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名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探究某地區(qū)地名,可以深入了解其自然特點和文化特征。陽江江城地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dāng)?shù)刈匀坏乩?、歷史上的少數(shù)民族和漢語方言方面的信息。
關(guān)鍵詞:陽江江城 地名 文化 自然地理
地名是人們?yōu)榈赜蚣s定的名稱。時光匆匆,事物瞬息萬變,但地名不輕易變更。地名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為我們了解當(dāng)?shù)氐牡乩?、歷史、方言和民俗等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當(dāng)代學(xué)者探討地名的論著并不鮮見,如曾世英《地名學(xué)論稿》(1985)、褚亞平《地名學(xué)基礎(chǔ)教程》(1994)、李如龍《地名與地名學(xué)論集》(1993)和《地名學(xué)論稿》(1998)、牛汝辰《中國地名文化》等等,各地還發(fā)表了一些區(qū)域性地名研究的文章,如張洪年、片岡新《早期香港地圖中的“埔”》、林寒生《福州地名文化內(nèi)涵探微》等,這些學(xué)者都為地名學(xué)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本文所涉及的地名以2000年陽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的《陽江縣志》和搜狗地圖為主要依據(jù),參考了廣東省地圖出版社出版的《陽江指南地圖》。
陽江江城區(qū)地處廣東西南沿海,成立于1988年,是陽江市唯一的市轄區(qū)和全市的政治、經(jīng)濟、交通和文化中心。江城區(qū)山海兼優(yōu),氣候溫和,物產(chǎn)豐饒,交通便利,文化傳統(tǒng)獨特,素有“魚米之鄉(xiāng)”“文化之鄉(xiāng)”的美譽,也被譽為“南國風(fēng)箏之鄉(xiāng)”“中國刀剪之都”。
一、陽江江城地名與當(dāng)?shù)刈匀坏乩硖攸c
陽江面臨南海,四周基本被河流環(huán)繞,水上交通運輸方便。其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因此,當(dāng)?shù)刈匀坏乩砜梢苑譃榻印⑸角鸷蛵u洲三類。江城也具備這三種地理特征。地名,即地域的名稱,首先反映當(dāng)?shù)氐淖匀坏乩硖攸c。當(dāng)?shù)氐牡孛『梅从沉诉@三種自然地理類型。
(一)江河類
這類地名都與水流有著密切關(guān)系。陽江江城有市內(nèi)最長河流漠陽江,還有雙捷河等若干河流。能夠反映這類自然地理特征的地名主要有以下幾類:
【湖】
《說文·水部》:“湖,大陂也。揚州浸有五湖。浸,川澤所仰一灌溉也。”《書·禹貢》:“大澤蓄水,南方名之曰湖?!薄稄V韻·模韻》:“湖,江湖,廣曰湖也?!笨梢?,湖泊主要見于南方,這與南方多川澤密不可分。江城湖泊較多,出現(xiàn)以“湖”命名的地名比較多見,如“環(huán)湖、北湖、湖尾”等等。
【江】
《說文·水部》:“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江城處于漠陽江下游,直接以“江”命名的就有“江城 、沿江、三江、長江”等等。
【塘】
