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它是一門生活化的學科。而初中地理是學習地理知識的起步階段,廣大教師更應該通過生活化的方式來實施地理教學,積極鼓勵學生善于在生活中對地理知識進行學習,并能夠把地理知識和生活實際、人文焦點有效結合起來,以此來對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進行提高。然而,怎樣突破課堂教學這樣的狹小空間,把生活融入到地理教學當中,從而讓地理趨于生活化是目前初中地理改革所面對的主要問題。本文就對初中地理的生活教學做一些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初中 地理教學 生活化 新課程改革標準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044-01
現階段,以往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普遍存在于初中地理教學當中,以書本和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還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地理教學與生活相脫離,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诖耍诔踔械乩斫虒W當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所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一些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的生活背景作為支架,適當地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這樣既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地理課堂,又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轉變,真正讓地理教學趨于生活化,從而體現自身價值。
1 以鄉(xiāng)土地理為著眼點,提高學生生活觀察力
鄉(xiāng)土地理存在于學生的身邊,在地理教學中以鄉(xiāng)土地理為著眼點,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與接受。初中地理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對周圍的人事物景進行留心和觀察,多思多看多想,從而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比如,在講授新課標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季風氣候顯著》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對學校操場上國旗的飄動方向進行觀察。然后問學生:國旗的飄動方向在一年四個季節(jié)當中都是一樣的嗎?然后讓學生聯系已經學過的知識,像初一學過的野外辨別知識,對他們進行分組并實地觀察,學生在討論與查閱相關資料后得知:季風氣候是一年當中因盛行不通風向的季風而形成的氣候類型。初中地理教師要善于對生活當中一些有趣以及有價值的地理現象進行捕捉,積極引導學生對這些地理現象的變化、地理現象的發(fā)展過程進行觀察,在分析和討論時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久而久之,學生會在觀察當中產生了學習興趣,也學會了大量的地理知識。因此,要想讓初中地理教學趨于生活化,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觀察力是前提和基礎。
2 以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為導入點,促使學生生成新知識
初中地理教師要善于運用教室環(huán)境、課文文景以及學生的心境來讓學生對地理教學進行情感體驗。學生在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情境當中感受和體驗,更能產生求知欲望,并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來,以此來對地理知識進行愉快地感受和體驗。比如,在講授《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故事情境,以此來把學生帶入到學習當中來:有一位巴西人在暑假期間來我國旅游,在北京旅游時,北京下起了一場大雨,于是這位巴西人就趕緊買了一把傘帶在身邊。接著他去了新疆,新疆的民俗風情以及遼闊的邊疆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但是他在這里玩了半個月雨傘都沒有派上用場,于是他就把雨傘扔掉了。然而就在他去廣州旅游時,大雨又開始下起來了,這位巴西人不禁懊惱地說:我怎么這么倒霉??!在學生的歡聲笑語當中,教師問學生:通過研究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討論為什么出現這種現象?我國的降水有什么分布規(guī)律?學生通過積極討論得知:我國的降水量受夏季風的影響從東南向西北地區(qū)逐步遞減,這就造成了在我國夏季,西部全年少雨而東部南方有著很長的雨季,北方則有著很短的雨季,不是這位巴西人倒霉,而是他對我國的降水分布規(guī)律不了解。通過教師合理的引導以及準確的調控,學生的情感被有效激發(fā),課堂活躍起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還促使學生生成了新知識。
3 以融合熱點時事為共鳴點,增加課堂教學實效性
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教師要與身邊所發(fā)生的熱點時事進行緊密結合,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與學生的心理需求相順應,也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精神集中,并能有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從而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比如,在講到《生態(tài)問題》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汶川地震這一熱點事例:2008年5月12號14時28分,四川汶川地區(qū)發(fā)生了8級強震,一剎那,大地顫抖,山河移位,生死離別……大量的房屋被摧毀,死亡人數達到了近7萬人,整個汶川滿目瘡痍。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深深地被地震所帶來的破壞給震撼了,在對離去的人們進行哀悼的同時,也在考慮當今的生態(tài)問題。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放一些汶川地震的錄像,讓學生親身去感受,并在對地震形成的條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問學生:我國哪些地方還發(fā)生過地震?這樣既能把學生的情緒給調動起來,又可以對他們的求知欲望進行激發(fā),學生都紛紛帶著濃厚的興趣以及強烈的欲望參與到激烈的討論當中,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4 以設計生活化的地理作業(yè)為切入點,讓學生學以致用
學習地理知識是為了能夠對生活進行正確理解,并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以往傳統的地理作業(yè)主要是教師依照教學內容從地理教科書中去選擇一些練習題,形式比較單一,對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進行了制約。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地理作業(yè)要有機聯系現實生活,這樣既讓作業(yè)充滿了情趣性,又讓學生感受到了地理的魅力。基于此,廣大地理教師要應用地理知識對生活化的地理作業(yè)進行實驗、設計以及創(chuàng)作,能夠讓學生在作業(yè)當中動腦動手并養(yǎng)成用地理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學習“太陽正午高度”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正午12時是太陽在一天當中所達到的最高高度,從你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一天最熱的時間是正午12時么?原因是什么?第二個問題,唐朝詩人岑參有一句名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其中詩句當中的“梨花”指的是什么?第三個問題,從北京坐飛機去烏魯木齊需要花費3個半小時的時間,而從烏魯木齊坐飛機以同樣的速度和航線去北京則只花費3個小時,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理由是什么?通過這樣問題,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自主選擇作業(yè),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
5 結語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是教師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指引學生對地理進行學習的教學策略,它補充了以往傳統教學脫離生活的鴻溝,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活感受進行了豐富,能夠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當中去自覺接受地理并愛上地理。
參考文獻
[1]郭慶玲.生活化教學:維度與可能[J].新課程(綜合),2013(1):47.
[2]裘煒.淺談開展科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究[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3(3):66-67.
[3]金婉璐.淺談生活化教學[J].時代教育,2013(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