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語文老師首先要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上學習。同時也要改變其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資源挖掘學生無限的潛能。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語文各科活動平臺中抓住機會培養(yǎng)學生非智力因素。至于怎樣從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本文通過對非智力因素探討上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語文;高效課堂;非智力因素;開發(fā)
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又對認識過程起制約作用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包括成就動機、求知欲、學習熱情、責任心、自制性、堅持性、獨立性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正如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的:“優(yōu)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性格的偉大,國外許多關于心理研究證明,同樣智商的人的成就差別在非智力因素??梢姺侵橇σ蛩卦谌说某砷L過程中的重要性。教學實踐證明,注意發(fā)展學生的非智力心理素質,可使語文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一、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從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制定計劃、課前預習、專心聽課、獨立作業(yè)、復習小結、解決疑難和課外學習等方面.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必將終生受益。
制定計劃可使學習目的性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穩(wěn)扎穩(wěn)打,提高學習效率。它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但計劃一定要因人而異,切實可行,有綱有目,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執(zhí)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力爭使計劃落到實處。
課前預習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主動權,課前預習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保證。有的同學把課前預習當成是軟任務,走過場,這是不足取的。課前預習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新課內容通讀一遍,不懂的地方可讓學生做記號,以便上課時加以消化。
專心聽課是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學然后知不足”,通過課前預習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老師講解,他們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獨立作業(yè)是檢驗學生上課理解與掌握知識的程度。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通過這一過程對學生學習意志毅力的考驗。
解決疑難是指學生在獨立完成作業(yè)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知識錯誤,或由于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通過老師點撥釋疑的過程.學生解決疑難一定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做錯的作業(yè)再做一遍.對錯誤的地方沒弄清楚要反復思考,并要經常把易錯的地方拿出來復習強化,作適當的重復性練習,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老師和同學,把請教老師詢問同學獲得的東西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要扭轉“不敢問”和“不會問”的局面。
課外學習包括閱讀課外書籍與報刊,研究性學習活動,社會調查,文學社活動,學科競賽與講座,走訪其他年級同學或交流學習心得等.
二、利用教材內容,滲透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理想是學習的動機,也是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一個重要方面,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性,樹立遠大理想,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如利用閱讀教材和學生所學的知識向學生介紹所學內容的發(fā)展史,發(fā)展史往往伴隨著一則則動人的故事,無疑會引起同學們探索和聯(lián)想的心理。比如介紹辛棄疾、陸游等的愛國故事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為祖國強盛而發(fā)奮學習的動機,從而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三、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勇于克服學習困難
愛迪生說:“偉大人物的明顯標記,就是他的堅強意志?!碧K軾曾講:“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之志?!币粋€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剛強的品格等心理素質。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法來培養(yǎng)這些心理素質。例如對挫折、失敗的承受能力差是意志薄弱的的表現形式,而經受挫折是增強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退回到學生的思維態(tài)勢,或一籌莫展,或逐步嘗試,或遭困受挫,然后與學生一起探尋走出困境的途徑,這樣就可以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使學生看到,失敗對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造就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四、利用直觀教學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對新鮮、奇異的事物產生好奇感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它雖然是最初級的興趣水平,又極不穩(wěn)定,但卻能啟動最初的學習欲望或動機?,F代新教材語文活動豐富多彩 ,課文文質兼美,這些本身就對學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很容易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采用直觀教學最能引導學生以極大的興趣走入學習的氛圍中,通過情趣引導觀察,通過觀察發(fā)展情趣。這樣結合教材內容,就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和氛圍,形成學生健康積極的心理機智,通過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開啟他們的智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五、創(chuàng)設“參與”氛圍,發(fā)揮學生個性特長
學生在學習中往往不滿足于觀察等直接感受,會進一步要求親自參與實踐,渴求從自己的活動對所感興趣的事物加深理解,使自己的個性得到自由充分地拓展,這樣學生才能學得來勁,思維的神經才能被課文內容緊緊吸引。在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根據不同體裁課文的教學要求,發(fā)揮學生特長,努力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參與”氛圍,使學生入情入景,入目入耳,入腦入心,始終沉浸在濃郁的求知氛圍之中。與此同時,在教學中也要著眼中、差生,培養(yǎng)他們習人之長、補己之短的能力,使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學生盡可能得到全面發(fā)展,使所有學生都充滿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李銘.語文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J].教育導刊,2012(11)
[2]元味.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J].新課程,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