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是一種活動,是一種包含目的、計劃、組織的活動,為了確保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圓滿的達成,需要教師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設計能都讓教學變成一個目的,為了完成和優(yōu)化這個目的,學生和教師都要進行配合和互動。本文在教學活動中的目的是讓學生認知“倍”這個定義,讓學生在活動中建構概念。
【關鍵詞】學生活動;建構概念;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進入課題
1.教師拿出3個青蘋果,9個紅蘋果,問學生能獲得哪些關于數(shù)學的信息。
2.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3.教師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潛移默化之間就吐露一些關于“倍”的信息。
4.反思: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熟知的事物進行具備,讓學生處于同一層次的知識基礎,并通過事物的吸引讓學生進入一個積極且熱情的學習狀態(tài)。
(二)教授“倍”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倍”的存在
1.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倍”的實體化,讓學生感受“倍”的存在。
2.教師:如果我們將3個青蘋看做一個個體的話,紅蘋果就變成了幾份呢?發(fā)現(xiàn)的同學可以和同學們進行分享。
3.這時教師就可以觀察學生們的表現(xiàn),并觀察學生動手畫圈的方式。
4.教師:3個青蘋果是一份,那么可以將紅蘋果進行同方法的劃分,那么紅蘋果就變成了3份,我們就理解為,紅蘋果是青蘋果的3倍。
其次,教師可以使用數(shù)學道具進行“倍”的鍛煉。
教師:我們的教學工具里面有圓片,我們可以用紅色的圓片表示紅蘋果,用綠圓片表示青蘋果,看看同學們能否把我們剛才的過程擺清楚。
5.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自主研究和討論。
6.教師:如果我們把2個綠色的圓片放在第一行,那么我們怎么才能讓紅色的圓片變成綠色的2倍?
7.學生會根據(jù)自己對于剛才知識的所學情況進行回想和實踐。并將紅圓片2個為一組的進行排列。
(三)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并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倍”的存在
教師可以換一個類似的舉例方法對學生進行強化練習。
1.教師可以將剛才的蘋果變成小花,拿出2個紅花,8個黃花,問黃花是紅花的多少倍。并讓學生在練習本上進行畫圈。
2.教師:你們是怎么看出來黃花和紅花之間的倍數(shù)呢?
3.學生會通過自己的畫圈進行回答:因為紅花有2朵,而黃花有4個2朵,所以黃花是紅花是4倍。
4.教師可以通過這個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因為紅花是2個畫一個圈,而黃花有4個圈,所以4個圈就是4倍。
5.反思:小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是十分簡潔的,只要是具體的形象,他們都會在其中感受到一定的感性認知,從而提升到理性的認知基礎。所以在上述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用眼睛直觀的進行倍數(shù)的分辨,而教師可以進行圈一圈的劃分,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的感官,讓表象更為清晰明了。學生會通過教師的指引通過感官渠道形成一種表象,并通過這種表象形成一種概念,讓學生在圈圖的過程中將2個紅花變成一個單位,而黃花有4個單位,就是4倍。而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時,一定要讓學生解釋出為什么得出4倍的結論,并且和之前的舉例進行比較,讓學生通過語言的表達提煉出自己對于倍數(shù)的感知——圈出幾份就是單位的幾倍,“倍”的表象也就這么得出。
(四)反向引導
1.教師在黑板將圓片粘好,并對學生進行提問:每一行的數(shù)量都不一樣,為什么說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
2.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并進行全班的交流討論。
3.教師讓學生在自己的座位上也進行同樣原理的操作,并進行解釋。
4.反思:教學思維的實質(zhì)就是動手操作,這個過程可以加深學生對于事物的理解和記憶。操作活動是手眼結合,并對事物的狀態(tài)進行感知,同樣,在操作的過程中手和腦并用也能讓工作和思維相結合。
在本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進行圓片的擺弄時,依然對數(shù)學思維進行調(diào)度:第一行是一個單位,也就是N個,第二行如果擺2個N,那就是2倍,如果是3個N,就是3倍,以此類推。
教師在進行語言啟發(fā)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觀察和研究,并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拓展原有的數(shù)學題目,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獲取表象和形象的推動學習。通過對題目的分析、操作、研究,理解到“倍”的本質(zhì)含義。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到,知道第二行的數(shù)量,有幾個第一行就是幾倍,強化學生對于倍數(shù)的關系理解,解決學生產(chǎn)生的“為什么”,也讓學生在感知的過程中發(fā)展自身的認知,完善思維。
二、整體反思
學生對于概念的理解和感受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需要經(jīng)過多重的認知才能學會,首先是需要經(jīng)過直觀的形象物體水平,其次是形象的抽象水平,隨后是本質(zhì)的抽象水平。所以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應在充分的利用學生在生活中掌握的經(jīng)驗,建立“倍”的認知,并以此為中心開展一系列關于“倍”的知識點的活動。
教師先用紅蘋果和青蘋果對學生初步建立“倍”的直觀概念,然后借助反向思維讓學生建立“倍”的表象,之后通過學生的思考、研究、討論讓學生在頭腦中進行“倍”的交流和想象。最后讓學生進行總結和提升本質(zhì)的抽象水平,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對“倍”進行表述:一行是1份,一個圈,而第二行有多少個圈,也就是多少倍。從學生的發(fā)言我們看出,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倍”有著最為直觀且深刻的了解和學習。
此外,教師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滿足學生對于事物的參與權和探索權,在整堂課中,以活動為主要發(fā)展載體,以溝通為傳輸知識的紐帶,用開放的思維讓學生自由的進行學習,教師以目標開展教學,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建的氛圍中思維充分的發(fā)散,打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
結語:
在進行“倍”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進行動靜結合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中利用其學習的主體性進行學習,教師在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活動中建立概念,形成認知,這也是教學的主要目標。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索,讓課堂生動活潑的進行,學習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許多。
【參考文獻】
[1]崔雅萍.多元學習理論視域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2]劉梅.在“問題情境”中關注數(shù)學信息的收集、解讀及篩選[J].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9(Z6)
[3]徐州市駱駝山小學 王保健.注意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N]. 大眾科技報.200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