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其中的“始作俑者”是常用成語之一,后泛指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者。對古代殉葬制度的不了解以及對這一成語產(chǎn)生背景、具體意義理解的偏差,都會造成成語的誤用。正確使用語言,是保證言語交際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本文從意義角度進行分析,解釋這一成語出現(xiàn)的背景,進而對錯用現(xiàn)象進行糾正。以期對這一成語有全面的認識并能正確使用。
關(guān)鍵詞:“始作俑者” 意義辨析 錯用糾正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必須有效地指導人們進行言語交際活動。語言,不單是呈現(xiàn)在紙上的文字,也不僅僅是能聽到的符號,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習俗背景、反映社會現(xiàn)象的文化鏡子。所以,習得一種語言,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深刻理解語言背后所體現(xiàn)的文化因素。
“始作俑者”是常用成語之一。但在實際運用當中,出現(xiàn)了許多錯用、亂用的現(xiàn)象,對這一現(xiàn)象早已有人發(fā)現(xiàn)并對之進行了分析解釋,但效果不盡人意。剖析某一語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背景及表現(xiàn),對更好地使用語言這一工具進行言語交際至關(guān)重要。
二、“始作俑者”意義的界定
成語,是一種相沿習用、形式簡潔并且意義精辟的固定短語。通常來源于古籍或民間廣為流傳的歷史典故。
(一)“始作俑者”來源
“始作俑者”來自于歷史典故,源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在與梁惠王交談時,引用的孔子的話?!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傲夯萃踉唬骸讶嗽赴渤薪??!献訉υ唬骸畾⑷艘澡枧c刃,有以異乎?’……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的意思是:孔子反對用俑殉葬,他說:“最初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沒有后嗣了吧!”
(二)“始作俑者”意義探析
“始作俑者”的意義,是我們理解這一成語,正確使用這一成語的基礎(chǔ)。對于“始作俑者”這一成語的意義,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意見,這也就造成了成語使用的混亂。在理解意義之前,應(yīng)先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1.古代殉葬制度
從“始作俑者”產(chǎn)生的背景可見,孔子這句話是針對當時的殉葬制度而言的。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中國的殉葬制度最早始于殷商時期。古代存在人牲、人殉。隨著近幾年考古的不斷發(fā)展,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用“物俑”代替“人俑”殉葬最早始于商周分界時期。
但是,在早期文字記載當中,都沒有出現(xiàn)人殉。直到周代,才有了文字記載,見于《禮記》,后來在《春秋左傳》《史記》等文獻資料中,對殉葬的記載較多?!妒酚洝で乇炯o》:“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記載了關(guān)于秦武公逝世之時的殉葬狀況。但是,《史記》出現(xiàn)在孔子所在年代之后。所以,對于殉葬制度,我們要從歷史文獻和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地下資料”兩個方面進行理解。
2.“始作俑者”意義的不同看法
有人認為用“俑”來殉葬,不應(yīng)該是一種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嗎?那為什么用“始作俑者”來比喻“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者”呢?關(guān)于這一現(xiàn)象,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其一,認為孔子這句話說錯了,認為他不明白殉葬制度的發(fā)展演變過程。按照歷史發(fā)展來看,在殷商時期出現(xiàn)了殉葬制度,最初也就是用活人來陪葬。后來隨著生產(chǎn)力和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人的價值漸漸的被重視,進而才改用“木俑”和“土俑”來陪葬。他們認為孔子以為先有了用“俑”來陪葬,才會出現(xiàn)用活人來陪葬的習俗。所以,是孔子自己沒有弄清楚歷史背景,這句話本身就是錯誤的。這種觀點被大部分人所采用,楊伯峻所編著的《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年版)就采用了這種觀點。