《廣雅·釋地》:“塘,池也。”陽江江城的池塘較多,該“塘”應(yīng)為“池塘”。江城以“塘”命名的地名較常見,例如“龍?zhí)?、譚塘、沙牛塘、菱角塘、屋背塘、鴨春塘、塘梨、下塘見”。有些地方已不見池塘,多因搞建設(shè)而被填埋。
【灣】
《故訓(xùn)匯纂·水部》:“灣,水曲也?!薄缎W(xué)蒐佚·考聲》:“灣,水曲流處也?!苯怯械暮恿鞫绦澢?,坡降大,以“灣”命名的地名較多,例如“龍灣、金灣、新灣、坭灣、灣頭”等等。
【涌】
《說文·水部》:“涌,滕也?!倍斡癫米ⅲ骸半?,水沖踴也?!薄队衿に俊罚骸坝?,水滕波?!庇浚浄窖蕴赜械拿Q,用作河流之名,江城河流不少,以之為地名也不難見,例如“麻涌、針對涌、新涌、黃涌”等等。因為“涌”在粵語中讀“沖”,所以人們會把“涌”寫作“沖”,例如“沖口、沖表、清沖”等等。
【埠】
《篇海類編·地理類·土部》:“埠,見《大明律》,官牙埠頭,船埠頭。謂主舶客商賣貨物也?!薄墩滞āね敛俊罚骸安?,舶船埠頭?!锻ㄑ拧罚翰侯^,水瀕也。”江城以之命名的地名也不罕見,例如“埠場、南埠、安埠、九姜埠”等等。
【】
《漢語大字典》該條義項①:“方言。江、湖邊的低洼地。”江城帶“”的地名也不少,例如南、大、司、新、高、東。也有人會省去偏旁,寫作“朗”,例如“津朗、扳朗、竹朗”,但這種省寫現(xiàn)象不利于反映地形原貌。
【瀨】
《說文·水部》:“瀨,水流沙上也?!薄稄V韻·泰韻》:“瀨,湍瀨?!薄镀n惥帯さ乩眍悺ね敛俊罚骸盀|,湍也。”江城的“瀨”指水中淺灘,有一處地方就叫“西瀨”。
【澳】
《漢語大字典》“澳(二)”義項②:“江海邊凹進去可以停船處。”陽江江城為沿海地區(qū),水上交通便利,漁民不少,船只較多。偶也見以“澳”命名的地名,有一處地方就叫“戙澳仔”。
(二)山丘類
江城也有部分地區(qū)為山地、丘陵,地名恰好反映了這種自然地理特點。它們主要有以下幾個:
【山】
江城有很多帶“山”的地名,充分體現(xiàn)了當(dāng)?shù)氐淖匀坏乩硖卣?。例如“山外東、山外西、山后、山頭、山底、山下、南山、東山、金山、觀音山、鷹山、三山、雷山、寨山”等等。
【石】
江城以“石”命名的地名很常見,例如“石頭崗、月亮石、紅石、大石、石潭、白石坑、石河、石柱、烏石、石碑、石灘”等等。
【沙】
江城有不少地名帶“沙”字,例如“白沙、玉沙、扒沙村、長沙、沙田、沙岡、沙頭垅、沙屋上、沙屋下、沙屋圍”等等。
【崗(岡)】
《漢語大字典》“崗(二)”義項①:“像山一樣高起的土石坡兒?!薄墩f文·山部》:“岡,山骨也?!苯浅霈F(xiàn)帶“崗”或“岡”字的地名為數(shù)不少,例如“馬頭崗、番薯崗、鋪子崗、上沙崗、大崗、石頭崗、馬頭崗、崗列、崗腰、崗背、崗東、崗元、崗頭、沙岡、福岡、長岡”等等。
【洋】
《說文·水部》:“洋,水。出齊臨朐高山,東北入鉅?!薄都崱り柌俊罚骸把笱?,盛大也?!睋?jù)此,南方很多地方的廣闊平原會以“洋”命名,江城有很多廣闊平原,也出現(xiàn)帶“洋”字地名,例如“有那洋、那達洋、北洋?!?/p>
【垅】
《說文·土部》:“垅,丘垅也。”《故訓(xùn)匯纂》“垅”:“~,丘也。丘、~同義,故亦用為連語。④小曰丘,大曰~?!彼?,“垅”指丘陵地帶,“丘陵地的較寬的山溝,開墾為‘山垅田’,日照不足但水源充裕”。江城多山丘土地,當(dāng)?shù)乇阒苯右灾?,如“垅尾、軍寨垅、白沙垅、沙頭垅、大垅、垅尾頭、水垅、東垅”等等。
【坪】
《說文·土部》:“坪,地平也?!彼裕捌骸倍嘀浮捌教沟耐恋亍?。江城位于漠陽江下游,河流沖積平原的地勢較平坦,因此,當(dāng)?shù)匾浴捌骸泵牡孛^多,例如“坪郊、長坪、角度坪、窯坪、對砍坪、滘坪、大坪”等等。
【坑】
