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中的“習用語”和英語中的“idioms”概念相當,但是每一個習用語所包含的指稱意義及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卻有很大差異。通過選取英漢語言中的一些習用語進行對比,從而比較其所蘊含的指稱意義及文化意義的異同。
關(guān)鍵詞:習用語 idioms 指稱含義 文化含義 差異
一、習用語的概念
想要確定“習用語”的概念,首先要確定“固定語”的概念,而“固定語”的概念與“熟語”這一概念密切相關(guān)。黃伯榮、廖旭東指出:“熟語是人們常用的定型化的固定短語,是一種特殊的詞匯單位。由于熟語有凝固定型的性質(zhì),人們常常把它當作一個語言單位來使用,因而,熟語也是詞匯學(xué)研究的對象,屬于一般詞匯?!保S伯榮、廖旭東,2011:253~254)熟語是人們按照使用習慣將其歸入一般詞匯的范疇,而實際上,熟語包括我們所熟悉的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專名語、名言等。這些均為熟語的組成部分,但是各自的性質(zhì)卻不盡相同。成語、慣用語、歇后語、專門用語、專名語以及一些準固定語(如:小意思、不得了、不見得)等意義體現(xiàn)的都是一個概念,一般只作為句子成分出現(xiàn)在語句中,語法作用相當于詞;而諺語、名言等雖具有詞的功能,可充當句子成分,但是更多時候是單獨使用,是運用語言的產(chǎn)物,是比較穩(wěn)定的言語作品的小單位,從使用的角度屬于言語范疇。我們將前者稱為“固定語”或“固定詞組”,將后者稱為“常語”。
固定語又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后語和準固定語等在內(nèi)的意義體現(xiàn)一般性概念的熟語,一類是包括專門用語、專名語等在內(nèi)的意義體現(xiàn)特殊概念的熟語。第一類數(shù)量相對較多,在表意和語法方面具有更多的共同點,是固定語的主要組成部分。劉叔新指出:“成語、慣用語、歇后語和準固定語……如統(tǒng)一起來,用一個名稱來指說,可以叫作習用語?!保▌⑹逍拢?005:175~180)同時指出:“漢語的習用語,從性質(zhì)和包括的成員范圍來說,和英語的‘idioms’相當。正如‘idiom’在英語詞匯教學(xué)中占重要位置一樣,漢語的習用語既是社會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固定語,就就應(yīng)為語文教育高度重視?!保▌⑹逍?,2005:180)
雖然說漢語中的“習用語”和英語中的“idioms”概念相當,但這只是二者在概念的范圍方面接近而已。而每一個習用語所包含的指稱意義及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卻是有很大差別的。本論文將選取英漢中的一些習用語進行對比,比較其所蘊含的指稱意義及文化意義的異同。
二、習用語在漢英語言中的相同之處
人類的思維有共通之處,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jīng)驗也往往是相通的。因此,雖然英漢兩個民族語言不同,但我們總能找到一些意義和文化含義相同或相似的習用語。例如:中英兩個民族的人民在古代因缺乏科學(xué)知識,都把人的“心臟”(heart)當作靈魂、思維、情感的中樞,因而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出現(xiàn)了大批圍繞“心臟”的習語。如:with a heavy heart(心情沉重)、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heart to heart(心心相?。?。另外英國和中國人民共通的勞動經(jīng)歷也使這兩個民族產(chǎn)生一些相同的人生經(jīng)驗。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move hasteless speed(欲速則不達)、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魚目混珠)。英漢習用語中的相同之處,在這我就不再論及。
三、習用語在漢英語言中的相異之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承載著文化,反映著文化,它的指稱意義就會和它的文化意義有密切的聯(lián)系。習用語,作為一個民族語言的特有產(chǎn)物,與這個民族的文化有著更為密切的關(guān)系。由于英漢民族的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文化背景等存在差異,英漢兩種語言的習用語語義和文化完全對等的情況極為少見,存在詞匯的習語不對應(yīng)現(xiàn)象,很難找到對應(yīng)或契合的詞匯來替代。下面選取幾個常見的詞及其相關(guān)的習用語來對比分析英漢習用語的不同之處。
大不列顛民族為海洋民族,它的民族興衰、時代更替,都與海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海洋鍛造著海洋民族的精神品格,海洋精神深深地植根于英國的歷史文化。這就決定了英語擁有大量與海有關(guān)的詞語?!皊ea,ocean”可以表示“海洋”“大湖”。其中,“a sea of people (人海)、four seas(四海)”等等和漢語非常相近。然而,從眾多和“sea”相關(guān)的習語中,我們看到的是英民族對海的態(tài)度——海是令人敬畏的,它蘊含著極大的破壞力?!癮t sea(在大海漂泊——迷惑,茫然),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sea(一邊是魔鬼,一邊是?!M退維谷);sea change(顯著的變化)”這些習語的比喻意義都很難在漢語找到完全相同的表達方式。漢語“海洋”的概念意義大致和英語相同,但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中,海洋具有“兇險、偏僻”的意義。古人認為中國領(lǐng)土四周環(huán)海,“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故把邊境少數(shù)民族或來自海外的外國人稱之為海夷?!昂!睒?gòu)成的許多成語具有獨特的聯(lián)想意義。如比喻非常遙遠(海角天涯);形容思念親人的感情(海天茫茫)和堅貞的愛情(海誓山盟);比喻說話漫無邊際(海闊天空)和變化極大(滄海桑田)。這些詞語體現(xiàn)了漢民族觀物取象的思維方式,即用實的形式表達虛的概念,以具體形象表達抽象的內(nèi)容,其比喻意義也很難用英語“sea”來表達。這種差異的產(chǎn)生應(yīng)歸因于中英地理、歷史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
