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時代和新的教育環(huán)境下,如何突破傳統(tǒng)數學課堂教學的桎梏,如何轉變角度來看待數學課,用全新的理念和教學思維來替代舊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更好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將會是本文探究的重點內容。
關鍵詞:轉變 角度 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43-01
隨著我國初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繼續(xù)推行,有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育教學的模式也在不斷的演變中,但是在我國廣大的小學尤其是偏遠地區(qū)的小學課堂教育活動中,因為一些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原因,目前仍舊存在著諸多陳舊的教學模式,諸如“灌輸式教學”“教師主導性”教學等模式,而這些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也依舊存在著,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新課程改革,也不再適應現(xiàn)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很有必要對其進行改革。尤其是在教師的課堂教學這一方面,更加注重實效性的課堂教學應該被置于極為重要的地位。想要做到這些,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思考和反思。
1 確定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和角色
我國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多以“灌輸式教學”和“教師主導性”教學為主,教師在課堂中占據了絕對的地位,這樣的現(xiàn)狀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比比皆是,此種教學模式雖然充分肯定了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突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卻忽略了學生們的感受,也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展示的風采十分耀眼,也能很好的完成事先設定的教學任務,但學生學得究竟如何,或者說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是怎樣的,有沒有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等,都被置于不太重要的地位。這顯然是沒有尊重學生們自主創(chuàng)造的能力教學模式。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創(chuàng)新能力都會很大程度上的減弱。
這樣的現(xiàn)實情況很容易導致實際課堂上的死氣沉沉和學生們自主思考能力的欠缺,針對這些情況,筆者認為,要想實際課堂教學過程變得精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將原先的以教師為主導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導,而教師在其中應該充當輔助者的角色。這種角色和地位的轉換到底會使現(xiàn)實情況有怎樣的改觀呢?下面我們將就這個問題進行探究。
2 轉換角度需要讓學生有創(chuàng)造的機會
在新課程標準剛剛推行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地位的呼聲甚高,但是教師在實際課堂操作過程中,卻有十分大的難度,尤其是對于剛接觸數學這門學科不久的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是這樣,如果強行的呆板的按照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來制定課堂教學計劃,很容易讓教師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中去,唯有針對不同年齡和學齡的學生做出不同的教學計劃和課堂實踐,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诖朔N考慮,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一定要有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們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比如下面這樣一個課堂實例。
師:一架敵軍的探機在我國某領海上空盤旋,假如我們以中國護衛(wèi)艦為觀測點的話,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出這架敵軍探機的準確位置嗎?[1]
生1:這架敵軍探機在中國護衛(wèi)艦的東北方向。
生2:東北方向是個很大的區(qū)域,你這樣說講不清楚它的具體位置。
師:生2同學提出的問題很好,值得我們去討論,下面以組為單位,用坐標和量尺等工具來準確定位這架敵軍探機的方向。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教師原本可以采取自己在黑板上動手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但是采用這樣的方法以后,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們的想象力,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也為學生們自己解決問題找到適宜的突破口。在后面的教學中,教師可對部分學生的課堂練習成果進行分析和講解,以達到讓學生深入了解的最終目的。
3 轉換角度需要合理的反思
“反思教學”一直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更是如此。[2]在小學階段,因為學生們的理解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有限,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予恰當合適的引導才可以,換句話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帶著學生一起進行反思。
就上述這個課堂實例而言,其實它涉及的面甚廣,不僅運用了平面空間的知識,也運用到了諸如“點、線、面”這樣的知識點,所以在學生們用工具嘗試找到這架敵軍戰(zhàn)機的地理方位后,教師要進行一定的檢閱,比如看一看學生們的劃線是否準確,工具運用是否恰當等等,對于學生們經常犯的錯誤應該給予當堂指正。從而達到最優(yōu)的實際的課堂教學實效。
4 轉換角度需要長期的堅持
任何事情的發(fā)生和演變都需要長期的堅持,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更應該是如此,在新課程標準下,要想改變小學數學的實際課堂教學效果,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筆者在這里提出的轉換角度是蘊藏在實際教學過程之中的,但轉換教學的角度和模式并非是全盤否定先前擁有的一切的教學方法。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比如傳統(tǒng)的教學中一貫要求的對于新知識的預習和舊知識的復習便是一定要保留的內容之一,而在數學這門學科中,更需要依靠加強練習以及舉一反三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平日的教學間隙中,教師在對于練習的實際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符合課堂和學生們的實際,由淺入深和層層遞進,對于小學生不能用太高的標準來要求,著名教學教育家波利亞曾提出這樣的觀點:“好問題像找蘑菇一樣,找到一個之后,應該嘗試著在其周圍也找一找,很有可能發(fā)現(xiàn)其他的蘑菇”。[3]而這,正是對于舉一反三的最好詮釋。
而且在教學反思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也需要教師抓住重點的內容進行反思,對于學生們易忘和易錯的知識點要進行總結和概括,而后加強對某些重點內容的分層練習以起到強化鞏固的作用。
5 結語
根據上述的探究與討論,筆者認為,想要在短時間內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時效,需要規(guī)避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的諸多弊端,用全新的理念和思維來定義新課堂效果的標準。首當其沖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達到開發(fā)學生智力和自主能力的標準,尊重恰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實際的教學效果的目的,尊重小學階段學生的能力和智力以及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尤其是要做到長期的堅持不懈,切忌短時而立,長時而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高效數學課堂的標準。
參考文獻
[1]楊惠娟.從學生的角度看數學課[J].小學數學研究,2011:25.
[2]趙冬臣.小學數學的優(yōu)質課堂分析[N].東北師范大學,2012:12.
[3]楊惠娟.從學生的角度看數學課[J].小學數學研究,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