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古代,“蟲”最初是指“蛇”,后來慢慢擴(kuò)大指稱范圍,“鳥、獸、魚、人”等一切動物都可以稱為“蟲”?,F(xiàn)在,“蟲”一般是指“昆蟲”,指稱范圍又縮小了。本文針對這一現(xiàn)象,從“蟲”的字形、宗教信仰和哲理的角度,對古人稱萬物為“蟲”的原因進(jìn)行了研究探討。
關(guān)鍵詞:蟲 蟲 ? 宗教 哲理
一
從“蟲”字的字形上看,“蟲”的甲骨文,形狀像頭尖身長的爬行動物,以此來表示“蛇”。金文將蛇身寫得修長而卷曲,篆文夸大了蛇的頭部,隸書則誤將蛇頭寫成“口”,至此,蛇形盡失?!跋x”的“蛇”的本義消失之后,篆文再加“它”另造“蛇”代替。所以“蟲”最初指“蛇”。
后來,“蟲”的指稱范圍擴(kuò)大,在古代可以泛指“包含人在內(nèi)的一切動物”。如《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边@就是說,有羽毛之蟲,最高級的是鳳凰;甲殼之蟲,最高級的是烏龜;鱗片之蟲,最高級的是龍。還有,古人把動物分為五類,即“羽蟲、毛蟲、鱗蟲、甲蟲和倮蟲”,合稱“五蟲”。
王力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特地對“蟲,虺,蟲”進(jìn)行了比較?!啊x(huǐ)’甲骨文作,象形,是一種毒蛇,即蝮蛇,也寫作‘虺’,一名蝮虺?!x(chóng)’的本義是有足之蟲,即昆蟲,引申為動物的通稱。與‘蟲’音義本不同。后來‘蟲’用作‘蟲’的俗體或簡體。‘虺’字還另有用法和讀音……”這說明雖然現(xiàn)在“蟲”作為“蟲”的簡體,意義、用法相同,但是在古代,這兩個(gè)字是各自獨(dú)立的。
按《玉篇》《類篇》等書,“蟲、?、蟲”皆分作三部,蟲吁鬼切,?古?切,蟲持中切,截然三音,義亦各別。重修《玉篇》:“蟲部第四百一五百二十五字,蟲,盱鬼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象其臥形也。物之微細(xì),或飛行,或毛甲,皆以象之,此古文虺字。?部第四百二凡四十二字,?,古?切,蟲之總名,亦作蜫。蟲部第四百三凡七字,蟲,除中切,有足曰蟲,無足曰豸。”《類篇》:“蟲,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物之微細(xì),或行,或毛,或臝,或介,或鱗,以蟲為象,凡蟲之類皆從蟲。?,蟲之總名也,從二蟲,凡?之類皆從?,讀若昆,古魂切,文一。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從三蟲,凡蟲之類皆從蟲,直弓切,又直眾切,蟲,食物也。文一,重音一。”
由此可見,“蟲、?、蟲”三字讀音、意義各不相同,“蟲”最初讀“huǐ”,特指“蛇”;“?”讀“kūn”,《康熙字典》中解釋“《說文》蟲之總名也,從二蟲,凡?之類皆從??!堕L箋》二蟲與沝、屾、斦、誩同義,有昆弟之象。古人造字有取于象形者,則從二蟲同體作?。蟲?蟲三部,若無可分體者。詳略爾。又《韻會》通昆,《詩》草木昆蟲。師古曰:眾也。又鄭玄曰:昆蟲,明蟲也,明蟲得陰則生,得陰則藏?!抖Y·祭統(tǒng)》昆蟲之異?!蹲ⅰ窚厣乐x也?!都崱芬嘧魑J?!薄稘h語大詞典》中對“蜫”的解釋是“蟲的總名”,今通“昆”。從“蜫蚑”“蜫蚳”這兩個(gè)詞的解釋中可以看出,雖然“蜫”泛指“蟲子”,但是側(cè)重小生物,小昆蟲?!跋x”讀“chóng”,從《玉篇》和《類篇》的解釋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它是指“有足的動物”。所以說“蟲、?、蟲”三字在古代所指稱的事物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寫法指稱不同的蟲子。
我們還對《漢語大詞典》中有關(guān)蟲的組詞的語義指向進(jìn)行了統(tǒng)計(jì)分類:
(一)指人(后多用來借指或喻指各種人)
蟲沙(比喻戰(zhàn)死的兵卒)、蟲兒(借指某方面的頭領(lǐng))、蟲豸(喻指下賤者)、蟲娘(唐宗壽安公主的小名或詩詞中多指歌伎舞女)、蟲蛇(喻指異族異類的人)、倮蟲/裸蟲(古代常指人)、凡蟲(罵人的話,蠢貨)、小爬蟲(喻指干壞事的小角色、小人物)、可憐蟲(比喻可憐的人)、夏蟲(比喻見識短淺的人)、害人蟲(比喻害人的人)、寄生蟲(喻指依附別人過活的人)、瑣蟲(比喻庸俗小人)、狼蟲(比喻惡人,壞人)、胡突蟲/胡涂蟲/糊涂蟲(糊涂蟲,不明事理的人)、應(yīng)聲蟲(比喻自己無主見,只知隨聲附和的人)、懶蟲(詈詞,懶惰的人)、母大蟲(常用作兇悍婦女的綽號)、磕睡蟲(喻貪睡的人)、眉蟲(指女子)等。
