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超前夸張“還X就Y”格式進行句法和語義分析。句法上,“還”和“就”為時間副詞,“X”由“VP1”、“在+時間詞”以及“AP1”等語類充當,“Y”由“VP2”和“AP2”兩種語類充當。語義上,“還”的語義特征為[+持續(xù)],“就”強調“Y”實現(xiàn)得早或快,承接“X”。“X”和“Y”具有時間、地點和性狀三個方面的非現(xiàn)實關系,此格式具有[+超前]的語義特征。
關鍵詞:“還X就Y” 超前夸張格式 句法分析 語義特征
一、引言
現(xiàn)代漢語中有許多“還X就Y”格式,其中超前夸張“還X就Y”格式尤為特殊。如:
(1)酒還未沾唇,他就醉了。
(2)A:你怎么不給他來一支呢?
B:別浪費了,他不能抽。煙還沒點著,他就已經嗆得半死了。
(3)車還沒停穩(wěn),我就跳下去了。
例(1)、例(2)是超前夸張“還X就Y”格式句,包括常項“還”“就”和變項“X、Y”,具有超前夸張辭格的兩大核心特征:超前性和夸張性。超前性是指通常情況下,B事件或現(xiàn)象一般在A事件或現(xiàn)象之后實現(xiàn),而說話人故意將后實現(xiàn)的B說在A前面或者與A同時實現(xiàn);夸張性是指此格式表達的信息與客觀事實相悖。例(1)中“他醉”一般在“酒沾唇”之后才會實現(xiàn),而說話人故意顛倒二者順序,違背“酒沾了唇人才會醉”的客觀事實,以夸張“他醉”得極快。例(2)中“他被嗆得半死”一般在“煙點著”之后才能實現(xiàn),而說話人故意違背客觀事實,使“嗆”的時間超前于“點煙”,從而產生夸張效果。例(3)中“我跳下去了”只是早于說話人心理預設的時間,強調“我下車”速度快的事實,不具有夸張性。可見,“還X就Y”超前夸張格式為:根據(jù)事理,“Y”(例(1)中為“醉了”)一般在“X”的對立面“X’”(例(1)中“X”為“未沾唇”,“X’”為“沾唇”)之后實現(xiàn),而說話人故意夸張地將“Y”說在“X’”之前實現(xiàn),以抒發(fā)自己強烈的情感。另外,從語言邏輯角度來說,“X’”與“Y”之間還有“必要條件——結果”的邏輯關系。例(1)中“沾唇”是“醉了”的必要條件,不“沾唇”,他就不一定會“醉”。而例(3)中的格式由于不具備超前夸張“還X就Y”格式的特征,屬于非超前夸張“還X就Y”格式①,不在本文研究范圍之內。
二、句法分析
(一)變項“X”與變項“Y”
變項“X”常由“VP1”、“在+時間詞”以及“AP1”充當。
1.X=VP1,VP1可分為“否定副詞+動詞性結構”和“在+方所詞”兩類。如:
(4)酒還未/沒/沒有下肚,他就醉倒了。
(5)A:嗬!行家嘛!你什么時候學會抽煙的?