對同一種動物,由于東西方喜惡態(tài)度不一,所以根據(jù)這些動物衍生出來的習用語也大相徑庭。如:龍(dragon)在中國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象征著權(quán)勢、高貴和尊嚴。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褒堯v虎躍、龍飛鳳舞、龍鳳呈祥、生龍活虎”等詞語都展現(xiàn)了龍在漢文化中的文化內(nèi)涵。西方人也知道“龍”,但龍在他們心中的概念與中國人截然不同。西方的龍卻是一種猙獰的,長有翅膀、爪子的,類似鱷魚或蛇的,噴火的怪物。它是邪惡的化身,是惡魔的代名詞。《圣經(jīng)》中撒旦被稱為“dragon”。除此之外,西方還稱兇暴的女人為“dragon”,如“She is a real dragon(她是母夜叉)”。又如:在中國文化中,蝙蝠(bat)是吉祥、健康和幸福的象征,因為蝙蝠的“蝠”字與“福”字同音。然而對西方人而言,吸血蝙蝠使他們聯(lián)想到丑陋與罪惡,所以英語中凡帶有“bat”的習語都含有貶義,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無珠),have bats in the belfry(異想天開),bat out(草草了事)”。同樣地,在中國,喜鵲(magpie)被視為“吉祥鳥”。人們常說“喜鵲叫,喜事到”,喜鵲臨門是令人感到高興的事。然而英語中“magpie”用來比喻愛嘮叨、饒舌的人,如“she chatters like a magpie(她跟喜鵲一樣喋喋不休)”。
有一些英漢植物詞語字面意思相同,但是其隱含義和聯(lián)想義卻大相徑庭。比如:英文“willow”和中文“柳”相似,都有“悲痛,憂傷”的隱含義。但是英文“willow”所指的悲傷是死亡、失戀等造成的。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語習語“wear the willow”,指的是“服喪;戴孝”或“悼念愛人的死;痛失所愛的人”或“被情人遺棄,失戀閨中”。而中文的“柳樹”指的更多的是離別的傷痛。如唐朝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昌齡的《閨怨》:“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抒發(fā)的就是離別、思念之情。在文學(xué)作品中,“折柳枝”這一固定語已成為“送別”的專用詞。
同一種植物,在某種文化里有特定的聯(lián)想語意,但是在另外一種文化里面卻缺少相對應(yīng)的聯(lián)想意義。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歲寒三友”。松:“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松柏為百木之長也”(《史記》);竹:“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箔也”;梅:“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它們象征人高潔的品格。而英美人就無法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在英語中,“pine”(松)有著“消瘦,悲痛、慘痛、痛念”的含義,如果我們追溯到它的詞源,在古英語中“pine”含有“受苦”義。再比如,“桃”在中國文化中有豐富的含義,如“桃李滿門”“桃園結(jié)義”“世外桃源“(理想的隱居地),而英語中的“peach”缺乏這種文化含義。這完全是不同的民族文化造成的。同樣,在英語中,許多植物詞有其獨特的聯(lián)想意義,而漢語中卻沒有。例如,英美人相信四葉苜蓿(four leaf clover)能給人帶來好運。英語有習語“be in clover”意思是“養(yǎng)尊處優(yōu)、富裕、飛黃騰達”。在英文中,“l(fā)ily”(百合花)象征純潔、美好。“Lilies and roses”指的是“花容月貌”,漂亮白皙的姑娘常常被比作“a white lily”。習語“gild the lily”(給百合花上顏色),指的就是作不恰當而過分的修飾,相當于漢語中的“畫蛇添足”。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有各自的文化傳統(tǒng)和習俗。
四、結(jié)語
由上可見,漢語中的“習用語”與英語中的“idiom”在其指稱意義及文化意義方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傲曈谜Z”與“idiom”兩個相近的概念表達,所表現(xiàn)出來的指稱意義及文化外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們應(yīng)對“習用語”與“idiom”這兩個術(shù)語有一個從概念義到文化義的全方位的的認識與對比,以便更深刻地掌握與區(qū)分不同語言中的習用語。
參考文獻:
[1]單楠.淺析英漢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差異[J].淮陰工學(xué)院學(xué)報,2006,(12).
[2]丁志斌,唐小田.論英漢習語中的文化差異[J].科教文匯,2007,(8).
[3]黃伯榮,廖旭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五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李明喜.從英漢習語來源看英漢民族文化差異[J].常德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3,(1).
[5]劉叔新.漢語描寫語言學(xué)[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6]陸憶松.英漢航海詞語的文化意蘊之對比[J].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論叢,2006,(10).
[7]汪瑩,孫莉萍.淺談英漢植物詞語的文化涵義和翻譯[J].景德鎮(zhèn)高專學(xué)報,2006,(3).
[8]王盛.從有關(guān)動物習語的比較來談漢英文化差異[J].黃石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6,(6).
(李步軍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學(xué)國際學(xué)院 650093, 四川成都 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 610064; 譚一紅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學(xué)國際學(xué)院 65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