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下的教學過程需呈現(xiàn)一種溝通與合作之態(tài),教學中我嘗試用問題去激活學生思維惰性,用話題去推進師生之間交流,讓“師生·生生”之間夠成學習共同體,不僅活躍了課堂,更改變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方式。
關鍵詞:問題 激活 話題 推進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45-01
新課程引領我們“教學不只是課程的執(zhí)行和傳遞,更是課程的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盵1]過去的兩年中,我所在的教研組做了多次嘗試、切磋。我的做法是用問題去激活學生思維的惰性讓學生“動”起來,用話題去推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讓課堂“活”起來,效果不錯。
1 問題激活 層層深入
激活學生思維惰性讓他們“動”,我認為首先要創(chuàng)設恰到好處的問題情境,讓他們有目的地思考。
例如選修2-2模塊中,有這樣一題:求y=x3在(1,1)處的切線方程。學生完成練習后困惑了,該切線與函數(shù)圖象并不止切點一個公共點,怎會是切線呢?教材第7頁也提出思考“此處的切線定義與以前學過的切線定義有什么不同?”在這之前對于“切線”,學生們一貫就是以“只有一個公共點”作為判定標準的,
這個矛盾一出,課堂上熱鬧了。學生們很積極,努力追尋著有關“切線”的記憶。我們知道初中平面幾何中定義了圓的切線。那么還能用“只有一個公共點”來作為曲線“切線”的判定標準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很明顯,有這樣的曲線,雖然直線與之只有唯一的公共點,但我們并不認為它們相切。如:y=sinx與y=x-1,拋物線與對稱軸等等。學生很能理解,及時化解了認知沖突,并進一步了解像這樣通過逼近的方法,將割線趨于確定位置的直線定義為切線,適用于各種曲線,這種定義才真正反映了切線的直觀本質(zhì)。
而后,我們還分析了如下變式:已知函數(shù)y=x3,寫出過點(1,1)的切線方程。細分析題意后我們發(fā)現(xiàn)(1,1)或許就是切點,也或許不是。這個案例更讓我感到有時學生在認識上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上的沖突或是矛盾完全可以由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并解決的。我們要做的,只要多給他們一些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背景,讓學生處于“惑”的境界,讓他們有問題要問,并鼓勵他們探尋解決的辦法。
2 話題推進 對話交流
用話題推進師生之間的交流,簡單的說就是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參與討論、敢于表達,哪怕是說錯了也沒有關系,總好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尷尬。這里說的“話題”,可以是教師為了達到某個教學目標而預設的情境,更可能是在課堂生成過程中的一些突發(fā)疑問或矛盾。這時,教師萬不可急于表態(tài),而應給學生多一些空間讓他們來說,讓課堂在平等的“對話”中推進。下面是我在一堂課上的片段,至今都還記憶猶新。
選修2-2模塊中,復合函數(shù)求導問題是個難點,在這里教材對理論知識著墨并不多。在教學時我在介紹了復合函數(shù)的求導公式后,并輔以相應的練習,還特別點評了前一節(jié)課預留的題目:求函數(shù)y=sinx?cosx的導數(shù)。對這個問題有如下兩種錯誤的做法(sinx?cosx)'=cosx?(-sinx)=sinxcosx;(sinx?cosx)'=(sin2x)'=cos2x。
像以前一樣,我在例題、習題講解結(jié)束后習慣性地問了一句“還有沒有疑問?”這時班上的一個同學竟舉手了“有!”我有些吃驚,全班同學齊刷刷地看著他。同學站起來說道:“書上這個例子誤導了我!”這時有同學開始笑他,我也有些好奇,示意他繼續(xù)“這道題中對x+2不求導還不是一樣的!我之前就是沒看明白?!闭f罷,露出了些許不自在。這時班里隨即出現(xiàn)了附和的聲音,“是的,是的,我也是!”
我基本了解了他們的思維過程和出錯的原因,我很慶幸他們表達了出來。最后我們討論的結(jié)果是:教材用函數(shù)y=ln(x+2)來引入復合函數(shù)求導公式的確不是最好。該函數(shù)雖然蘊含了復合函數(shù)的思想,但求導的過程中考不考慮中間變量結(jié)果都一樣,在形式上容易引起誤會,沒有很強的說服力。同時這個函數(shù)的實際意義也不清晰。我問同學們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呢?讓他們繼續(xù)發(fā)言。有同學就建議換一個函數(shù),比如:求函數(shù)y=(2x+3)2的導數(shù),之前發(fā)言的同學更是來了一句,“只要x的系數(shù)不是1我都曉得怎么回事?!贝蠹冶硎举澩?。課堂在我們之間的這種“對話”中變得很是輕松活躍,看來復合函數(shù)求導在同學們眼里也不過是個“紙老虎”罷了。不過如果學生僅僅只滿足于“x的系數(shù)不是1”學生就明白,我想他們還只是停留在簡單的模仿階段,或許并沒能真正的理解復合函數(shù)求導的內(nèi)涵。至此,我追問“復合函數(shù)求導關鍵是什么?”他們基本都能回答是“對中間變量求導?!?/p>
說實話,我之前真沒想到課堂上會有這樣一段插曲,這讓我著實興奮了不久。我發(fā)現(xiàn)他們大多數(shù)比以前更用心了,在這種“對話”交往中,也漸漸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后我進行了反思,今后的備課除了認真敘寫教學目標之外,還應多做一些課堂預設,以便教學時靈活處理。比如引入時通過求函數(shù)y=(2x+3)2的導數(shù),利用(4x2+12x+9)'=8x+12與[(2x+3)2]'=2(2x+3)=4x+6間的矛盾來產(chǎn)生認知沖突;也或者直接由點評作業(yè)中的錯誤進行引入,既能產(chǎn)生認知沖突,又不超出學生的思維水平還復習了相關的乘法運算,真是一舉多得。
都說“數(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币墙處熢谡n堂上“完美表演”將知識掰開揉碎,不惜工本講深講透,甚至直接告訴學生方法,讓他們不用思考就明白,勢必會大大降低學生思維的層次與價值,讓課堂陷入一種教師教材唱雙簧,學生臺下當看客的尷尬局面。長此以往,讓學生不會學不會問,也問不出什么、思考不出什么來。要打破這種“尷尬”,我以為用問題去激活學生思維的惰性讓“他們動”,用話題去推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讓“他們說”,是個很不錯的手段。
參考文獻
[1]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教學藝術與實踐[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2,12.
[2]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7:56-63.
[3]劉紹學.普通高中實驗教材教科書 數(shù)學選修2-2(A版)[M].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