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講述了一位包含激情的天才詩人短暫的一生,昆德拉以反諷的手法講述揭示了那個動蕩年代的命運、愛情、詩歌這幾大主題,這種表面詼諧輕松實則深刻嚴肅的寫作技巧使得這部小說的各個主題得以完美呈現(xiàn),本文旨在透過反諷對這部作品的幾大主題進行解讀。
關鍵詞:《生活在別處》;反諷;命運;愛情;詩歌
作者簡介:陳薇,女,1981年出生,民族:漢族,籍貫:重慶,學歷:碩士學歷,講師職稱。主要研究方向:文學。工作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3-0-01
捷克裔作家米蘭.昆德拉善于用幽默的筆調、反諷的手法來描繪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他的作品往往表面詼諧、實質嚴肅;表面隨意、實質精心;表面通俗、實質深刻。
《生活在別處》講述了一位包含激情的天才詩人短暫的一生,主人公雅羅米爾一生被母愛包裹,滿懷浪漫主義與激情,總是渴望自己的人生嚴肅崇高,卻以最不嚴肅的方式了卻了短暫的一生。雅羅米爾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嘗試了追求理想、釋放激情、逃離母愛等種種嘗試,昆德拉在敘述主人公的故事的同時,以反諷的手法揭示了那個動蕩年代的命運、愛情、詩歌這幾大主題。
一、浪漫詩人的滑稽命運
雅羅米爾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面臨命運的嘲弄,他的降生不是因為父母的愛情,而是因為母親的意外懷孕。雅羅米爾從小被過度的母愛所包圍,因此對母親產(chǎn)生了不正常的依戀。母愛在他的外貌、性格、情感等方方面面都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記,母親剝奪了他一部分的男子氣,使得他的性格陰柔、敏感又自卑。
詩人為了討得母親的歡心陶醉于炫耀自己的語言天分,在母親的引導下,他學習繪畫,走上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道路。耐人尋味的是,畫家本是母親的情人,畫室本應該是逃避世俗的地方。仿佛一切又回到起點。當他覺察后,他又走向事物的反面——極端的革命??墒歉锩膶嵸|對雅羅米爾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革命可以使自己變得更有分量。他瘋狂地需要通過一種非常態(tài)的行動來打破自己充滿束縛的常態(tài)生活,這一行動就是向看門人告發(fā)自己的女友,以此來被當時的革命所認可。在那個詩人輩出的年代,只有死亡能夠平息痛苦,只有嚴肅的死亡能夠替他們復仇,能夠指控那些曾經(jīng)嘲笑他們的人。可是雅羅米爾卻是在被一群知識分子戲謔性地毆打之后,因為感染了普通的傷寒而死,這一極不嚴肅的告離人世的方式是對那個年代的烏托邦理想主義的極大反諷。
二、崇高理想下的現(xiàn)實愛情
雅羅米爾的愛情觀在他的詩歌中體現(xiàn)出來:這不是一個成熟男子的愛情觀,而是將愛情限定在恒定不變的成分之中,以此來追求永恒。老人的愛情在他的筆下是絕對幸福的——因為老人不再有未來,不再受未知因素的影響。因為缺乏成熟男子氣質的雅羅米爾懼怕肉體之愛,所以他用丑陋衰老的身軀來替代一個年輕女性傲慢的身軀,剝除肉體軀殼以追求愛情永恒。要長大成人,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就必須沖破母愛的牢籠。而愛情無疑是幫助自己擺脫束縛、長大成人的捷徑??墒窃谘帕_米爾的現(xiàn)實愛情體驗中,自己主動愛上的年輕女性離他而去,崇高的愛情理想最終落實在了一個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陋的紅發(fā)女售貨員身上。一開始,他忽略掉了紅發(fā)姑娘外貌的缺憾、醉心于她對他的專注聆聽和溫柔愛撫,因為與一個現(xiàn)實中的女人真正戀愛對他而言意義非凡。當崇高的愛情理想終于和平實無奇的女友產(chǎn)生矛盾之時,雅羅米爾竟然通過告發(fā)自己的女友來顯示自己的莊嚴,害得女友因為這次子虛烏有的“罪行”而入獄。通過她出獄后的故事我們得知,其實紅發(fā)姑娘在和雅羅米爾的戀愛期間,一直與一個四十多歲的陌生男人保持著肉體關系,在她最后一次見男友的時候,也是撒謊去見了自己的哥哥,甚至編造哥哥叛國的事實,可是她對雅羅米爾真正的欺騙是隱瞞了自己與四十多歲男人的關系。這一事實雅羅米爾至死不知,因為紅發(fā)姑娘在他心中一直只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女朋友,而現(xiàn)實是他背叛了女友,女友也一直不忠于他。
三、虛偽激情年代的詩歌
捷克在歐洲現(xiàn)代史的進程中一直無法確認自己獨立的政治和文化身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才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走上歷史的舞臺。但是1938年被德國侵占直至戰(zhàn)爭結束,戰(zhàn)后又處于蘇聯(lián)獨裁專政之下,捷克自此痛苦而又艱辛地為自己尋回獨立國家的身份。抒情主義、抒情化、抒情式報告、抒情的狂熱都是那個年代的專制世界里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抒情詩作為一種文學起源已經(jīng)存在了許多世紀,而且還將繼續(xù)存在下去。維柯把遠古人類所具有的思維方式稱為“詩性智慧”,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都是詩人。隨著文明進程的發(fā)展,社會分工的產(chǎn)生,出現(xiàn)了專司詩歌的“詩人”,他們被認為天生具備上帝所賜予的藝術靈感,長期被當做一種神圣的價值體系的象征,享受眾人的敬仰。但是,米蘭·昆德拉這位東歐作家和捷克其他知識分子一起,親身經(jīng)歷了由“劊子手和詩人聯(lián)合統(tǒng)治”的時代,目睹了他們所崇敬的法國大詩人艾呂雅在其最好的朋友被斯大林送上絞刑架之時,宣布了與之斷絕關系。至此,神圣的價值體系崩潰了。親情、愛情、友情以及一切都成為被懷疑的對象,包括神圣的詩歌。在極端的政治大環(huán)境下的抒情,其包含的崇高理想一次次被惡劣的現(xiàn)實擊得粉碎,不幸淪為一種虛偽的激情,尋求各種各樣非常態(tài)的釋放方式,比如雅羅米爾對愛情價值的絕對化以及對自己女友的背叛。
結語
《生活在別處》作為一部享譽世界的文學作品,其中作者用輕松詼諧的反諷筆調揭示了游戲般的人生際遇表面之下的嚴肅主題,在動蕩和獨裁的年代里,人的命運總是遭遇無稽,抒情的生活態(tài)度在恐怖的現(xiàn)實中無數(shù)次遭到嘲弄以至幻滅,探討這部小說通過反諷手法所揭示的各個主題,也使得我們對自身乃至全人類的生存實質進行了一番探詢。
參考文獻:
[1]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M〕上海譯文出版社.
[2]李鳳亮, 《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M〕商務印書館.
[3]艾小明,《小說的智慧——認識米蘭.昆德拉》,〔M〕時代文藝出版社.
[4]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M〕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