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呼嘯山莊》是曾被譽為19世紀22位杰出詩人之一的英國女作家艾米莉的代表作之一,其代表作品還有有《老禁欲主義者》,《紀念品》,《囚徒》,《晚風》等。《呼嘯山莊》通過一個愛情悲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畸形社會的生活畫面,勾勒了被這個畸形社會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種種恐怖的事件。本文通過分析《呼嘯山莊》中的主人翁希斯克利夫的遭遇,來分析人性的善惡之源,希望能夠給所有閱讀《呼嘯山莊》、喜歡這本小說的人一點啟發(fā)。
關鍵詞:呼嘯山莊;希斯克利夫;人性;善與惡之源
作者簡介:李佑明(1969.11-),男,漢族,湖北監(jiān)利人,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與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3-0-02
《呼嘯山莊》是艾米莉的成名作,在作品中講述了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從童年的朝夕相處,及他們對辛德雷專橫暴虐的共同反抗中形成特殊感情。后來,凱瑟琳因為虛榮、無知和愚昧,背棄了希斯克利夫,終成了畫眉田莊的女主人。失戀之后的希斯克利夫在絕望中把滿腔仇恨化為報仇雪恥的計謀和行動及實施,最終的復仇計劃也將其本人送進了墳墓。
《呼嘯山莊》中的希斯克利夫就是一個愛情悲劇,作者通過他的遭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畸形社會的生活畫面,勾勒了被這個畸形社會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種種恐怖的事件。在整個故事中,作者通過對希斯克利夫童年的美好愛情以及生活夢想、失戀之后的絕望與憤怒報復、復仇后的心灰意冷與悔恨、了解哈里頓和凱蒂相愛后的人性的復蘇四個階段描寫了其一生的遭遇,同時也揭示了其一生由善轉(zhuǎn)惡、又由惡回歸善良的心路歷程,最終作者以“平靜的土地下面得長眠者竟會有并不平靜的睡眠”結(jié)局,突出作品主題,引人深思。
第一階段是希斯克利夫的童年生活。作為在利物浦的大街上的一個棄兒,被好心的恩肖先生撿起,抱回家收養(yǎng),這給了他一段幸福的童年生活。在與小姐凱瑟琳朝夕相處的童年生活中,一個棄兒和一個小姐在這種特殊環(huán)境中形成了特殊感情,然而他們的感情卻遭到了作為繼承者的亨德雷專橫暴虐的阻撓,尤其是在他成為家主之后,這樣的阻撓更是變本加厲:他剝奪了希斯克利夫受教育的權利,并把他當仆人和佃農(nóng)對待,對其百般侮辱、虐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雖然為了與亨德雷對抗,希斯克利夫采取了一些極端的手段,但是因為有凱瑟琳的愛,他仍然保留著他善良的本性。就像他說的一樣“如果你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那么這個世界無論怎么樣,對我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無論這個世界多美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一個孤魂野鬼?!庇袆P瑟琳的日子,他是懷揣著希望和夢想的,他對生活和未來是抱有強烈的幻想的,這時的希斯克利夫給我們展現(xiàn)出了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這也是人的本性的一面,此時的他因為愛情的滋潤,仍然保留著其人性中最本質(zhì)的東西。
第二階段是凱瑟琳因為追求傳統(tǒng)的“人間的愛”而背棄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畫眉田莊的女主人之后西斯克利夫的變化。雖然凱瑟琳用手拍著自己的額頭和胸房說:“在我的靈魂我的心坎里,我清楚地知道我錯了?!钡俏覍οK箍死虻膼郏窃醋杂凇八臀沂峭粔K料子做的”,只是“超人間的愛”。所以,他最終選擇放棄了這段愛情。而她的放棄,最終導致了希斯克利夫的離開。 “你愛我——那么有什么理由要離開我?什么理由——回答我——是因為你對林頓懷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憐愛嗎?因為苦難,屈辱,死亡,以及上帝魔鬼所能降罪于我們的一切都休想使我們分開,而你,出于你的一廂情愿,卻這么做了。不是我傷透你的心——是你使自己心碎。你使自己心碎,也使我心碎,這樣對我打擊更重,因為我很堅強。我想活下去嗎?那會是什么樣的生活呀。如果你——啊,上帝!如果你芳魂已經(jīng)埋入墳墓,你還想活嗎?”從他這一段歇斯底里的質(zhì)問與控訴,我們可以看到其內(nèi)心的痛苦與絕望,這也徹底地扭曲了其內(nèi)心,讓其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只知道報仇的惡魔。他的內(nèi)心除了對凱瑟琳的愛,剩下的就是對這個社會滿腔的憤怒與譴責。他不再善良、不再充滿希望、不再追求幸福,他對生活的夢想變成了邪惡的欲望,他人生的唯一目標便是毀滅所有他覺得應該被毀滅的人。“美之為美,斯不美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老子的這句話用在此時的希斯克利夫身上再合適不過了。由于凱瑟琳的離開,希斯克利夫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由一個充滿著愛心的善人轉(zhuǎn)變成了只知道報仇的惡魔。
