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科學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綜合性學科,它包含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學生學習的目的是能夠把自然界及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通過依據(jù)已經(jīng)掌握的課本知識,經(jīng)過自己的分析思考來得出科學正確的結論,真正的達到學以致用,將書本知識轉化成生產(chǎn)力,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教師不應單單只是讓學生被動的接受教育,而是讓他們獨立的思考,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高效率的掌握學科知識,并把知識應用與實踐。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演示;教學模式;模式的應用
教學模式是依據(jù)一定的教學理論,根據(jù)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所采用的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教師們應該根據(jù)學生不同年齡階段和認知發(fā)展水平,采取適合的教學模式,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年齡階段,因此教師應該把不容易理解的抽象概念多利用形象生動的演示教學的方法呈現(xiàn)給學生,讓他們能夠比較容易的理解這些概念。
一、課堂演示教學模式內(nèi)涵及意義
所謂演示教學模式,就是教師通過一些外在的事物(如教學道具、多媒體等)把一些抽象的概念,用最形象的方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深刻透徹的理解概念的真正內(nèi)涵。
演示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在采用演示教學法的過程中,需要把學科的基本內(nèi)容巧妙的設計到整個演示教學中,以達到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的目的。在這個演示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通過多個途徑查找大量的信息,同時需要發(fā)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想象力,以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點為基礎,從他們的興趣點出發(fā),把當堂課需要講授的知識內(nèi)容以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融入到演示教學中。
教師在給學生復習完舊課之后,通過演示的方法導入新課,可以讓學生更清楚的了解課程之間的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高效地掌握知識。
二、課堂演示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
1、小學科學課堂實物演示教學
教師在進行演示教學時,可以利用幻燈片和實物給學生演示講解。
例如:在上生物課時,當講到植物知識的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利用已經(jīng)準備好的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來給學生做詳細的展示。通過觀察植物的真實情況,學生對于書本上一些植物的相關定義和定理就會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理解起來就會相對容易一些。又如:在做生物實驗時,教師可以利用已經(jīng)做好的生物標本給學生進行演示,生物標本是指經(jīng)生物技術加工處理,可以保存的生物體及其器官、組織。包括玻片標本、干制標本、浸制標本、剝制標本等。
在進行實物演示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方法。首先,一定要確保演示的及時性,要在真正需要生物活體或標本時,才展示給學生,演示完后及時的收起來,防止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其次,演示時應該讓全體學生都能夠看清楚,演示物要放在距離學生近一些的地方,放在高處。如果實物確實太小了,學生很難看清,這時就要采取相應的辦法,可以把實物分發(fā)給學生,根據(jù)實物的數(shù)量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在教師的演示講解下仔細觀察實物。比如:在演示昆蟲、蘚類植物時,因為物體小,就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分一份,教師邊講解,學生邊觀察;如果是地球儀或者鷹等比較大的物體,在只有一個演示物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先在講臺演示講解,再到學生中間巡回演示。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的觀察到物體,教師可以在演示實物的同時,結合實物的掛圖和模型,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進行清楚的觀察理解,也可以和講述、板書相結合。比如在講解昆蟲的身體結構時,就可以先讓同學們觀察昆蟲實物,再用掛圖在前面為學生形象的講解,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更加直觀。
2、小學科學課堂多媒體演示教學
多媒體教學可以非常形象直觀的讓學生理解原本非常抽象的問題。
例如:在講解數(shù)學課中關于相向而行的行程問題時,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相向和相遇問題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幻燈片來為學生演示講解。先在幻燈片上畫一條線段表示兩地間的距離,把兩個小人通過幻燈機顯示在屏幕上。這時教師可以問:當兩個人在這段距離中行走時,會有哪些運動方向的情況?出發(fā)時間有幾種情況?出發(fā)地點有幾種情況?這時學生可能會回答:方向上可能是向同一方向行走,也可能是向不同方向行走;時間上可能是同時出發(fā),也可能是一個先出發(fā),一個后出發(fā)。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回答出的這幾種情況分別進行演示,讓學生直觀的去理解這幾種情況。通過教師幻燈片的演示,相信學生一定會對相遇問題有一個非常直觀的理解,為學生更好的理解相遇問題的結構打下一個堅實的感性基礎。另外,在講授直線和線段的區(qū)別時,教師可以把直線和線段混在一起放在屏幕上讓學生辨認,再把線段的一端慢慢地延伸成射線,通過這種形象的演示,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射線的基本概念了。
又例如:在講授圓的畫法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動態(tài)演示,讓一條線段繞一個端點(定點)順時針旋轉,直至旋轉到另一個端點,形成了圓。這樣一來,原本比較抽象的圓的定義就會更加形象的被學生們理解了。
再例如:在講授數(shù)學《千米的認識》一課中,學生對于1千米的概念比較難懂,覺得概念太抽象。這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多媒體演示教學的方法,形象的讓學生理解“千米”的概念。首先可以先讓學生估計以下教學樓到學校門口會是多少米,同時用多媒體給學生演示,讓他們通過形象的感知來認識一千米究竟有多長。
總結:
課堂演示教學具有非常直觀的效果,采用這一教學方法會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難以理解的抽象問題,通過感性認知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fā)展,課堂演示教學模式是小學生科學課堂中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宋進霞.科學教學從觀察自然開始[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0(02)
[2]劉美娟,劉美鳳,呂巾嬌.我國小學科學教師專業(yè)素質現(xiàn)狀調(diào)查[J].教學研究.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