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最大的價值在于教育。而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充分發(fā)揮音樂課的責任教育功能,對于實現(xiàn)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的是如何在小學音樂課中滲透責任教育,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具有責任感的有用之材。
【關鍵詞】小學音樂 責任 教育
責任感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是健全人格的基礎。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明確指出:“沒有責任心,就不會有真正的工作?!痹谛W音樂課滲透責任教育,不僅可以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具有責任感的優(yōu)秀學生,也可以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勇于擔當?shù)慕ㄔO者。
一、改進教法,增強學生的自我責任意識
自我責任意識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之一,也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的重要基礎。學生本來就具備與生俱來的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如果教師能夠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需要的教材實際,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就吸引學生熱愛音樂課,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責任意識。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入手,引領學生主動積極的不斷求知。
激發(fā)高中生熱愛音樂課老師動情的范唱和表演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的范唱和表演會使學生對歌曲的內容、情感和風格等有一個完整的印象,激發(fā)學生學習歌曲和表達歌曲的積極性。例如,筆者曾上過一節(jié)公開課,這節(jié)課主要圍繞閻維文的《母親》歌曲進行,輔助欣賞《燭光里的媽媽》、《祖國,慈祥的母親》的公開課。教唱歌曲前,提出:“同學們,你們愛自己的母親嗎?今天,老師想用歌聲來表達自己對遠在他鄉(xiāng)母親的愛。如果,你覺得老師的歌聲能讓你感受到我對母親的愛,請大家為我鼓鼓掌……”。話音剛落歌聲響起,我配上伴奏帶,帶著對母親的思念全身心地進行范唱,臉上表情深情而細膩,甚至眼眶包含著淚水,演唱時還根據(jù)歌詞內容附帶了一些形體動作,雖然學生并不會唱這首歌,但也有所耳聞。于是,學生已被我的歌聲所深深打動,個個都淚流滿面。隨著歌聲接近尾聲,課堂上顯出深情而莊重的氣氛,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我就借機問一位學生:“你為何淚流滿面?” 他用顫抖的聲音說“老師,你的歌聲讓我想起我的母親也是這樣含辛茹苦,我沒好好學習,感覺對不起她”。還有的說:“老師,你深情的演唱,讓我感覺到眼前的你就像是我的母親和我訴說她的期望” ,“平時,她的嘮叨,我根本沒感覺,可今天聽你含淚演唱,我----”她低著頭并哽咽了。我就趁熱打鐵,請他們欣賞原唱,并提出一些問題進行分析解決。在熟悉歌曲的程度上,學生們個個唱的比平時動情多了。
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進音樂的殿堂中來,讓學生通過聆聽,對作品的旋律、風格、情緒、速度、力度有了初步的感受,能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發(fā)掘小學音樂教材的德育功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音樂教師要注意發(fā)掘小學音樂教材的德育功能,在音樂課中滲透責任教育。注意音樂教學中結合所學歌曲,適當展開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讓既學生收到美德熏陶,又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比如《松花江上》這首歌曲,是有張寒暉在1936年11月創(chuàng)作的,當時蔣介石不抵抗主義,使前線的官兵,攜老帶小布滿西安街頭,他們被迫流亡關內,有家不能歸,有仇不能報,都天天為反共人民而去打內戰(zhàn)賣命,人人心頭郁結著悲苦怨憤,要傾吐、要爆發(fā),當時正在西安教書的張寒暉見到此情此景,于是就寫了這首歌,了解了這些后,在范唱時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用心的去唱,以情帶聲,最后悲憤的呼喚“爹娘啊,爹娘啊”更使人肝腸寸斷,心潮澎湃,竟使人流下兩行熱淚,再加上對歌曲創(chuàng)造背景的講述,由此便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經(jīng)過反復練唱,喚醒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又如在教學《保衛(wèi)黃河》一歌時,我向同學們介紹了冼星海的生平。他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1929年10月隨母親去法國巴黎勤工儉學,每天做10個小時以上的苦工,生活極其困難,但他不僅以優(yōu)越的成績畢業(yè)于巴黎音樂學院,而且還學到了高超的藝術技巧,成為一名引人注目的音樂家。好多人勸他留在巴黎,他都拒絕了,回到祖國并創(chuàng)作了《黃河大合唱》,歌曲一經(jīng)問世,便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了全國。周恩來同志聽了這部合唱,隨即為冼星海同志寫下了“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的題詞。音樂家真實的故事引起了同學們的強烈共鳴,他們不僅表示要珍惜幸福生活、珍惜美好的學習時光,還要立志學習音樂家刻苦學習的精神,并樹立了遠大的理想目標。通過這種隨著歌曲的學習的德育教育不僅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還增強了社會責任感,使學生樹立為祖國奮斗的目標。
三、集體競賽,增強學生的集體責任感
集體責任感是指學生自覺意識到作為集體一員的尊嚴和榮耀,從而更加熱愛集體,珍惜集體的榮譽,并能推動學生積極向上的一種情感,這是學生自我責任意識的升華,也是形成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基礎。這種意識的形成,會促使班級進步、人人向上,為學生今后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為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積極為集體爭光的意識。比如,在歌曲學完后,我就會讓同學們進行分組演唱,教師可為比賽設置了獎勵,并讓全班同學為優(yōu)勝組鼓掌,甚至可以贈予流動紅旗,并注意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環(huán)境,使集體榮譽成為同學極需的心理訴求,讓同學們都為自己是優(yōu)勝組的一員感到驕傲。這樣,在每次的分組演唱中同學們都會把自己音樂潛質充分體現(xiàn)出來,不僅提高了演唱的水平,也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和責任感。如果能結合重大節(jié)假日,如“七.一”的有關歌頌黨、“八.一”歌頌祖國,還有父親節(jié)歌頌父愛、母親節(jié)歌頌母愛的歌唱比賽,就會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對親人、對祖國、對社會的責任意識了。
總之,責任感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如果教師能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加以滲透,逐步地強化,就會使每個學生都擁有一顆美好的責任心。
【參考文獻】
[1]劉世保;責任教育研究指導[J];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2]鮑玲;略談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探究式學習嘗試[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