(二)指獸類
蟲兒/大蟲/老大蟲/戾蟲(老虎)、剛蟲(兇猛的禽獸)、山蟲(山中禽鳥小獸之類的小動物或老虎的別稱)、行蟲(泛指獸類)、狡蟲(猶狡獸)、暴蟲(指猛獸)、抵蟲/角蟲(泛指有角的獸類)、毅蟲(指傳說中的猛獸)、母大蟲(母老虎)、聾蟲(指無知的畜類)、鷙蟲(兇猛的鳥獸)。
(三)指鳥類
蟲蟻(對禽鳥等小動物的通稱)、蟲鹥(泛指禽鳥等小動物)、剛蟲、山蟲、桃蟲(鳥名,即鷦鷯)、甘蟲(鳥名)、羽蟲、飛蟲(指飛鳥)、鷙蟲(兇猛的鳥獸)、寒號蟲(又名“鶡鴠”。動物名。外形如蝙蝠而大。冬眠于巖穴中。睡時(shí)倒懸其體。食甘蔗和芭蕉等的汁液)。
(四)指貝殼類
介蟲(指有甲殼的蟲類或有甲殼的水族)、寄生蟲(指寄居在介類動物甲殼中的小動物)、甲蟲(泛指有甲殼的動物)、蝸蟲(即蝸牛)、軻蟲(海貝)、鱉蟲(俗稱王八魚、水鱉子)、龜蟲(即龜)。
(五)指有鱗片的生物
蟲鰕(魚蝦)、大蟲吃小蟲(猶大魚吃小魚)、智蟲(龍的別名)、水蟲(水生動物的總稱)、鱗蟲。
(六)指其他昆蟲
蟲王(螞蟻)、蟲虺(蛇)、蟲蛆(蛆蟲之類)、蟲蝎(蛀蟲)、蟲蝗(以蝗為主的危害莊稼的害蟲)、含絲蟲(蠶的別名)、主簿蟲(蝎的別名)、仙蟲/玄蟲(蟬的別名)、勇蟲(指螳螂)、壤蟲(即蠰蟲)、寸白蟲(絳蟲的別稱)、吉丁蟲(昆蟲名,為林木、果木的重要害蟲)、寒蟲/闇蟲(多指蟋蟀)、棉鈴蟲(棉花的主要害蟲)、昏蟲/蚊蟲(蚊子的別名)、油火蟲蟲/有火蟲/螢火蟲(方言,即螢火蟲)、臝蟲(無鱗甲毛羽的蟲類)、百足之蟲(蜈蚣的俗稱)、蚱蟲(即蚱蜢)、蜜蟲(吸食花蜜之蟲,多指蜂蝶)、蠅蟲(蒼蠅)等。
古人視萬物為“蟲”,可以從以下兩個(gè)方面去理解:
(一)從宗教上來分析,對動物的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人類早期的活動之一就是狩獵,因而動物是人類在自然界中最感興趣的對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動物果腹,還要躲避那些對自己生命構(gòu)成威脅的兇猛動物的襲擊。在這個(gè)過程中,原始人對某些動物的體態(tài)和奇異能力產(chǎn)生了崇拜和幻想。正是因?yàn)槿藗冇辛藢ψ陨淼姆毖艿牟唤?,生殖的崇拜和毒蛇的懼怕,使他們把蛇和一系列難解的自然現(xiàn)象聯(lián)系到一起,從而對蛇產(chǎn)生了一種敬畏、禁忌和崇拜,并將其逐漸發(fā)展成為原始宗教的一種形式——圖騰崇拜。這種以“蛇”為圖騰的上古原始部落在中國歷史上存在很多,大部分分布在古代南方諸民族。對蛇圖騰的崇拜說明這個(gè)部落的人民把自己作為“蛇”這種神靈的子孫后輩,認(rèn)為自己應(yīng)該和它是一類的,而最早表達(dá)“蛇”的字便是讀“huǐ”的“蟲”,因而將自己歸為“蟲”不難理解。
(二)從哲理上分析,在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即“萬物與我一體”。所以人類將自己與自然界萬物看作是平等的,這也是造成“蟲”可以指“人”的原因。因?yàn)槿祟惏炎匀唤缙渌麆游锟醋鳌跋x”,受“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就自然地把自己也歸為“蟲”。
參考文獻(xiàn):
[1]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0:1136.
[2]漢語大詞典2.0光盤版[M/CD].
[3][宋]陳彭年.重修玉篇·卷二十五·蟲部 ?部 蟲部[M].北京:中國書店影印本,1983.
[4][宋]司馬光等.類篇·卷三十八·文三重音四 文六百六十五重音四百八十三 文七十八重音四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8.
[6]趙生軍.中國古代蛇圖騰崇拜芻議[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bào),2007,(4):59~62.
(樊婷婷 安徽蕪湖 安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