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外來詞中有很多佛教外來詞。本文在討論外來詞與佛教詞語的基礎(chǔ)上,以《慧琳音義》為例分析佛教外來詞,對佛教外來詞作粗淺的探討。
關(guān)鍵詞:外來詞 佛教詞語 佛教外來詞 《慧琳音義》
佛教外來詞是漢語外來詞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古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和譯經(jīng)的廣泛流傳,大批外來詞語逐漸進(jìn)入漢語詞匯系統(tǒng)。唐·釋慧琳的《一切經(jīng)音義》(簡稱《慧琳音義》)是研究佛經(jīng)音義的訓(xùn)詁學(xué)著作,其研究的詞語中有很多是外來詞。
一、外來詞
(一)外來詞的定義
王力在《漢語史稿》中認(rèn)為只有借詞才是外來語,譯詞不應(yīng)該算作外來語。書中專門談到佛教借詞和譯詞,并指出佛教用語(包括借詞和譯詞)對漢語有巨大的影響。[1](P587)黃廖本《現(xiàn)代漢語》把外來詞叫做借詞,認(rèn)為從外族語言里借來的詞就是外來詞。[2](P262)胡曉清在《外來語》中把外來語看作是從外國語言和本國其他民族語言中連音帶義吸收來的詞語,或者是從日語中連形帶義借用過來的詞語。他認(rèn)為外來語中不應(yīng)該包括外語詞語和意譯詞語,但他把日源漢字詞歸入了外來語的范疇。[3](P17)胡曉清所說的外來語,主要是詞,但也有少量的固定短語。史有為的《漢語外來詞》認(rèn)為外來詞亦可稱為外來語,某些時候也可稱為借詞。他認(rèn)為真正意義上的漢語外來詞需要滿足詞義源自外族語中某詞這一前提,語音形式要全部或部分與該外族詞相對應(yīng)這一要求,在漢語中使用較長時期這一條件。[4](P4)史有為給漢語外來詞下的定義是很全面的。真正意義上的漢語外來詞,其詞義應(yīng)該源自外族語中的某詞,語音形式要全部或部分對應(yīng)該外族詞,在漢語中使用較長時期,并在不同程度上漢語化。這樣的漢語詞才能算作外來詞。
(二)外來詞的類型
外來詞可按廣狹義來分類。廣義上的外來詞按其構(gòu)成方式可分為四種:
音譯外來詞,即仿照外語詞的聲音對譯過來的,一般叫作音譯詞。這是狹義上的外來詞,或稱“借詞”。例如:“克隆”(clone),義為“復(fù)制”,強(qiáng)調(diào)跟原來的一模一樣。
半音譯半意譯外來詞,該外來詞由兩部分組成,一半是音譯的部分,一半是意譯的部分。例如:“馬克思主義”(Marxism),詞的前半部分音譯為“馬克思”,后半部分意譯為“主義”。
音譯加意譯外來詞,是指先把詞語音譯,然后加一個表示其義類的漢語語素構(gòu)成的外來詞。例如:“吉普車”的來源是英語中的“jeep”,英語里“jeep”有“越野車”義。“jeep”音譯后的“吉普”,加上“車”這個義素,就構(gòu)成了我們常說的“吉普車”一詞。
借形外來詞,有兩種:一種是字母詞,即直接用外文縮略字母或與漢字組合而成的詞,例如“MTV”“卡拉OK”;另一種是借用日語中的漢字詞,但是我們拋掉其日語讀音,仍然讀其對應(yīng)的漢字讀音。例如:日語中的“景気”(我們的簡體字為“景氣”),仍讀漢字的讀音。
需要強(qiáng)調(diào)的是,漢語詞匯中的意譯詞不是外來詞。葉徐本的《語言學(xué)綱要》寫道:“借詞也叫外來詞,它指的是音與義都借自外語的詞。借詞和意譯詞不同。意譯詞是用本族語言的構(gòu)詞材料和規(guī)則構(gòu)成新詞,把外語里某個詞的意義移植進(jìn)來。”[5](P198)可見,判定一個詞是不是外來詞,要看它表示的概念或意義是不是本民族語言里所沒有的,是不是連音帶義一起引進(jìn)到本民族語言里的。意譯詞只借用了外語詞所表示的意義,所以它不是外來詞。
二、佛教詞語
佛教詞語從構(gòu)造上可分為音譯詞、半音譯半意譯詞(梵漢合璧詞)、意譯詞、漢詞佛意詞四種。
音譯詞,即把外國語言和本國其他民族語言連音帶義吸收過來。有的全部音譯出來,例如“支那”,梵文寫作“Cina”,這是古代外國對中國的稱呼。有的在全部音譯后簡縮,例如“佛”,梵文為“Buddha”,最早被譯為“浮屠”,后又寫成“浮圖”“佛圖”“佛陀”,最后簡稱為“佛”。
半音譯半意譯詞,或稱梵漢合璧詞,即漢語在吸收外來語時采用“半音半義”的造詞方式。有的是音譯加漢語類名,例如“佛土”,“佛”意為“覺”,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加上漢語名詞“土”構(gòu)成雙音復(fù)合詞;有的是新造譯字加漢語詞,例如“魔”,梵文“魔羅”(Mara)之節(jié)譯,佛教所指的惡鬼,曾借用“磨”,后梁武帝改“石”為“鬼”;還有的是梵漢同義、近義連用,例如“尼姑”,梵文為“比丘尼”(Bhikshuni),其中“-ni”在梵文中代表女性,“比丘”為男僧,后加“尼”指女僧,簡稱“尼”,與漢語“姑”同義連用為“尼姑”。
意譯詞,即用漢語的語音和語素構(gòu)造一個新詞,表達(dá)新的概念。大部分的佛教詞語是通過意譯的方式產(chǎn)生的。例如:“平等”,梵文為“Sawmata”,義為“沒有高下深淺之別”,以對應(yīng)“差別”之義。
漢詞佛意詞,即用漢語固有詞來表達(dá)佛教意義,使這些詞擁有全新的意義。例如:“功德”,本表示功業(yè)與德行,佛經(jīng)里“功”指施善,“德”即“得”,指“得福報”,“功德”即“做善事必得好報”。
三、佛教外來詞與《慧琳音義》
