們有收獲,有進步。雖然單個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有限,但學生群體的力量會令人難以想象。于是,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究與質(zhì)疑、討論、答疑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講解課文,老師適時點撥、引導的教學方式。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
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講一個小節(jié)的內(nèi)容,由小組長負責給小組成員分工,每位小組成員必須都有任務。最后選出一個講得最好的小組,給予適當?shù)莫剟睢Un文的內(nèi)容(包括文言字詞、文段大意,通過文段可以看出的思想家的思想和智慧,以及個人得到的啟示)應該講解詳細。講完之后,其他小組的同學給他們找錯誤,提問題,當然也可以說看法。
為了使自己成為優(yōu)勝小組的一員,學生們都非常積極,小組成員格外團結。他們利用課下時間讀文本、查資料、找問題、小組討論,共同解決問題。有些學生還主動到辦公室去向我討教,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在教學中,我的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步,讓小組長做主持人,主持本組的教學。讓小組成員朗讀課文內(nèi)容并翻譯文段,找出重點文言字詞。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一課中,學生的翻譯和對重點文言字詞的把握,讓我深深地認識到:自己以前大大低估了他們。
第二步,讓小組長安排小組成員講解這些文字中蘊含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第三步,讓其他小組的同學給這一小組找出錯誤,提問題,當然也可以陳述自己的看法。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暢所欲言,有時兩個小組的同學還會為了自己的觀點而辯論,掌聲不斷響起……
整個課堂精彩不斷,高潮迭起。下課鈴響了,熱烈的討論還在繼續(xù)……
回憶一下新課程培訓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我恍然大悟。新課改的課堂應該就是這個樣子: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做學習的主人。
反思這種教學方式,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1)教學設計一定要調(diào)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我們設計教學不能只圍繞傳統(tǒng)的介紹作者、背景、寫作意圖與思想,不能讓學生局限在這樣的框框中而厭倦。備課一定要遠離現(xiàn)成的教案,給自己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要把“備學生”放在首位,考慮學生需要什么,我們應該怎樣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怎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
(2)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就要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叭齻€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個個體的才能是不可小視的,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就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給他們展現(xiàn)自我的權利,智慧的火花就會開遍課堂的每一個角落。
(3)語文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積累和個體的見解與感悟,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模式去規(guī)范和強化。只有讓學生個體去表達切身的體會、獨到的見解,才是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字、詞、句的積累貫穿到課堂的每一部分,學生才有真正的收獲。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上,乘勝追擊,拓展容量,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開放課堂,自主探討,不僅學生收獲很大,教師也會學到很多,而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和大綱。
高中語文新課改對每位一線教師都是一次機遇與挑戰(zhàn),我們要抓住這次機遇,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與總結,應對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