第三階段是希斯克利夫回來,在絕望中把滿腔仇恨化為報仇雪恥的計謀和行動,這里是希斯克利夫性格轉(zhuǎn)變的關鍵歷程。如果說他離開時丟失了他的善心的話,那么他的回來就是徹底的顯露出了其惡魔的一面。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與奮斗,在外吃盡苦頭,返回家鄉(xiāng)的希斯克利夫不再稚嫩與善良,生活的折磨讓他喪失了愛心,而被愛人拋棄的憤怒讓他被仇恨沖昏了頭腦。看著心愛的人和別人結(jié)婚生子,幸福的生活著,他的內(nèi)心完全的扭曲,仇恨的怒火讓他走向了惡魔的深淵。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報仇、消滅所有辜負自己的人?!叭绻氵€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那么這個世界無論怎么樣,對我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無論這個世界多美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一個孤魂野鬼?!眲P瑟琳一死,希斯克利夫這腔仇恨火山般迸發(fā)出來,成了瘋狂的復仇動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達到了,他不僅讓亨德利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獨霸了兩家莊園的產(chǎn)業(yè),還讓他們平白無故的下一代也飽嘗了苦果。這種瘋狂的報仇泄恨,悖于常理,但卻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恨,是愛的異化”,是人性善與惡同生共存的結(jié)果。
最后階段是希斯克利夫的死亡,也是其人性的再次轉(zhuǎn)折。經(jīng)過多年的苦心經(jīng)營,不惜犧牲自己的妻子、兒子,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報仇夢想的時候,他卻發(fā)現(xiàn)自己也沒有在這個世界存在的必要了。自己這一輩子最愛的人及其親人,自己不僅沒有去倍加的珍惜與愛護,反而百般地設計與折磨,這并非是真愛的表現(xiàn)。同時,被凱瑟琳的鬼魂纏繞得坐臥不寧、不思飲食睡眠的希斯克利夫從哈里頓與小凱瑟琳的眼睛里看到了凱瑟琳的那雙眼睛,透過這雙曾經(jīng)自己深深迷戀的眼睛,他看到了一對年輕人哈里頓和小凱瑟琳真正的相愛的情景,他猶如醍醐灌頂,思想上經(jīng)歷了一種嶄新的變化——人性的復蘇。哈里頓和小凱瑟琳在這一刻幸免于難。在這一刻,希斯克利夫又再次找回了自己,實現(xiàn)了由惡到善的轉(zhuǎn)變。重新做回善人的他,回首自己所做的一切,悔恨莫及,最終在抑郁和精神錯亂中死去。
通過分析希斯克利夫一生所經(jīng)歷的四個階段的心路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人由善轉(zhuǎn)惡,又由惡轉(zhuǎn)善的過程。我國古代就對人性的善惡之間的聯(lián)系有著較多的觀點: 揚雄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董仲舒認為“善如米,性如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以米為飯,以性為善,此皆圣人繼天而進也,非情性質(zhì)樸之能至也,故不可為性?!睆膿P雄和董仲舒的觀點我們不難看出古代圣賢們皆認為人性的善惡完全出自于人心,心向善者則善,心向惡者則惡。而決定人心的又是什么呢?從西斯克利夫的人生歷程,我們可以分析出決定人心的還是生活的環(huán)境。這里的環(huán)境就是指其所生活的社會文明水平以及周圍的人對其的影響。該文中,童年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恩肖先生和凱瑟琳給予他的關愛讓他品嘗到了人世間的愛心,所以他自然也滿懷著都社會的感激,懷揣著善良與愛心。然而,隨著恩肖先生的去世以及凱瑟琳的背叛,他的生活不再有愛,他的內(nèi)心也逐漸地被仇恨填滿,此時的他所擁有的就是滿腔的惡意。隨著身邊的人一個個的死去,當他在絕望孤獨中被哈里頓和小凱瑟琳的愛情所撥動內(nèi)心深藏的那根弦時,他的善良又開始復蘇。最終又再次回到了善良的本性。這一變化再次的印證了人性的善惡之源其實還是人心。
“人本向善”,我們每一個人,我時刻保有自己這顆善良的心,時刻提醒自己人心向善的重要性,告誡自己一定要“修其善”,“為善人”。
參考文獻:
[1]方東樹.昭昧詹言[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01.
[2]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09.
[3]鐘嶸.詩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