這一觀點,也有其可取之處。畢竟,受制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時代局限性,人的認識和理解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其實,用活人陪葬這一陋習,自始至終都沒有停止過,只是可能使用不是那么廣泛了。所以,即使到了孔子所在的春秋時期用人陪葬也是存在的,因而也存在孔子弄錯歷史的可能。但是,我們認為,這樣解釋還是欠缺說服力的。
其二,認為孔子是代表奴隸主貴族,站在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基礎(chǔ)上,來批評“作俑”者。奴隸社會,用活人陪葬基本上成為一種制度(只限于貴族社會),通常稱為“禮”。但隨著奴隸主與平民、奴隸矛盾地不斷激化,漸漸取消用活人陪葬的陋俗,改用“俑”??鬃訛榫S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批評“作俑者”無后嗣。只為復(fù)西周奴隸社會之“禮”。
這種見解,也不是完全沒有依據(jù)。雖然孔子提出很多人道主義的觀點,如“仁者愛人”“仁”“愛”等。但是,孔子出身于貴族,即使其一生仕途不順,沒有國君采納其政治見解,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確有很多觀點都是為貴族社會所謀劃的。然而,對于一位主張“仁”“愛”,一生都為實現(xiàn)其追求不斷努力的偉大思想家,會主張“用人殉葬”而不是“用物殉葬”嗎?這一觀點還是值得懷疑的。
3.“始作俑者”意義新解
孔子主張“仁”“愛”。雖然“俑”并不是活人,但它總是根據(jù)人的形象捏造的,也代表“人”。從精神層面上,用“俑”來陪葬也是對人的不重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所表示的是對人的自身價值和人的尊嚴的極度蔑視和肆意踐踏,那也是“不仁”的表現(xiàn)。其次,制作“俑”也需要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是一種資源浪費的表現(xiàn)。所以,孔子才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以此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憤怒。
孔子所說的,只是為了表達自己對“作俑陪葬”這一事件的憤怒,也許說到用人陪葬會更加憤怒。所以,只是針對“作俑陪葬”的評價而已。那這就能解釋清楚為什么“始作俑者”是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者這一問題了。
我們認為,通過分析殉葬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來理解孔子對“作傭陪葬”這一事件的評價,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可從出現(xiàn)“始作俑者”這一事件出發(fā),解釋在“俑”陪葬這一進步事件中表示“壞風氣創(chuàng)始者”這一消極意義的原因。
三、“始作俑者”用法的辨析
關(guān)于“始作俑者”的用法。有人認為,一些名人作家在其著作中,把“始作俑者”當成褒義詞來用,那是不是就可以將其用作褒義詞呢?其實,語言規(guī)范化,就是要按照語言內(nèi)部規(guī)律對某些語言現(xiàn)象進行人為的調(diào)節(jié),引導語言向更完善、更精確、更豐富的方向發(fā)展。雖然著名作家的典范作品,是我們語言使用所要借鑒的藍本。但對其錯誤的用法,要摒棄。成語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我們只有在了解其意義、特定的含義和感情色彩的基礎(chǔ)上,明確其使用對象和范圍,才能確保正確使用。
我們在平時運用中,在報刊和一些雜志文章中,甚至是初高中考試卷中,都有對“始作俑者”使用錯誤的例子,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情感色彩上,“貶”詞“褒”用
“貶”詞“褒”用,顧名思義就是指本身是貶義詞,卻被用作褒義詞。通過論述“始作俑者”這個成語的來源,知道它是指對最開始作“俑”來陪葬的人的咒罵,“俑”原指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用來形容做某種壞事或惡劣風氣、習俗的創(chuàng)始者。由此可見,“始作俑者”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卻有許多被用成褒義詞的例子。例如:
(1)經(jīng)歷了中國電視新聞改革這十年歷程的人們,都在以各種方式感慨著、思考著,而作為這場改革的始作俑者和推動者之一的孫玉勝,感慨和思考的結(jié)果便是這本532頁的《十年》。(《中國青年報》2003年12月10日)
(2)建議劉備聯(lián)合孫權(quán)的是魯肅,說服孫權(quán)聯(lián)合劉備的,也是魯肅,魯肅是孫劉聯(lián)盟的始作俑者,也是孫劉聯(lián)盟的第一功人。(易中天《品三國·力挽狂瀾》)
(3)內(nèi)地大片的始作俑者張藝謀,昨日在面對媒體時終于承認,大片不應(yīng)該成為中國電影的唯一出路。(《新聞晨報》2006年10月19日)
例(1)中,從“感慨”“思考”和“推動者”等褒義詞可以看出,這句話是用于表揚孫玉勝的行為推動了中國電視新聞改革的發(fā)展,對孫玉勝的行為持有肯定態(tài)度。而“第一功人”明顯也是對人的褒揚,那既然這樣又怎么可以用“始作俑者”這一貶義詞呢?
