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取決于課堂教學質(zhì)量,更取決于閱讀教學。因此,要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首先要在閱讀教學上下工夫。但凡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在他們的課上,內(nèi)容深一些的課文,能抓住要領,上得深入淺出;內(nèi)容淺顯一點的,能淺文深研,上得厚實而有味道,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效率很高。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我認為,不僅需要教師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開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和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還要有一定的教學理論修養(yǎng)和先進的教學觀念,尤其是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必須要找出相應的閱讀教學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徑。下面,筆者結(jié)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經(jīng)歷,針對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談幾點看法。
一 正確把握三維目標,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長期以來,許多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時,往往只考慮知識和能力,即只偏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誤認為誰的語文分數(shù)考得高,誰的語文素養(yǎng)就高,漠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忽視學生學習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是根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因此,在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做到:(1)在教學的指導思想上,要認清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維目標的實施,絕不是三維之間的幾何相加,它是在閱讀教學一體化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2)在實施的策略上,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選擇恰當?shù)慕虒W突破口;(3)在評價的方法上,要采用綜合評價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試分數(shù)上;(4)在教學上要注重“練什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很大程度上就是閱讀訓練課。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語文課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載體,以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為依歸”的課。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時,必須要把閱讀訓練的內(nèi)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評價鑒賞能力和閱讀技能)放在課堂教學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二 以學生為主體
在閱讀教學中,誰是閱讀的主體,這是閱讀教學中必須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先是教師鉆研教材,閱讀教參及相關資料,然后寫出教案。這個教案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課堂上要提哪些問題,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是什么?以及與問題答案相關的板書、提綱。教學時,教師常常采用談話的方法,將“預設”好的問題與結(jié)論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猜測,這種“請君入甕”式的教學,使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久而久之,學生的個性被泯滅,創(chuàng)造的天賦被扼殺。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那么,在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呢?
第一,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把閱讀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促使他們主動地讀、專心地讀、興致勃勃地讀,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產(chǎn)生獨特的個性化感悟。要為學生在文本言語與主體直接經(jīng)驗之間架起“橋梁”。文本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間接的,學生對此沒有直覺的經(jīng)驗,這就需要教師啟發(fā)學生,喚醒學生記憶,借助自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相似的直覺經(jīng)驗去解讀文本的內(nèi)容。第二,要積極鼓勵學生通過批判性閱讀,培養(yǎng)問題意識,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閱讀實踐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指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樣做,既可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 變“傳話式”教學為“參與式”教學
目前,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關注的是可以轉(zhuǎn)化分數(shù)的諸多結(jié)論,如讓學生背誦詞語解釋、重點句子的含義、課后練習的答案等,教學過程成了教師講學生聽或教師問學生答的“傳話式”“受話式”教學。在這種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是以掌握知識、應付考試為目的的,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關懷,扼殺了學生的個性,使閱讀教學走向了異化?!墩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要變“傳話式”教學為“參與式”教學。所謂“參與”,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參加到學習實踐活動中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實質(zhì)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四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參與式”教學
首先,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參與式”的閱讀教學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良好氛圍,這是實施“參與式”教學的前提。
其次,師生共同走進文本。教師走進文本,就是要鉆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有組織和引導的“底氣”。要做到“一讀、二想”。讀,就是要反復朗讀教材,讀出教材中的精妙之處,讀出自己獨到的發(fā)現(xiàn)。想,就是要想一想學生在閱讀教材時可能會遇到哪些疑難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在學生閱讀文本時,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認認真真地把課文讀好,除了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外,還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留給學生寶貴的閱讀時間;另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與文本對話架起“橋梁”。同時,抓“生成性”教學。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的重要特性是“預定性”,問題及問題的結(jié)論都是教師預先設定的。而參與閱讀教學的重要特性
生成性”,問題及問題的結(jié)論主要靠學生參與過程中生成。因此在參與式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學會傾聽,欣賞學生的“真情告白”,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生成性話題,組織學生展開思維的碰撞,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層的思考,提高“參與式”教學的質(zhì)量,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gòu)。
總之,作為21世紀的語文教師,只有深刻領會和把握當今語文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的內(nèi)涵,并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教學活動中,重視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