B:還在娘肚子里我就會抽兩口了。
2.X=在+時間詞。如:
(6)我和那個朱小姐?哎呀,還在八百年前就吹了。
例(6)中“X”由介詞“在”+時間詞“八百年前”構成。
3.X=AP1,“AP1”有肯定式和否定式兩種形式。如:
(7)今年的麥子長得很好,還鮮綠的/還沒熟,我們就已經聞到了面包的香味了。
例(7)中“X”由肯定式“AP1”“鮮綠”+“的”充當,也可由否定式“AP1”“沒熟”充當?!癤”對“AP1”有嚴格的限制,動態(tài)形容詞(如“紅、胖、暖和、落后”等)和度量形容詞(如“大/小,高/低,長/短”等)能比較自由地進入,而靜態(tài)形容詞(如“草率、陳舊、繁華、漂亮、文靜”等)無法進入“X”。狀態(tài)形容詞“AA式”(如“累累、區(qū)區(qū)、紛紛、朗朗”等)無法進入“X”,“AB式”加“的”能進入“X”,如“鮮綠的”“雪白的”“油亮的”“嶄新的”等,或通過重疊構成“ABAB的”,如“鮮綠鮮綠的”“筆直筆直的”“烏黑烏黑的”等,如“今年的麥子長得很好,還鮮綠的/鮮綠鮮綠的,我們就已經聞到了面包的香味了”。
變項“Y”一般為“VP2”或“AP2”。如:
(8)我剛來這個片兒管戶籍的時候,回民大院的“院長”就是白大媽,她是屬爆仗的,一點就著。碰上院里搬來個陳大爺,捻兒更急,你還沒點哪,他就炸了。(陸明生《大院今昔》)
例(8)中“Y”由“VP2”“炸”+“了”構成。在能進入“Y”的動詞中,非持續(xù)性動詞使用的自由度高,強持續(xù)性動詞自由度低,弱持續(xù)性動詞②難以進入“Y”,自由度表現(xiàn)為非持續(xù)性動詞>強持續(xù)性動詞>弱持續(xù)性動詞。如:
(9)小李的額頭無比寬大,他人還未起身離開房間,額頭就先出來了。
(10)他忙了幾個白天和晚上,總算是忙完了,腦袋還沒等挨上枕頭就睡著了。
(11)*他忙了幾個白天和晚上,總算是忙完了,腦袋還沒等挨上枕頭就睡了。
例(9)中“Y”由非持續(xù)動詞“出來”+“了”構成,例(11)中“Y”為強持續(xù)性動詞“睡”,無法自由進入,帶上結果補語“著”(zháo)則可進入,如例(10),“就Y”末尾常常有“了”,但時態(tài)助詞“著”難以進入“Y”?!癥還可由“AP2”充當,如:
(12)果園的沙棗每到成熟季節(jié)都是那么誘人,誰見著也忍不住摘一串,棗還沒到嘴邊,心就甜了。
(13)酒還未沾唇,心就熱(起來)了。
以上兩例中“Y”分別是形容詞“甜”和“熱”,動態(tài)形容詞和度量形容詞一般都能進入“Y”,如“熱、冷、長、短、衰老”等;靜態(tài)形容詞無法進入“Y”,動態(tài)形容詞帶上“起來”或者“下來”則能進入“Y”,如“安靜下來”和例(13)“熱起來”等,狀態(tài)形容詞如“ABB式”帶上“的”,能進入“Y”,如“棗還沒沾唇,心就甜滋滋的了”“酒還未沾唇,心就熱乎乎的了”。
(二)常項“還”與“就”
常項“還”和“就”分別修飾“X”與“Y”,作狀語,如例(4)和例(7)中的“還”修飾“VP1”——“沒下肚”和“AP1”——“鮮綠的”,作狀語,語義上分別表示“沒下肚”和“鮮綠的”狀態(tài)的延續(xù)。據(jù)史金生(2011:95)觀點,我們認為“還”應為時間副詞。例(6)和例(12)中的“就”分別修飾“VP2”——“吹了”和“AP2”——“甜了”,作狀語,從時間上強調“分手”和“心甜”實現(xiàn)得很早很快,“就”也是時間副詞。
另外,此格式中“還”和“就”時常隱現(xiàn),表現(xiàn)為“還”的隱現(xiàn),“就”的隱現(xiàn)以及“還”和“就”的共同隱現(xiàn)。如:
(14)在娘胎里我就會抽兩口了。
(15)“葉天龍,你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呢?”話音還在空中飄動,他的人已經消失在茫茫大地上。(端木《風月大陸》)
(16)*煙沒點著,他嗆得半死了。
將“還”隱現(xiàn)后的例(14)與未隱現(xiàn)的例(5)進行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還”隱現(xiàn)后句子的強調和夸張程度有所降低。例(15)中“就”隱現(xiàn),“已經”承擔了“就”的功能。若二者共同隱現(xiàn),則句子一般無法成立,如例(16),但下例除外:
(17)煙沒點著,他已經嗆得半死了。
例(17)隱現(xiàn)了“還”和“就”,但“已經”承擔了“就”的功能。
三、語義分析
(一)“還”與“就”的語義
1.“還”的語義特征為[+持續(xù)]。如:
(18)A:你的英語怎么這么流利?