以上三例就是對“始作俑者”這一貶義詞褒用的實例。我們從選取的例子可以看出,錯用這一成語的還有權(quán)威報刊、知名教授的著作等。
(二)使用對象上,以“物”作“人”用
我們從“始作俑者”的含義可以看出,這個成語是來形容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者。那“創(chuàng)始者”是指人,所以,“始作俑者”是用來指人的而不是指物。但是在許多報刊報道,甚至是考試卷中都有把“始作俑者”用作表示事物的情況。例如:
(4)教育亂收費問題……屢禁不止,除了某些學校自身原因外,一些主管部門陽奉陰違,甚至趁機“插一腿、撈一把”,也是原因之一。有些地方,主管部門就是始作俑者。(《中國教育報》1998年1月8日第4版)
(5)2010年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全球整個變化多端的資本市場。(2010年高考山東卷)
(6)“在甲A里,首先打出保衛(wèi)成都這塊牌子的,是1995年四川全興對,而專業(yè)體育報《足球》是當時的始作俑者?!保ā侗Pl(wèi)成都》)
例(4)中的“主管部門”,顧名思義,是指一個機關(guān)管理部門,不是一個人?!耙l(fā)金融危機的資本市場”也不是指人,這三例都是把“物”當“人”用。這也是對“始作俑者”這一成語的錯用。而且這些錯用都是出自一些權(quán)威的報刊雜志甚至是高考試卷中,可以看出,對這一成語的使用,還是存在很多錯用現(xiàn)象的。
(三)對象范圍上,以“個人”作“群體”用
“創(chuàng)始者”,就是指做某件事的第一人。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知道,“始作俑者”是指“第一人”,也就是指一個人,而不能用于指一群人。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卻出現(xiàn)很多用于指“集體”概念的錯例。例如:
(7)這些年來,社會上有不少馬大哈式的人物,雖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給我們的事業(yè)造成損失……然而,始作俑者卻又心安理得,無愧無悔又無懼,沒事兒人似的。(《中國教育報》1997年12月11日第2版)
(8)雖然面臨的困難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為這項改革試驗的始作俑者,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這項工作進行下去,并且做得越來越好。(2010年高考全國卷I)
“不少馬大哈式的人物”“我們”都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指一群人,那在這里使用“始作俑者”就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成語只用于單指一個人的情況。
根據(jù)以上論述,可以總結(jié)出“始作俑者”的錯用狀況。首先,從色彩上看,“始作俑者”是一個貶義詞,指壞風氣或壞習慣的發(fā)起者。其次,從使用對象來看,“始作俑者”是用來指人的,而不是用來指物的。最后,從對象范圍來看,“始作俑者”是用來指一個人,而不是用來指團體或一群人的。明確其使用情況,才能保證其正確使用。
對于“始作俑者”的意義見解和使用狀況,有人認為,由于很多人都不明白“始作俑者”的來源和意義,并且?guī)в幸欢ǖ臅r代性和局限性,所以使用時出現(xiàn)了很多錯誤,那這個成語就應(yīng)該被摒棄。其實,成語來自于古代社會,由故事和典故慢慢流傳而形成,必然帶有一定的時代特點,我們不能因為它的這種時代性以及使用狀況不樂觀就將它摒棄。對于規(guī)范語言現(xiàn)象,不能消極地排斥和摒棄,而是應(yīng)該積極地應(yīng)對和解決。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本指“倡導開始用俑來陪葬的人,大概沒有子嗣了吧!”后來泛指壞風氣和壞習慣的創(chuàng)始者。對其意義的理解,有幾種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孔子不了解當時的殉葬制度,所以才會認為“作俑”殉葬是壞事;有的認為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所以認為“作俑”殉葬是退步的。本文指出,從精神層面來看,“作俑”是對人的不尊重,孔子對“作俑”殉葬這一事件的看法,并不牽涉“殉葬”這一制度全部。
同時,由于對“始作俑者”意義理解的偏差,也造成其使用的混亂,錯用亂用現(xiàn)象較普遍,出現(xiàn)“貶”詞“褒”用、以“物”作“人”用、以“個人”作“群體”用等情況。本文從感情色彩、使用對象和使用對象范圍等方面對“始作俑者”的使用進行了糾正。
語言學理論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描述語言事實本身,而是能夠更好地解釋這些現(xiàn)象。解決一個語言現(xiàn)象,一定要從根本入手,剖析其出現(xiàn)的原因及表現(xiàn)形式,這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使得語言能夠更好地為社會交際實踐服務(wù)。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
[2]趙杰.成語誤用辨析200例[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
[3]李炳英.孟子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4]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李學勤,郭志坤.中國古史尋證[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002.
[6]張靜.說“始作俑者”[J].當代修辭學,2012,(6).
(楊麗萍 湖北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