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萍
摘 要:加強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有助于增強教師對學生的了解與認識,也有助于加強師幼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之間的合作意識。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師幼互動;概念;問題與措施
目前,幼兒園的教師逐漸意識到師幼互動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重要影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增強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良好的師幼互動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幼兒園的教學水平。但是,目前我國許多幼兒園教學中的師幼互動存在諸多問題,嚴重阻礙著幼兒教育水平的提高。下面對師幼互動的概念、影響師幼互動的因素以及增強師幼互動的途徑加以闡述。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師生互動主要是指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發(fā)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以及各種程度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幼兒教育領域一般稱為師幼互動。師幼互動主要是指發(fā)生在幼兒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行為與過程。師幼互動不僅對幼兒的發(fā)展有著直接影響,同時也標志著外顯的教育結果、教育手段,內藏的教師的兒童觀以及兒童的教師觀。
二、影響師幼互動的因素
(1)師幼互動中幼兒主體地位沒有體現(xiàn)出來。師幼互動屬于一種非對稱的互動,即教師是根據自己的設計做出相應的反映,幼兒將教師的反映作為自己行為的主要根據。教師對互動是有計劃、有準備的,教師能夠引導、控制互動的方向與速度,幼兒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但是這種非對稱的互動沒有否定教師與幼兒同時是師幼互動的主體,教師可以適當地調節(jié)、控制、引導師幼互動的發(fā)展方向。但是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師幼互動中,教師沒有準確把握互動的度,而是過度地掌握了師幼互動的控制權,從而導致幼兒在師幼互動中主體地位的缺失。
(2)師幼互動形式單一。著名教育學家盧月珍曾經說過,師幼互動主要存在三種形式。為了避免場面失控,教師一般很少讓幼兒組織互動或者利用環(huán)境引發(fā)互動。
(3)師幼互動中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首先,這種差異體現(xiàn)在教師和幼兒互動的對象上。教師會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性格外向、表現(xiàn)積極的幼兒身上,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的幼兒在教學的過程中容易被教師忽視。聰明、積極思考、遵守紀律的幼兒有助于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對這類學生會表現(xiàn)出親近感。經常違紀、過度活躍的幼兒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影響,導致教師不愿意親近這類幼兒,在師幼互動中處于被忽視或者被拒絕的狀態(tài)。其次,幼兒園教學中師幼互動存在空間差異。幼兒和教師的空間距離的遠近直接影響著師幼互動的有效性。與教師距離比較近的幼兒,容易得到教師更多的關注,參與師幼互動的機會則相對比較多。距離教師比較遠的幼兒,容易受到教師的冷落,參與師幼互動的機會則較少。甚至有的幼兒被教師忽視,游離在教師的視線之外,無法參與到師幼互動中。
(4)師幼互動失真。師幼互動失真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固有的幼兒觀和教育觀根深蒂固。古往今來,幼兒在教學中主體地位嚴重缺失,幼兒基本沒有話語權。這種落后的觀念在受到西方文化沖擊之后,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這種傳統(tǒng)的思想要完全改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潛藏在人們意識中的兒童觀與教育觀是幼兒主體地位缺失的根本原因。二是教學外在的評價機制。外在的評價機制對幼兒教學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如果評價機制偏離了目標的評價標準,則會使師幼互動走入誤區(qū)。教師在互動的過程中,應該將重點放在“幼兒在課堂中學到了什么、收獲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難、怎樣解決困難”等方面。
三、提高師幼互動有效性的途徑
(1)展現(xiàn)幼兒的主體性。體現(xiàn)幼兒的主體性不表示教師退居第二線成為提醒者或者旁觀者,教師的積極參與對幼兒學習的興趣和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需要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傳統(tǒng)的意義上,主要通過傳道、授業(yè)、解惑等形式表達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一般被視作知識的權威,也是知識的傳授者,幼兒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重視。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引導者、支持者與合作者的形式與幼兒進行互動,從而形成合作性的探究式的師幼關系。教師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應該要求自己的行為被接受與被執(zhí)行。教師應該將自己定位為良好師幼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溝通和交流的促進者。同時,教師應該以寬容、關懷、開放的態(tài)度與幼兒相處、互動。
(2)在幼兒熟悉的環(huán)境中向幼兒表達文化。在進行語言教學時,教師在幼兒熟悉的環(huán)境中,運用自己的語言,向幼兒傳達與環(huán)境、與家長、與教師、人格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通過這種語言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與自主性。寬松的學習氛圍與自由度較高的空間,有助于進行師幼互動。現(xiàn)代的幼兒教育逐漸從以往簡單的教師教、幼兒學的模式向師幼互動模式發(fā)展。教師在學會觀察中捕捉幼兒自發(fā)產生的問題中的教育價值。所以,教師應該在幼兒問題產生中具備捕捉信息的能力與鑒賞能力。教師在剛接觸到一批陌生的幼兒時,應該注重創(chuàng)造寬松的心理氛圍,在全面了解幼兒興趣、愛好、特長、已知經驗以及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選擇與幼兒貼近的素材。在教學活動中,多提供能夠吸引幼兒注意力的環(huán)境以及操作材料,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
綜上所述,目前幼兒園教學中師幼互動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幼兒的主體地位缺失、師幼互動形式單一、師幼互動中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師幼互動失真等。因此,教師在進行互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師生互動形式,從而不斷提高幼兒參加互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黃娟娟.幼兒園半日活動中師幼互動類型及成因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2]張婉瑩,何彩虹.如何改善幼兒園課堂教學中師幼互動的現(xiàn)狀[J].新課程學習,2013(33).
[3]李麗,黃驊.探究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和幼幼互動的價值[J].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導刊,2011(11).
(江蘇省響水縣實驗小學)