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的前提。所以說我們從小學開始,就要注重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本文就教師如何發(fā)揚學生主體地位,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創(chuàng)新能力 培養(yǎng) 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015-01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師不能一味的灌輸知識,教師應該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和引導者。那么怎么才能使得語文教學達到這種境界呢?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得出以下做法和體會。
1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鬃右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所以說,要想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就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從天而降的,而在于教師的精心激發(fā)以及在教學中的巧妙設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一個故事,看一個視頻等都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比如說在教《鯨》這課的時候,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鯨”字,然后叫學生猜一猜我的用意是什么?一提到“猜”,學生就認為是猜謎語,興趣便被激發(fā),聽課就來勁了。于是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有的說:“呂老師的字寫漂亮,想在我們面前露一手”。有的說:“呂老師是想告訴我們:‘鯨’字是‘魚’字旁,但不能憑它是‘魚’字旁就說‘鯨’就是魚”。有的說:“呂老師是想借‘形’表‘意’,從她寫的大大的‘鯨’中,告訴大家‘鯨’是最大的動物”。我對學生的回答,不隨便表態(tài)對與不對,只是一笑了之或頻頻點頭;要求學生把課文瀏覽一遍,在學生對“鯨”的認識取得一致,確定它是最大的哺乳動物后,我又在“鯨”字旁邊寫上:1、2、3、4、5、6、7這樣的阿拉伯字,在“1”旁邊引導學生寫上一個“大”字,接著,讓各組派代表上來在其它的序號旁邊寫上答案。學生的興趣就這樣被激發(fā)出來了,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完成了課堂任務,使學生充分的了解到了鯨的生活習性以及特點,充分的表現(xiàn)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2 積極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拓展學生的思維發(fā)散和遷移
如果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學習內(nèi)容學習是感興趣的話,學生就會很積極的去學;但是相反的要是提出的學習內(nèi)容是學生不感興趣的,學生自然也不會好好學。所以說教師一定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去閱讀課文,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自由的議論,提問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就會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當中,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及共同研究的學習模式,根據(jù)學生的特點以及實際,讓學生能夠大膽的說過心中的話。比如說在教《植物媽媽有辦法》的時候,就先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植物是用什么方法旅行的?然后我就把課文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可以在我的朗讀中感受到蒲公英媽媽的對孩子的喜愛以及關心,然后我又趕緊說,同學們,植物是用什么方法旅行的呢?我們就以蒲公英為例。(1)我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2)自己讀課文,自己討論;(3)教師指導性朗讀;(4)學生練習,進行比賽朗讀。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學生的心靈得到了熏陶,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
3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熏陶學生道德情操
小學語文要重視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以及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要積極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生的心靈都是純潔和美好的,教師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體味到并且可以弘揚美,在這當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良好的情操。所以說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積極發(fā)揮情感因素的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審美情趣。小學的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在寓言,童話故事以及詩歌當中就有很多美好的心靈,美好的意境。所以說學生的情感是比較好激發(fā)的。學生之所以會對課本中的人物有崇拜之情,是因為被書中人物的情感所驅動。對于怎么在語文教學當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對美得向往,以下是我的兩點體會。
3.1 因勢利導,善于點撥
勢,就是指的學生的心理和教材的內(nèi)容。也就說通過學習教材中的內(nèi)容去領悟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在教授《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的時候,我就先掛出了一些示意圖,讓學生去觀察邱少云的表情和眼神,緊接著讓學生聽錄音機閱讀教材,讓學生可以體會到當時邱少云被火燒時候的痛苦,讓學生去想象,去體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并且讓學生通過閱讀和理解課文,找出自己和邱少云在思想上的差距,讓學生領會到自己的不足,讓教學起到文道統(tǒng)一,殊途同歸的作用。
3.2 熏陶感染,潛移默化
小學的語文教材在形式上也是多樣的,書中的作者妙筆生花的描繪了很多鮮明的形象,包含著豐富的情感色彩。比如說在教授《桂林山水》這一課的時候,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來教學,讓學生可以感受到親臨其境,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美好景象。
4 參與實踐活動,提高閱讀能力
語文也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科目。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就是閱讀,所以,我要求我的學生要利用好圖書館,網(wǎng)絡等載體,積極的去查閱一些信息,比如說我在教授《只有一個地球》的時候,結合教學的目的,讓學生去聯(lián)系實際,我們永福的母親河西江,讓學生去思考怎么來保護西江,建設我們美麗的永福。學生們就積極的去查閱一些資料,準備的也都很充分,在課堂上發(fā)言的時候也是頭頭是道,這也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的提高。
我的教學實踐表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如何得法?說來話長。我想:只要教師對學生有一顆真誠的愛心,什么樣的“得法”模式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但愿我們的語文老師都能認真地去探討!爭做一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先鋒!
參考文獻
[1]趙若苓.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5(5):81-82.
[2]杜俊坤.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