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是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針對農(nóng)村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本文主要嘗試從作文素材積累、行文組織方法指導、修飾、修辭方法指導等來破解這一難題。
【關鍵詞】農(nóng)村小學作文教學 觀察方法 行文組織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而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常常出現(xiàn)教師怕教、學生怕寫的現(xiàn)象,批改學生的作文也無從下手。綜上所述,我認為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由于農(nóng)村學生的知識儲備、閱歷水平都相對比較低,作文教學難度更大,這成為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師頭疼的問題,因此抓好作文教學也就抓好了語文教學。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習作的要領,并且在作文中科學合理地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呢?關鍵在于教師的習作指導,通過指導可以讓學生在習作中充分展示個性、放飛心靈、抒發(fā)情感,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習作方法與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根據(jù)小學生的學齡特點與知識能力水平,把作文教學分為寫話教學、習作教學兩部分,對不同學段的作文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它是作文教學的標桿,也是作文教學的目標與方向。如何達到課標要求的目標呢?關鍵在于學生必須心中有物,如果心中無物,學生就不知道從何入手,自然就無話可說了,也就談不上什么見聞、感受……如此何來作文的自信心?以農(nóng)村小學中年級的作文教學為例,結合這些年來在習作教學中的實踐與體會,我認為抓好農(nóng)村小學作文教學應該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來引導學生學會習作。
一、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方法,做到“心中有物”
作文素材來源于生活。在作文教學中應該積極鼓勵學生深入地觀察生活、理解生活,從生活中吸取營養(yǎng)。只有深入地觀察生活,理解生活,才能讓學生的習作“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并且言之有物。
農(nóng)村生活雖然不如城市,但同樣豐富多彩,有多種多樣的勞動生活,如在春播夏收中農(nóng)作物的不同生長規(guī)律、形狀特點等是非常值得我們用心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學習的;更有家務勞動中獨特的飼養(yǎng)動物的親身體會等,它們不僅是農(nóng)村孩子平常最容易見到的,而且充滿著農(nóng)村生活的情趣??梢哉f農(nóng)村生活同樣美好,只要學生深入生活,認真去觀察、去挖掘,不因為常見而視而不見,就同樣能夠寫出精彩的文章。因此,只要學生有了仔細觀察的習慣、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和表達的欲望,那么學生就不愁作文沒有內(nèi)容可寫,或者寫出來的內(nèi)容干巴巴的。
觀察是學生了解事物的重要方法?!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觀察、思考、表現(xiàn)、評價的能力?!边@就告訴我們作文教學要源于學生實際,即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很精彩,關鍵還在于你能否用你的慧眼去發(fā)現(xiàn)?而要有所發(fā)現(xiàn)就要學會觀察。作為農(nóng)村小學生,他們的知識能力水平明顯會不如城市的,對什么是觀察方法,如何才能掌握科學有效的觀察方法是不大清楚的,因此要讓學生掌握觀察的方法,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是學生理解掌握有關觀察方法的重要途徑。
基于農(nóng)村學生的實際,在語文教學中先“授之以漁”是必要的,而語文課本則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子、范文。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結合課本所提供的范文,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觀察,并且歸納出觀察應注意到的幾個問題,即觀察可以按一定的順序進行,也可以借助各種感官進行全方位的體驗,還可以從事物的形狀、顏色、動作、表情等入手。在以后的習作教學中,結合課本所學知識和農(nóng)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觀察情境,讓學生在實際中加以運用,從而讓學生在習作中初步學會通過一定的觀察順序、觀察手段來觀察事物。
心中有物是寫作的基礎。課標要求作文教學要達到的目標是“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這必然要求學生首先要做到心中有物,為此學生必須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通過觀察學生積累豐富的素材,心中有物,這是寫作的基礎。為此,在學生學會一定觀察方法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對平時遇到的事物進行仔細觀察,同時對自己有疑問或有興趣的事情也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學會作更深入的調(diào)查與探究,把自己觀察到的東西以記日記的形式記下來,這既使學生養(yǎng)成積累素材的習慣,又讓學生在記日記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素材,做到心中有物,從而有寫作的基礎與資本。
二、指導學生學會行文組織方法,做到“量體裁衣”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同樣的,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素材也是豐富多彩的,如何讓學生把這些豐富多彩的東西組織起來,讓它們變得更漂亮呢?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會作文的行文組織方法。為此,首先引導學生學會把平時積累的素材按一定的方式進行歸類,如把素材分成描寫場景的、描寫動作的、描寫心理活動的等,這既方便學生需要的時候查找,又有利于學生學習歸類的方法。其次是引導學生將積累的素材與作文相結合,并嘗試在作文中使用一定的組織方法,因此,通過作文指導與訓練,學生掌握了諸如總分總式、分總式、并列式等形式的行文組織方法,作文就不會讓人感覺雜亂無章。同時由于學生有了觀察作為基礎,在習作時就有相當?shù)牡讱?,寫出來的東西也就有血有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小學語文課程新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周一貫.60年:小學作文教改皈依童真本色的求索[J].語文教學通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