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贝蠓舱Z文素養(yǎng)高的孩子,語言及文字的表達能力都很強。寫作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是學生認知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因而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多年從事語文教學的我在平時的作文教學實踐中總會遇到一些“學困生”,他們怕作文,每次作文時候不知道寫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寫;有的雖然知道寫什么,可是寫出來之后卻與自己的想法南轅北轍……我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習作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無話可說、無事可敘、無情可抒。盡管教師在指導時細致入微,但是學生還是寫得空洞單調,枯燥乏味。每位語文教師都希望自己有一個金手指,只要輕輕一點,學生就可以呈現(xiàn)七步之內的神奇。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說明閱讀對于寫作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良好的閱讀,是學生與文本的一種對話,是對小學生生活體驗的一種刺激。而只要我們的語文教師努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總有一天我們的學生一定會欣然寫作,對作文不再說不。
1.精讀教材課文
好的文章可以讓激發(fā)他們對美的渴望。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大都是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文質兼美的文章,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教師講讀課文中,充分發(fā)揮教材中經(jīng)典課文的作用,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體會其中的這種美?!俺踝R魯迅”這個單元中包含四篇課文,《少年閏土》中關于鄉(xiāng)村夜景的描寫讓人記憶猶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對于人物外貌的描寫讓人浮想聯(lián)翩——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不論是看瓜刺猹還是雪地捕鳥,不論是潮汛看魚或是海邊拾貝都是那么的有意思。一面中遠近明暗處對于魯迅的外貌的描繪,讓學生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這樣的形象——頭發(fā)約莫一寸長,原是瓦片頭,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學生一定不但感受人物特點,也感受到了作者的精彩地描述。
好的文章可以引發(fā)孩子說和寫的欲望,比如《跑進家來到松鼠》,寫的是一只松鼠跑進作者家后,把方糖、面包皮等食物叼到大柜頂上,以‘儲存冬糧’;還忙活了一個早晨把作者一家采來的一籃子蘑菇全都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頭巾等東西叼到煙囪里,給自己墊窩。整篇文章充滿了童心童趣,這讓孩子們也有了話題,因為他們飼養(yǎng)的小動物也曾給他們帶來無限樂趣;《老人與海鷗》一文的主人公感動了每一個孩子,這也引發(fā)了他們對自己和對社會的思考?!白魑木褪菍懓l(fā)生在身邊的人和事!”學生們終于對生活是作文描述的對象這一道理有所感悟了。正是這些與讀書有關的活動,真正引導了學生,在閱讀中擴展視野,學到知識,欣賞中提高了認識,培養(yǎng)了寫作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么一段話:“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努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边@段話讓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語文教學工作總結的一句話“課文只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這句話是對應試教育的直接否定,體現(xiàn)了大教育觀,素質教育的語文課堂應該把課文當作例子。人教版的語文課本都是按照主題方式來編排的,把一個主題內容的課文放在一個單元中。這樣,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選取一兩篇作為范例教學生學習,進行精講,并歸納出這一類文章的學習方法,再把剩下的幾篇指導學生自學,讓學生掌握方法。在此基礎上,順勢推薦閱讀同一主題的不同作者的文章或者同一作者不同的文章。如此的讀書破萬卷,定能下筆如有神。比如,在教學《月光曲》這篇文章之后,我推薦給學生一部電影《復制貝多芬》;在教學《永生的眼睛》這篇文章之后,我推薦學生閱讀《愛之鏈》、《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推薦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
2.誦讀唐詩宋詞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币馑际且粋€人應該學習用詩一樣的語言表情達意,這是衡量人的文化修養(yǎng)高低的重要標志。我國歷代的教育家、文學家也都提倡讓小孩子背誦經(jīng)典詩詞,以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yǎng)及表達水平,諸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等,充分說明了朗讀、背誦詩詞的重要和必要。誦讀古詩詞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語文,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力、記憶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在不斷地咀嚼、玩味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優(yōu)秀的古詩詞將成為促成學生人格的全面成長,啟迪他們一生的源頭活水。唐詩、宋詞、元曲……這些民族文化的精華都被推薦為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篇目之中,其實也正是符合了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3.泛讀各類書籍
古人認為“多讀”是“寫作”的前提條件。無數(shù)的有成就的作家名人他們的成功都源于大量且廣泛的閱讀,因為寫作材料要從大量的閱讀中去積累,去提練。寫作的方法、技巧到“萬卷書”中去體會,去借鑒。與此同時,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也是新課材的明確要求。由此不難看出:廣泛閱讀,可以拓寬學生寫作的視野,打開寫作思路,提高作文水平。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年齡、社會閱歷和閱讀的各種書籍。無論是詩歌、寓言、童話還是小說,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xiàn)代的,無論是文學讀物,還是科普讀物,也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閱讀的內容和范圍不作限制,越廣泛越好。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魅力,驚訝于作文就是寫身邊的事,周圍的人。教育學生隨身準備一個記錄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錄下來,想背書似的牢記在腦海里,隨時積累寫作素材。這樣的“厚積”才會有今后的“薄發(fā)”。
只要我們春天埋下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的種子,用心澆灌集諸子百家書籍之精華的活水,定能在孩子心靈的信箋上收獲滿滿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