(一)佛教外來詞
外來詞可按廣狹義來分類,其中的佛教外來詞也應(yīng)該有廣狹義之分。佛教詞語中,音譯詞是純粹的外來詞,或稱“佛教借詞”,是狹義上的佛教外來詞;半音譯半意譯詞(梵漢合璧詞)可看作廣義上的佛教外來詞。意譯詞、漢詞佛意詞不能算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外來詞,至多算作“外來義”。區(qū)分佛教外來詞的廣狹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研究佛教外來詞。
(二)《慧琳音義》中的佛教外來詞
唐·釋慧琳所撰《一切經(jīng)音義》是佛經(jīng)音義的集大成之作,其顯著的特點(diǎn)是大量收錄外來詞。姚永銘的《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研究》記載道:“據(jù)徐對儀先生統(tǒng)計,《慧琳音義》收錄外來詞約三千二百條(主要是梵語譯詞),約占全書收錄詞條總數(shù)的12%。”[6](P109)《慧琳音義》收錄的外來詞中有很多是音譯詞。例如:
【阿阇梨】
梵文“Acaya”之音譯,又譯作“阿遮利夜”等?!痘哿找袅x》卷二十二:“阿阇梨,此云軌范。范即是師義,謂與弟子為法則也?!盵7](P285)“阿阇梨”的意思是軌范師,可分為出家、受戒、教授、授經(jīng)、依止五種。
【阿提目多】
梵文“Atimuktaka”之音譯,又譯“阿地目得迦”?!痘哿找袅x》卷十二:“阿提目多,梵語也。正梵音云阿地目得迦,花樹名也。西方有,此國無?!盵7](P288)“阿提目多”是指樹的一個品種。
【婆羅門】
梵文“Brahman”之音譯,又譯“婆羅賀摩”“婆羅訶摩”等?!痘哿找袅x》卷三:“梵語,即梵天名也。唐云浄行,或云梵行,此類人自云我本始祖從梵天口生,便取梵名為姓,世世相傳?!盵8](P230)“婆羅門”為古印度四大種姓中最高者。
【塔】
梵文“塔婆”(Stupa)之節(jié)譯,初譯“浮屠”(與“佛”同譯名),但梵語為“窣堵坡”(或譯“率都婆”),故簡稱為塔?!痘哿找袅x》卷二十七:“古書無塔字,葛洪《字苑》及《切韻》,塔即佛堂、佛塔,廟也?!盵9](P23)隨著佛教的發(fā)展,塔已發(fā)展成為我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中一處獨(dú)特的風(fēng)景。
【缽】
梵文“Patra”之音譯,可譯作“波多羅”“缽多羅”等,通行“缽多羅”,省作“缽”。此為比丘六物之一,指吃飯用的食器?!袄彙眲t是專用于佛教的俗字。《慧琳音義》卷九十一:“缽,《字典》說云,盋即盂也,正體字也,從皿犮聲。作缽,俗字也?!盵9](P24)中國古代的“盋”字與其音義相近,為了專表佛家器物而構(gòu)“缽”字。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佛教詞語中的音譯詞多是表示佛教文化的名物,作名詞,內(nèi)容包括佛名、菩薩名、國王名等專有名詞,佛教禮儀、典籍、義理等語言文字,建筑、植物、地理等佛教名物。佛教的專門用語對漢語的影響不是很大,沒有成為全民的語言。但有的詞如“塔”“缽”等已進(jìn)入全民語言里,又如“瑜伽”(Yoga)這個音譯詞現(xiàn)在已很常用。
四、結(jié)語
佛教外來詞對研究中古漢語詞匯有重要意義,而《慧琳音義》在佛教外來詞的研究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佛教詞語的絕好資料。佛教詞語最初進(jìn)入漢語時采用的是音譯法,在漫長的“漢化”過程中逐步融入漢語詞匯。佛教外來詞是漢語詞匯中一筆豐富的寶藏,值得我們細(xì)細(xì)挖掘。
注釋:
①本文音義參考陳五云、徐時儀、梁曉虹《佛經(jīng)音義與漢字研
究》,梁曉虹《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和《佛教詞語的構(gòu)造與漢語詞匯的發(fā)展》,在此深表謝意。
參考文獻(xiàn):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胡曉清.外來語[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4]史有為.漢語外來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
[5]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xué)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
[6]姚永銘.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7]陳五云,徐時儀,梁曉虹.佛經(jīng)音義與漢字研究[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8]梁曉虹.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gòu)造與漢語詞匯的發(fā)展[M].北京:北京語言學(xué)院出版社,1994.
(張磊 湖北武漢 湖北大學(xué)文學(xué)院 43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