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榆林學院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牟宗三道德形而上學的‘存在’問題”( 11GK21)研究成果。
摘 "要:“生命學問”是牟宗三一生理論創(chuàng)作的根本方向,中西哲學學問的最大差異在于:西方以形而上的“知識論”為核心,而中國則以入世的“生命”感悟為核心。在近代以來,牟宗三先生憂患這種“生命”學問在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shù)的過程中逐漸喪失。如果要開啟新時期的“生命學問”,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同時,須回到儒家傳統(tǒng)的“生命”主體上來,從人生的本體論開始學問。
關(guān)鍵詞:牟宗三;生命學問;憂患意識
作者簡介:張淵(1983-),男,陜西子長人,榆林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B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3--01
一、中西方學問的差異
在牟宗三先生的思想體系中,他經(jīng)常憂患的生命學問意識,源于中西方哲學有著本質(zhì)上的差異性。牟宗三先生說:“中國文化之開端,哲學觀念之呈現(xiàn),著眼點在生命,故中國文化所關(guān)心的是‘生命’,而西方文化的重點,其所關(guān)心的是‘自然’或‘外在的對象’,這是領(lǐng)導線索?!盵1](P10)近代以來,在探索民族發(fā)展道路的過程中,中國學問傾向了學習西方科學技術(shù)與民主政治。但這都未能解決中華民族的何去何從的問題。牟宗三先生認為,問題的關(guān)鍵是“生命學問”的喪失,如果不能生命的本源處學問,那么西方式的科學與民主只能停留在形式層面上,不能很好地和中國文化傳統(tǒng)融合,最終也不能解決民族發(fā)展的根本問題。西方文化也有對生命的安頓和生命的釋放,這都體現(xiàn)在西方的文學藝術(shù)與宗教中。尤其是宗教,是西方人精神的終極關(guān)懷。
二、中國生命學問的迷失
牟宗三先生從“生命”的本體論意義上思考學問,憂患民族的精神文化,他說“中國的生命學問傳統(tǒng)早已斷絕。斷絕與何時?曰斷絕于明亡?!泵鞒砥趯W者開始思考國家和民族發(fā)展問題,但學問層次仍是停留在清朝日積月累的舊制度中,尋求改革變化的道路,這樣終究無法改變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他們開始從文化的源頭,從生命的內(nèi)在尋求解釋。但對管理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由此產(chǎn)生的各種制度,沒有進行徹底的反思,當然對變革社會沒有絲毫的實際指導意義。此時知識分子的所思所想,與西方十七、十八世紀的思想主題并無二致。西方這一時期正是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的時期,是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過程,而中國在這一時期正處在新的王朝重建新制度的過程,然而這個重建仍然是腐朽舊制度的延續(xù),所謂的新制度也是一定程度的歪曲,因此,在學問根本的所指上,并不是與西方平行發(fā)展,而是大相徑庭,走向了曲折迷失的方向。在這一時期,中國學問并沒有覺,扭轉(zhuǎn)歪曲的陷落。因此,在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shù)的時代浪潮中,人們只知道研究外在的對象為學問,并不認為生命可以大有學問?!叭酥恢钥茖W言詞、科學程序所得的外延真理為真理,而不是知生命處的內(nèi)容真理為真理?!盵2](P33)因此,生命處無學問、無真理,只是喜怒哀樂的沖動。當人們把心思完全用在外在紛紛冗雜的具體器物中,生命的狀態(tài)就收到干擾,人的意識容易陷入麻木不仁,無警醒可言。在這樣的生命狀態(tài)下,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shù),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只知皮毛而已。生命學問的價值,只有“盡性”,“至誠以盡性,不息以至命”[3](P430),不斷弘揚生命學問的內(nèi)容,這樣才能凝聚民族的力量。
三、開啟未來生命“學問”
在今天快餐式的文化現(xiàn)象中,人們只是在感性的消費著生命,然后,生命其實在被“捆住”。開啟未來生命,需要從生命憂患開始。在生命學問的內(nèi)涵界限上,主要指向兩個方面,一是主觀主體,這是生命的基點,是生命個體生存感受的基礎(chǔ),主要包含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精神自由,學問指向是道德和宗教;二是客觀社會,這是人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主觀主體立足場所,是個體生命意義向外延伸的必要途徑,學問指向國家、政治、法律、經(jīng)濟等方面的事,這也是生命中必須面對的事,生命中必然存在的客觀事實。個人主觀方面的修養(yǎng),就是個人道德行程,而個人成德是離不開國家的。儒家思想認為i,個人成德不是個人孤立進行的,因為“仁”德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原則,仁德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行程并向外顯現(xiàn)?!傲x以方外”,義一定要客觀化于具體生活實踐上。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背堂鞯勒f:“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边@都是儒家傳統(tǒng)生命哲學的價值體現(xiàn),也契合了《中庸》里面“成己成物”的大道思想?!俺杉喝室玻晌镏且?。合內(nèi)外之道也”于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tǒng)“生命”學問的最高價值追求。
牟宗三的生命學問,繼承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tǒng)價值理念,當近代中國民族遭受西方列強入侵的時候,他始終有一種憂患意識,從“生命”本源去思慮知識分子該如何擔當,如何從本體上去做學問。牟宗三認為,中國有著“生命學問”的悠久傳統(tǒng),在中西古今思想的爭論中,應(yīng)該始終從“性體”上開啟學問,而面向未來應(yīng)該從“心體”上用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繼往開來,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不會喪失中華民族文化的本色。
參考文獻:
[1]牟宗三. 中西哲學之會同十四講[M].北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牟宗三.心體與性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