《玉篇·土部》:“坑,塹也;丘虛也;壑也?!苯嵌嗌降?,地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當(dāng)?shù)厝嗣癖阋浴翱印弊鳛榈孛?,例如“龍坑、劉屋坑、梨笛坑、梁屋坑、盧屋坑、焦坑、白石坑、中對坑、長坑、過坑、勒竹坑、下坑、大坑、吉坑”等等。
【墩】
《集韻·魂韻》:“墩,平地有堆者?!苯怯行┑胤接型炼眩?dāng)?shù)厝嗣褚矒?jù)此特點,以之為地名,例如“隨角墩、坡墩、墩溪、禾蟲墩、鹽灶墩”等等。
(三)島洲類
陽江江城也有一些島嶼,最著名的屬海陵島,是聞名遐邇的旅游景點。不過帶“島”的地名較少,僅見海陵島、馬尾島等有限的幾個。帶“洲”的地名為數(shù)不少?!队衿に俊罚骸爸?,水中可居也?!苯且浴爸蕖泵挠小爸兄?、洲頭、洲尾、三洲、屋背洲、茄圍洲、鵝六洲、洲仔、上洲村”等等。
二、陽江江城地名與當(dāng)?shù)貧v史上的少數(shù)民族
據(jù)新《陽江縣志》(2000版):陽江古為百越之地,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方。在陽江城附近出土的東晉古墓葬群,其中一墓主葬于太元四年(379),出土的文物經(jīng)考證為中原南遷人士在此定居。南朝高涼太守漢人馮寶與土著俚族冼夫人聯(lián)姻,少數(shù)民族逐漸與漢族融合,繁衍后代。
古越語中,“?!睘椤澳保柦F(xiàn)在稱“?!边€叫“牛么”),“羊”越語為“陽”?!澳枴本褪恰芭Q颉钡囊馑迹@說明古代的陽江曾是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F(xiàn)在江城以“?!泵牡孛陀小芭?、沙牛塘、上牛欄沖、下牛欄沖、牛場村、牛頭坑、牛路”,以“羊”命名的地名就有“羊尾、五羊村、羊子村、綿羊”。
江城以“圩”命名的地名也較多,“圩”又寫作“墟”“虛”。漢語稱“集市”為“圩(墟)(虛)”的地區(qū),均為古越人分布之地。以“虛”稱“集市”,首見于晉代沈懷遠《南越志》:“越之野市為虛,多在村場。先期召集各商或歌舞以來之。荊南嶺表皆然?!庇痔拼狠d言《十道志》云:“容州(今廣西容縣——引者注)夷多民少,鼻飲跣足,好吹葫蘆笙,擊銅鼓,習(xí)射弓弩,無蠶桑,緝焦葛為布,不習(xí)文字,呼市為虛?!焙髞砣藗儾胖v“墟”簡寫為“圩”。江城帶“圩”的地名有“舊圩馬蹄圩、白蒲圩、平岡圩、埠場圩”等等。
瑤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瑤民是隋代遷入陽江定居的。據(jù)康熙二十年(1681)版《陽江縣志》記載:“瑤民分別定居于隨垌、翼垌、馬銜、合溝、秀石、合門、那垌、香爐、蘇垌、南坑、杏垌、三龍、溫逕等13個村寨?,幾寰劬訁^(qū)還分布著僮族(今壯族)。據(jù)康熙二十年(1681)版《陽江縣志》記載:江邑山民昔有瑤僮二種,今不惟僮為瑤。”帶有壯語色彩的地名主要有以下幾個:
【那】
“那”為古壯族“水田”之義,在廣西壯族的地名中很常見。在江城出現(xiàn)不少以“那”命名的地名,例如“那棟、那西、那格、那蓋頭、那達洋、那頓、那棉、那洋、那站、那鑊、那向、那謝、那良、那賀、那傍、那梨、那大”等等。可見以前有大量壯族人在此活動過。
【垌】
“垌”在壯語中又作“都”“駝”“峒”“恫”,指“平坦的稻作區(qū)”。江城帶“垌”的地名并不罕見,例如 “隨垌、奕垌、沈崗垌、下垌、上垌、垌仔、上禾稈垌、下禾稈垌”等等。
【六】
“六”在壯語中是“幽深山地”之義。江城也有帶“六”的地名,例如“鵝六洲”。當(dāng)?shù)厝税佯B(yǎng)豬之地,稱之為“豬六”;公廁稱之為“糞六”。
【排】
“排”應(yīng)是壯侗語“山”的意思。江城帶“排”字的地名有“南排、排后”等等。