B: 還沒出生我就會說英語了!
例(18)中“還”表示“沒出生”狀態(tài)的持續(xù),通過對大量語料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還X就Y”超前夸張格式中所有“還”都表示“持續(xù)”義。
2.“就”的語義為:①強調“Y”事件或現(xiàn)象實現(xiàn)得早或快;②承接“X”。如:
(19)他實在是渴得不行了,這嘴還沒沾上杯子,幾杯水就已經下肚了。
例(19)中說話人夸張地將“下肚了”說成在“沾上杯子”之前,“就”強調“下肚了”實現(xiàn)得很快。
(二)“X”與“Y”的語義分析
變項“X”與“Y”的語義特征分別為[-實現(xiàn)]和[+實現(xiàn)]。如例(18),一般只有出生之后經過學習才會說好英語;而例(18)中的“X”為“沒出生”,“X”具有[-實現(xiàn)]的語義特征,“Y”為“會說英語了”,“Y”具有[+實現(xiàn)]的語義特征。
(三)“X”與“Y”的語義關系
二者的語義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時間、空間、性狀等三個方面。
1.“X”是“Y”實現(xiàn)的時間。如:
(20)我們的關系可深了,還在三百年前我們就是鐵哥們了!
例(20)中說話人故意將“我們是鐵哥們兒”實現(xiàn)的時間說在“三百年前”這個時間點。
2.“X”是“Y”實現(xiàn)的地點。如:
(21)我家寶寶特討人喜歡,還在娘胎里就會賣萌了。
例(21)中說話人故意將“會賣萌”實現(xiàn)的地點說在了“娘胎里”。
3.“X”是“Y”實現(xiàn)的性狀。如:
(22)今年的麥子長得很好,還沒熟/鮮綠的,我們就已經聞到了面包的香味兒了,對今年的收成大家都充滿了信心。
例(22)中“麥子還沒熟”或“麥子還鮮綠的”是“我們聞到了面包的香味兒”實現(xiàn)的性狀。
由于“Y”的超前實現(xiàn)是由說話人故意夸張所致,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超越。因此,超前夸張“還X就Y”格式中“X”與“Y”具有的三種關系,是非現(xiàn)實性的關系。
(四)此格式的語義特征
此格式的語義特征為[+超前],這種時間意義上的超前是早于人類的社會常識的?!俺啊迸c“夸張”的意義是與一定參照項比較而言的,對此格式意義的理解也是通過與一定的比較句比較而來的,而這個比較句即人類的社會常識。如:
(23)她的茶藝堪稱世界一流,端來茶具,燙好茶壺,還沒開始沏茶,房間里就已經彌漫了茶香。
(24)只有沏茶之后才能聞到茶香。
四、結語
本文首次從語法、語義角度詳細闡述了超前夸張“還X就Y”格式的特征,分析了此格式與非超前夸張“還X就Y”格式的差異,有助于加深對這一格式的認識。
注釋:
①張望發(fā)(2003)對超前夸張辭格的界定過于寬泛,與修辭學的界定
有著較大的出入,其實際研究的是非超前夸張“還X就Y”格式。
②馬慶株(1992:1~7)將動詞分為持續(xù)性動詞和非持續(xù)性動詞,
其中持續(xù)性動詞又可以分為強持續(xù)性動詞和弱持續(xù)性動詞兩個小類。
參考文獻:
[1]馬慶株.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2]史金生.現(xiàn)代漢語副詞連用順序和同現(xiàn)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武柏索等.現(xiàn)代漢語常用格式例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4]邢福義.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張望發(fā).“還A就B”超前夸張句式淺析[J].漢語學習,2003,(5).
[6]張斌.現(xiàn)代漢語描寫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王勇 江蘇昆山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外訓系 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