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殖民主義文化身份理論強調(diào)文化身份只有放在多文化背景下的各種民族文化雜交中以及本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中才能夠很好地被定位。而李安導演作為最具有影響力的華裔導演,其早期拍攝的“家庭三部曲”通過鏡頭帶來中西文化的視覺沖突。本文選取三部曲中的《推手》來深入探討影片中人物的文化身份的認同和建構過程。
關鍵詞:后殖民主義;文化身份;文化建構;《推手》
[中圖分類號]:I1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3-0-01
1、 綜述
自從二十世紀50年代埃里克森最早開始對身份這個主題的研究以來,對身份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方面的文獻基礎。不過大部分文獻都是關注于個人身份和種族身份。然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大批移民浪潮的涌起,多元文化的碰撞下移民群體處在兩者或者多種文化的邊緣地帶,英國著名學者喬治拉倫指出,只要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沖突和不對稱,不管是以何種形式進行交往,文化身份的問題就會出現(xiàn)。因此在移民研究中文化身份的認同和重構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其中后殖民理論視角下的“關于文化身份研究”成了一個重要理論命題。
后殖民理論持一種多元開放的文化身份觀,不存在一種一成不變的文化身份,而總是在時刻被塑造著,處于一種重新被定位和建構的未完成狀態(tài)。文化身份的認同核心在于的文化價值觀念的認同,并需要與異質(zhì)文化的比照中才能清晰地現(xiàn)出。然而一個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共同語言,共同信仰,共同文化習俗,共同行為模式等在某一個階段來說是相對穩(wěn)定的,構成了這個民族的文化身份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分裂和重構。同時也并不意味著認同接受文化(receiving culture)的文化價值和行為模式就完全摒棄傳統(tǒng)文化(heritage culture)。就拿美國亞裔群體來說,在文化身份的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一下四個過程:1)尋求認可;這個時期的華裔移民在美國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不管是美國文化還是亞洲文化都不能定義華裔的身份問題。2)為傳統(tǒng)文化的辯護;這個時期的華裔在認識到中西文化差異的同時更多地意識到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林語堂先生的《吾國吾民》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3)同化和“臣屬”,這個時期的華裔已經(jīng)已經(jīng)完全“西化”,這美國社會中出現(xiàn)了更多的聲音。3)后同化時代。當下這個時期的華裔在西方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中重拾傳統(tǒng)文化。
2、電影《推手》中文化身份的認同和重構
隨著跨文化交往的加強,中西文化沖突也不斷凸顯,越來越多的文學和影視作品關注于中西文化差異和沖突。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湯亭亭以及任碧蓮等都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相繼提到了中西文化沖突中美籍華人的困惑以及尷尬處境。而在華裔導演李安早期拍攝的家庭三部曲在探討東西方文化碰撞下詮釋了華裔群體對于文化身份的認同和重建的思考。
2.1 吉米文化身份的認同和重構
電影《推手》畫面的第一個鏡頭就是朱老在打太極、寫書法,聽京劇,而兒媳婦瑪莎則是在電腦旁敲打鍵盤寫作。無聲的畫面就給觀眾呈現(xiàn)了中西文化沖突的視覺效果。在瑪莎從小接受的西方教育觀念里,子女18歲以后就搬離父母的住處獨立生活,而在中國傳統(tǒng)倫的家庭理觀念里,四世同堂,兒孫繞膝構成了中國的大家庭結構,曉生也對朱老說接他到美國來住是為了讓他享清福的,照顧年邁父母則是子女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中國5000年孔孟之道中孝道的精髓。這種文化印記在作為第一代華裔的曉生身上可以找得到,而在曉生的兒子吉米作為第二代華裔卻找不到這種印記。從瑪莎胃痙攣到朱老用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推拿治療,由于瑪莎不相信朱老的中醫(yī)醫(yī)術而導致過度緊張造成胃出血,在一旁觀看這一切的吉米因此對朱老產(chǎn)生了敵意,并用不太流利的漢語斥責朱老把他媽媽弄壞了,說明吉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了解并極度排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在朱老一家和陳太太一家野外聚餐時,朱老用中醫(yī)的推拿并結合太極中的“氣”給陳太太治病,吉米從剛開始時恐懼的眼神到驚呆的眼神可以看出他已經(jīng)對這位“外來”的爺爺產(chǎn)生興趣,也意味著他對中國文化的慢慢接納。
2.2 朱老文化身份的認同和重構
從曉生對于吉米周末上中文學校湊合著學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曉生在兒子教育并沒有很好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是完全以西式的教育觀來教育吉米。不過雖然朱老和瑪莎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存在分歧,但朱老卻以接納的心態(tài)贊揚了西式教育的優(yōu)點。西方崇尚民主平等獨立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以朋友的方式和子女以朋友的方式;而在父權制度下的中國,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為慎而生孝矣。到影片的最后朱老和陳太太都選擇生活在唐人街。唐人街是中西文化碰撞下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可以看出華裔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尋求文化身份認同和重構。
3、結語
文化身份的認同和重構需要我們在不忘記自己的“根”的同時接納,包容,融入另一種文化,并在兩種文化或多種文化中找到平衡點。在近幾年的電影如《乒乓世家》和《上海之吻》中更多地談及主人公找尋“根”的過程中對照西方的文化價值差異,重構了本民族的文化身份。
參考文獻:
[1]喬治·拉倫.意識形態(tài)與文化身份:現(xiàn)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場[M].戴從容,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巴特·穆爾-吉爾伯特.后殖民理論[M].陳仲丹,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蘇勇,文化身份認同與建構中的文化主體性[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1)
[4]中西文化差異的文化身份建構—解析電影《推手》和《喜宴》[J].紅河學院學報.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