畬族是我國的56個民族之一,林惠祥《中國民族史》將其歸入苗瑤一系。陽江江城有一地名叫“平畬”,直接以“畬”命名,可見畬族人曾在此活動過,后來可能遷走了,或被漢化了。
三、陽江江城地名與漢語方言
陽江市有三種漢語方言,以陽江話為主,屬于粵語高陽片,分布在市內(nèi)大部分地區(qū),江城也通行陽江話。此外,陽西的儒洞、上洋、沙扒和新圩等鎮(zhèn)很多村莊講“海話”,屬閩南話潮州語系;陽西塘口、新圩,陽東新洲、陽春永寧、潭水、河口、八甲等講話,屬客家方言。江城雖通行陽江話,但其地名同樣也反映了閩南人和客家人曾在此活動過。
【園】
在閩方言區(qū)里,“園”指種植農(nóng)作物的旱地。江城地名也出現(xiàn)帶“園”字的,例如“方園、下園頭、洛園、木賁園、果子園、大園、下底園、圩仔園、菠蘿園、竹子園、薯園、頭園”等等。
【埒】
《說文·土部》:“埒,卑垣也。”即不高的圍墻。鄉(xiāng)間為防家禽損害莊稼,特意筑小圍墻防之,只見于閩方言區(qū),但在江城的地名有“一埒”,可見閩人曾居于此。
【兜】
在閩方言區(qū)里,“兜”為“旁邊”之義。江城有帶“兜”的地名,例如“白沙兜”。
【寨】
《漢語大字典》“寨”義項③:“村莊;村落。多用為地名?!睂τ诰勐涞耐?,客家人稱村為“寨”。江城出現(xiàn)很多以“寨”命名的村落,例如“馬屋寨、葉屋寨、黃屋寨、劉屋寨、范屋寨、潘屋寨、羅屋寨、楊屋寨、邵屋寨、上寨、中寨、下寨、大寨、寨仔、寨角”等等??梢?,曾有很多客家人在此生活過。
【背】
客家方言特色方位詞,相當(dāng)于于普通話中的“面”。因為客家人主居山區(qū),因此帶有濃厚的山地文化色彩。背,用作地名往往是“下”“后”或“××那里”之義。江城已出現(xiàn)此類地名,例如“屋背塘、屋背洲、屋背田、崗背東、崗背西、廟背”等等。
【頭】
客家方言特色方位詞,也與其濃厚的山地文化色彩密不可分。江城也有此類地名,例如“山頭、垅尾頭、崗頭、灣頭、東頭寨、村頭、基圍頭”等等。
【寮】
閩南話和客家話都稱簡易的棚子為“寮”。江城也出現(xiàn)以“寮”命名的地名,例如“梅寮、田寮、下寮咀”等等??梢娊窃虚}南人和客家人居住過。
四、結(jié)語
地名能反映當(dāng)?shù)刈匀坏乩硖卣?,例如地貌、水文和氣候等等。通過探討地名,可以追溯當(dāng)?shù)孛褡逶戳?。有些地名仍保存古音,為我們研究漢語音韻提供寶貴資料。通過對陽江江城地名的探究,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其自然地理特征,挖掘出其豐富多彩的文化菁華。
參考文獻:
[1]李如龍.漢語地名學(xué)論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林寒生.福州地名文化內(nèi)涵探微[J].南方語言學(xué),2011,(3):26~36.
[3]陽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陽江縣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4]漢語大字典(縮印本)[Z].武漢:崇文書局;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5]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
[6]韋樹關(guān).釋“圩(墟,虛)”[J].民族語文,2003,(2):42.
(劉彩鳳 廣東廣州 暨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 5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