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高三復習,無論一輪還是二輪復習,現代文閱讀的得分低都限制了學生語文的分數,是提高語文分數的一個瓶頸。其實現代文閱讀復習方法多多,不能僅為了做題而做題,那樣會使學生對現代文閱讀專題復習產生畏懼情緒,以致影響學生對語文閱讀復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進行閱讀專題復習時,應從文本入手,讓學生與作者、文本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提高復習效率的目的 。
一、多角度解讀文本
有人說,高三語文復習的功利性很強,絕不做無效勞動?,F代文閱讀復習,更是精準到一堂課一篇到兩篇的做題與講解,可謂惜時如金。其實,江蘇高考題在重視知識的基礎上,更重視文學性和人文性。現代文閱讀的文本都是典范的作品,大多文質兼美,放下現成的好文本,而去找所謂意蘊深刻的文章,來訓練表達題、積累作文素材等,真是舍近求遠。
1.帶著欣賞的眼光走進文本。
對于“大家”的文章,不要吝嗇時間介紹他們的成就、軼事,拓展閱讀。涉及的文化現象、習俗,都不要隨便就放過去,以便勾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磨刀不誤砍柴功,“一本多用”,“親其文才能解其意”。帶著欣賞的眼光讀文章,閱讀就是一種享受。還可以把欣賞的好詞句圈畫,及時誦讀品味,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理。然后是摘抄,以便日后模仿運用。如,《夕陽愛情》,寫父親到老才對母親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懂得珍惜母親對他的愛。文末的那段景物描寫:“晚霞從盤纏的葡萄藤縫隙里細碎地篩落下來,灑在父親和母親的身上。遠處田野的麥穗金黃燦爛,仿佛和夕陽連成了一體?!闭Z言優(yōu)美,意蘊豐富,對于學生仿寫抒情類的文章,大有裨益。所以,優(yōu)美的文字何止愉悅學生的身心,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積累和提升,不無益處。
2.理清文章的脈絡,抓住主旨。
靈動的語言,精確的修辭,令人流連忘返;精巧的構思,值得玩味、思考;獨到的見解,豐富的意蘊,復雜的情感,無不在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對于典范的文本,要理清文脈,精讀細品:圈畫體現作者觀點或情感的句子,找出中心句,找出總結性、統(tǒng)領性的句子;標出表示轉折、因果等關系的關聯(lián)詞,標出上下文中重要的指示性代詞;注意作品的整體構思和貫串線索,弄清各個部分和各個方面之間的關聯(lián)與安排;從作品的實際出發(fā),概括文本的主旨,還要注意時代氛圍、社會環(huán)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關于散文,注意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手法的靈活性;關于小說,注意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構成的形象世界。如,高考題《溜索》,怒江的兇險,環(huán)境的險惡,給領隊和漢子們嚴峻的考驗,牛和“我”表現出哆嗦、害怕,領隊他們則是表現出非同尋常的冷靜。小說中,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豐富和完善了領隊和漢子的形象。這恰恰符合考綱的要求:從人物形象、時代背景、環(huán)境氛圍、細節(jié)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與人文精神。
二、注重方法指導
對于閱讀題的復習,還要從各種題型的訓練中,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規(guī)律。
1.主題。
無論是散文還是小說,學會“三句話”概括文意。散文:寫了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小說:通過講述了什么故事,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表現了什么主題。
2.含義題。
句內三看:一看,句子的關鍵詞語;二看,句子的內部結構關系;三看,句子本身表達的特點。句外三看:一看,該句位置特點(或在段首、開頭,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鄰句;三看,段、章的中心。含義題組織答案的形式:這個詞語表達了……內容,這么表達有……作用。
3.表達特色題。
可從幾個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辭手法(優(yōu)先);②各種感官;③描寫方式、角度;④表現手法;⑤表達方式;⑥語言特色。有時,還要考慮選取典型場景或者典型景物。
4.作用題。
作用題,基本上是從內容上和結構上設題。另外,可結合具體題目,考慮具體位置及引用、人稱等的特殊性。如,《平常的沈從文》的第18題,就是從內容和結構上回答作用;《何容何許人也》的第11題,也是這樣。
三、內化提升解答閱讀題的能力
在新課改下,高三的語文課堂無不體現教師的素養(yǎng),打造高效課堂是唯一的宗旨。但是,閱讀訓練不能局限于閱讀做題。應該從欣賞中識記、模仿、思考,走向研讀、精讀文本,以此提升做題能力。做題時還要注意:1.讓學生學會分析文本,概括中心。2.讓學生學會分析題干,掌握顯性、隱形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3.做題時,要與題型對路;答題時,要結合文本分析有據。4.思考有深度。此環(huán)節(jié)中,既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要讓學生交流合作,使他們形成對文本的體驗、感悟和領會。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做題的積極性,還可以提升語文閱讀題的魅力。
作為高三的語文老師,唯有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大膽突破創(chuàng)新,才能走出乏味、低效的課堂。將現代文閱讀復習做到牽一發(fā)而動全局,走過“瓶頸”,贏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